当前位置:首页>抒情>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放学回家的路上所看到的情景作文)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放学回家的路上所看到的情景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29 00:42:44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放学回家的路上所看到的情景作文)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一】

我是一条鱼。我着力地摆动那布满痕的双鳍,前方一片迷茫,但我只有这样,才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找到我以前的家,即便从万丈高的绝崖跃下,我也愿意。因为我要回到我以前的家,清澈美丽的家。

曾经我是一条快乐的鱼,我的`家不大,但是犹如柔软的蓝缎,那么温柔。我日夜徜徉在她的怀抱里。透过清净的玻璃似的水,日夜接受日光的沐浴,月光的洗礼。那时的天,真的好蓝;那时的氧气,真新鲜。春天,这里花红柳绿,印在河面上,像绚丽多彩的绸缎。夏天,骄阳似火,这里绿树成荫,坐拥凉意令人分外喜欢。秋天,四周到处是金黄的一片,小河也变得金灿灿的惹人喜爱。冬天,大地银装束裹晶莹洁白,小河却不寂寞,我们依然快乐地游戏。

但是,厄运突然降临在我们头上:河上游,新建了一个工厂。一股股黑色的急流冲向我的家园,瞬间家园毁于一旦,父母带着我开始逃离,就这样我们一家开始大逃亡……

谁知,外面的世界更糟,更惨。河底是无数同胞的尸体,河面是无数的浮游生物,河水发黑,发臭,臭气里含着我不曾闻过的极具刺激的气味,而水中的一些物质也不停地侵蚀我的躯体,就这样我像泡在慢性毒药中的一个生命,随时面临神之光的笼罩!最终,父母倒下了,朋友离去了。泪水溢出了我的双眼,翻滚着,但被恶臭的水淹没了。

我是不屈的,我要找回以前的家,我不停地游向前。一阵风拂过,水却不再荡漾,我懂得:密度大的液体不易漂流。我想,我要努力,美丽的家或许就在前方。由于我生活的水很臭,所以我得时常跃出水面,感受清鲜的空气,尽管不能很好地呼吸,至少我的双眼可以看见一切,这只是我的一个心愿。

我只是一条鱼,我只有一双鳍,一双眼睛,而我只想回到以前的家。听说人们已经开始整顿河流了,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了,我很欣慰,然而心头里莫名的痛楚又油然而生:我多想早日回到我以前的家啊!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二】

《看见》这本书,人物鲜活,故事真实,感情质朴,细节动人。一本400多页厚实的书,分两次竟可以读完,这也许得益于她的文字写得踏实,没有戾气。

不同于尖锐的政治时事记者,看柴静的文章,不会有太多让你感到不适的地方。客观地来说,读这本书,就像是带你浅浅地经历她在央视工作的十年,十年中她用肉眼所看见的毕生难忘之场景。

本以为本书是一位记者辉煌一生的自棒,但事实往往出乎意料,她在这本书中写下的是她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成长经历。

从进入央视到陈虹之,十年看见,我看见的是一位尖锐、激进的少女逐渐磨平棱角,温和圆润,破茧成蝶的成人礼,将近一周,匆匆看完了这本书,它给我最大的震撼与共,不是人,不是事,而是在一次次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在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中,走进非典病房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房深处那心若灰不复温的呢喃,不是那个护士的失神彷程,而是危难中柴静奋勇当先的决绝,“我不知道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必须知道。”霎时我的心脏猛地一顿,液停了一秒,脑海中又回荡起她的话语“我摸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第三章《双城的创伤》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使可能如此,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故事最后的.无解给我们以一种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是真实。

第七章里,《山西!山西!》颇有文艺范的开篇层层递进引出了老生常谈的话题,环保一一污染。她用近乎于白描的语言,平铺直述:“山西省长谁来干,临汾人民说了算”,“当年送我小蝌蚪的小男孩,是国土局的一个科长,服刑一年”平平淡淡的两句话,给予人一种深深的共鸣。

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有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三】

