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高中优秀作文项羽)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高中优秀作文项羽)

更新时间:2023-01-05 07:35:02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高中优秀作文项羽)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一】

项羽在历史上一直以残暴,霸气的一面为世人所认识,然而我认为,项羽的个性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他刚愎自用,却又优柔寡断;他能容忍樊哙的顶撞,却不能容忍儒生言他沐猴而冠;他寡恩薄情,放逐范增,却能宽恕吕马童的背叛,宝马送长亭,割头送故人。

项羽在年少时项梁曾经请人教他书法诗歌,他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于是项梁又请人教他舞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项羽学习兵法,一开始项羽学的很开心,可是没多久项羽又厌烦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放弃没耐心也为之后项羽的失败做下了铺垫。

项羽的一生,是一个“人”的一生,他不靠显赫的家世,不凭异端祥兆,只凭着自己的雄才伟略,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项羽,他也从来不掩饰自己,他有着的征服欲和表现欲,他敢于在秦王朝最强大的时期宣称:“彼将取而代之”!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生平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了,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任“,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至于四面楚歌,他已经一败涂地。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塑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也是英雄的一生!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二】

忆秦末群雄并起,江山更替,项羽名籍,会稽起义,为人信义,愿让天下寒士欢颜庇,辗转天地,一呼百应,所向披靡,为王称帝,此等壮举,有谁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叙项羽的文,说他太过妇仁,兴起行事过于天真。我却由衷赞叹他是如此有爱有恨,有义有仁,实乃举世无双的英豪堪比为神!

思过往:上将军宋义为图安详,帅命一下只准观望。霸王为天下一统怒发冲冠主将,年少轻狂,气方刚,面对败军之像,一人撑天力抵挡,披着战甲烁烁,听着战马声嘶,踏着尸骨遍地,举着宝剑锋利,登巨鹿战场之上,一身荣光,九战九捷,臣民敬仰,热洒土汇流成江,尸骨漫地推积哀伤,犹见项羽挥剑直指秦都咸阳。

一战之后,仰天长啸,豪气冲天,威扬天下,此等荣耀,已胜千万英豪。

赞叹千载历史腥风雨