我认为,在《看见》这本书里着重记下的,不仅是那些新闻里的人,也是她这十年里的成长路程——从一个被别人批评后就会眼泪打转的小女孩,到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从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到一个带着林妹妹面具的、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从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小会计到一个一线主持。她的目光总是执着的。说不清想要什么,只知道要前行。如同一个远足的人,抬头看看天,再低头赶路。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声音柔和。她是矜持冷静的吧,似乎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亦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

也有人说她的采访是“表演式采访”,我却不认同。也许作为记者,存在就是为了还原真相,正所谓“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可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她有的也只是真情的流露。如若一个记者在面对大地震的惨面表情冷漠、如若一个记者面对非典时目光呆滞,那么,呈现给这个国家的,呈现给世人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冷漠吧?世人会不会以为中国是个没有感情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没有肉的民族?

我喜欢的是“我关注新闻中的人”,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而要想看见不为人知的故事,看见幕后的辛酸,看见事实看见真相,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看见》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一章就是一个专题的采访。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着她的经历,那些社会边缘的故事,记录的不仅仅是社会,更是她的成长历程。然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也是沉重。这些故事并不是刻意挑选的标志性事件,也不是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面,他们只是那些留给了作者深刻印象的人。正如柴静所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读着柴静的书,对一些曾经并不甚了解的新闻热点,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印象最深刻的的是《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描述的是非典时期的故事。过去多年的非典时期,此时仿佛也浮现在眼前了。那时,我在上小学三年级。虽然每天清晨进校之前,都要被老师“观察”一番,但老实说,自己一直认为那件事距离自己很遥远。那一段段平凡的'文字中间,虽没有过多的渲染感情的辞藻,却能轻易带我们进入那个大锅一样的北京,却让这段恐慌那么真切。开始读这章内容,我觉得柴静是在揭露社会的黑暗是在传播负能量,是在制作恐慌,但是后来,我想我是错了。她是记者,她的使命就是呈现事实,不为人知的事实。她必须要用事实说话,敢说话,这个国家才能进步。央视并没有强求柴静做这期非典节目,甚至连她自己也不能确定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还记得那个集中病患的天井,就是四周楼群间的一块空地,一个楼与楼之间的天井,加个盖,就成了个完全封闭的空间,成了输液室,发热的病人都集中到这里来输液。二十七张床几乎完全挨在一起,中间只有一只拳头的距离。没有消毒设备、没有通风、没有窗户,只有一个中央空调的排气口,把病菌传到各处。而那些病患大都是SARS的感染者。没有人关注,仿佛是被遗弃的另一个世界。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就是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柴静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我无法想象来到这个地方需要多大的勇气。那沉闷的、带着亡的气氛似乎比病毒更能侵蚀人的身体。病房中凌乱的被褥和四脚朝天的椅子,意味着逃命般的撤退。但是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她很少感到恐惧:“有一些比这更强烈的感情控制了人。”——尽管,她活在每天早上测量体温以确保自己并非感染了非典这样的噩梦之中。

还有一章《沉默在尖叫》,讲的是家庭暴力。这章中,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看见了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但柴静呈现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容忍与包容。就如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就像李阳的妻子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情还有爱。 《看见》是在披露真相。柴静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将华南虎事件、学术造假事件、上海倒楼事件,剥丝去茧,从冰山一角还原一个个真相。就像在双城事件中,开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把有些东西看的比生命还重,但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他们,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执着的东西。同性恋,这样尖锐的字眼,或许有的人觉得恶心,但当我们不再无知,当我们认识到性取向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人会理解他们吧。我想我能理解。当文中的一个妻子,得知自己的丈夫是同性恋时,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时,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眼圈湿润了。对于很多事件,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遇见,但这些确实真真的发生过,也许就在我们周围。许多事,许多人,我们不能理解,但我们没有权利去干涉它的存在。

读《看见》,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四】

看着眼前那一盘晶莹的炒木耳,我不禁又想起了你——母亲,谢谢你对我的关爱。

小时候我是很不喜吃木耳的,感觉那东西黑黑的卷卷的,卖相那么不好,肯定没有什么好味道,于是一日三餐我碰都不碰。但母亲喜欢吃,而且经常鼓励我试一试。我是不敢试的,但每次看到母亲“吱吱”的嚼得那么香,还是忍不住的咽了下口水。

“妈,有那么好吃吗?”那次,我终于问了母亲,心里有点小期待。谁知母亲好像没听到,又夹起一块黑黑的木耳美美地吃了起来,“吱吱”声不绝于耳,貌似比前几次的都要大。我有点急了。

“妈,什么味什么味?香不香?”我晃晃母亲的手问道。母亲咽下木耳,一脸诱惑的看着我,“香!可香了,你要不要吃啊?”

“妈,你骗我呢?”我撇撇嘴,“这东西长得那么丑,怎么可能会香啊。”

母亲没有回答,重新夹起一块木耳放在我的面前,笑着问道:“你看,儿子,它像什么?”

我盯着那块满是皱纹的东西看了好久,黑色的纹身外加混乱的形状,我始终没敢说出来它像一朵花。我摇了摇头,表示这超出了自己的想象范畴。

母亲得意一笑,晃了晃木耳。“这是大地的耳朵啊!”

大地的耳朵?听到这个奇异的比喻,我又重新看向那块木耳:弯曲的形状,不平的凹痕,嘿!还真像是一个耳朵!

“大地有千千万万个小耳朵,它们散布在各个地方,它们听着自然万物的祈盼,所以大地能知道哪边地方需要雨水,哪些地方需要阳光,所以吃了它们,就能听到大地在说话呢!”

母亲把木耳放进嘴里,“吱吱”声传了出来。“你听!”母亲说“大地在告诉我,你是个乖孩子!”

我被吸引住了,拿起筷子夹向那些黑黑的“小耳朵”……

我夹起眼前的木耳,放到嘴里。

“吱”,声音响起,我笑了笑。

母亲啊,我听到了大地在说话,一直听到他在说,亲爱的你。

谢谢你,我最最亲爱的母亲。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五】

结果从这本书的序言开始,我就开始深深地陷了进去,最终,如饥似渴地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当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压抑着的千种感慨,仿佛要喷涌出来。

书中一开始有一句话:“‘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正是这句话,让《看见》这本书以人为着重点,以人的情感、人的经历,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人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还有什么比“人”更能让人受到触动与共鸣了的呢。历史曾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就像《看见》这本书以柴静——名主持人、一名记者在其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所遇到的各种人和事为素材,却反映了我国在这十年中的变迁。

就如我国很多纪录片都有的一句话:这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是不断变化的十年。这十年,我们确实经历了很多。本书以“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的几件大事件,以及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华南虎”、“药家鑫案”等事件,同时也关注着隐藏在整个社会与体制下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为整个行文点,看似零零散散的内容,却让我们在时空历史的穿梭中,暂时抛弃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者的身份,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慢慢品味,细细道来,陷入那些你不常记起的回忆。

但是,从整个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书中说到: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还有什么比处于经历者的人,更能够“看见”处于表面下的涌动着的暗流呢?现在回忆起“非典”,我们想到的大概就是那段全国都弥漫在白色的恐惧下,人人紧闭家门和从电视上不断报导又有多少人感染,又有多少人逝去的岁月了吧。可是,这本书写下的却是处于那种情形下的人,病人、医生、家人,以及作者这群新闻工作者。处于时代背景下的'人似乎很渺小,在那段“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身处最前沿的“白衣天使”,有多少人深藏着内心的恐惧却仍旧奋战在最前沿,与家人孩子隔离,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记得“非典”的恐惧,记得我们众志成城最终战胜了困难,可又有谁记住了他们?在历史的洪流前,我们被推动着前进,似乎总处在被动的局面,但不要忘了:我们创造了历史。同样的,对于北京奥运,我们除了看到那盛况空前的开幕式,中国健儿将一枚又一枚的金牌收入囊中,我们还看到些什么,又记住了什么?而本书,讲到了“中国人民永远的好朋友”埃蒙斯,讲到了那个在夺冠后亲吻自己已逝妻子照片的德国举重选手施泰纳等等。事物的表象往往会让人迷失,其实并不需要你站在一个仲裁者的立场上,把是非善恶分得一清二楚,流于表面的轻易只会让你迷失了方向,将心比心,不要忘了人性的复杂之处。

我想对于本书的作者——柴静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央视的一名主持人,有成千上万人观看过她的节目。这本书以作者从进入央视开始到不断成长的过程为线索,看似简单平实的话语,却将这浩浩荡荡的十年,跃然纸上。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名公众人士,讲求公正客观往往是最基本的,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人们。可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思想机器,面对开心的事我们会笑,面对悲伤的事我们会哭。我想,在这方面,作者做到了。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那群处于花一般的年纪却一个接一个地自的心痛,对自己家乡山西污染日益严重的无奈,对社会上的边缘人群被孤立的同情……我们并不能要求人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而是应当捂着自己的良心,至少不把人引入歧途。有人问:你又如何能知道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呢?我想:“看见”,透过事物的表象,探求人的内心深处,你会找到答案。

书名为《看见》,正如作者想表达的那样,我们不应被蒙蔽,要拨开迷雾,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欣赏有批判精神的人,往往是自己并不能做到,处于现行体制之下,在似经济蓬勃发展,国家不断富强的表面,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盲点,并不是没有发现,而是又有多少人讲出来。对于现行耕地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情况,作者通过采访现行土地制度的制定者之一的陈锡文,让我们明白制度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在制定农村土地属于个人,国家有权向农民征用土地这一规定时,他们也不会想到,现今地方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购买土地搞建设,最终却树立起了一座座“烂尾楼”、“鬼城”的后果。只有揭发,才不会深埋于黑暗处,不断腐朽,越来越严重。

“看见”,不要求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众生,不要求如仲裁者一般判断一切是非黑白,你所看见的,也许并不符合标准答案,但请站在人的立场上,感受到隐藏在事物表象下,那些触动人深处灵魂。

回到家看见的一幕作文【六】

翻书时,一片泛黄的银杏叶悄然滑落,捡起它,嘴角不禁微微上扬……

那是小学毕业前的一天下午,你我同坐在一棵银杏树下,只是这样静静地坐着,谁也没有开口讲话。想起六年来我们的开心时光,就要在这一刻结束了,眼角湿润了。突然听到嘤嘤的啜泣声,我转头看向你,你将头埋在两膝里,身子不停地微微颤抖,我轻轻地抱着你,本想安慰你,可自己也哽咽了,靠在你的身上哭起来。

思绪回到我们认识的那一刻。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似是一场大暴雨会袭卷而来。我踏着忐忑不安的步子走进了小学的校门。心中盛满了恐惧,不知道将来会面临怎样的生活。走着走着,当快进入班里时,心里一紧张,不知怎的竟被绊倒了,像个小丑一样趴在地上,班里的同学看到后都哈哈大笑起来。那笑声似一根针般刺着我,我害怕极了,半天没起来。这时,你走到我面前,伸出白皙可爱的小手拉着我满是尘土的手,轻轻把我垃了起来。然后,你那充满纯洁天真的大眼睛看着我,又对我笑了笑。那时,我突然觉得什么都不怕了。从那以后,我们天天待在一起,形影不离。

思绪又被拉了回来,此时你已坐起,将一片银杏叶放在我的手心上,说:“以后我要回老家了,也许不再回来了。”她哽咽了一下,接着说:“如果想我了,就看看这银杏叶吧,把它当作我,放在你身边,我就会永远陪着你了!”我没有忍住,眼泪再次模糊了眼睛……

每当我看到这片银杏叶,我就会想起我们走过的点点滴滴。虽然有烦恼,有痛苦,有悲伤,有心酸,却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这片银杏叶,我会永远放在我身边的!

珍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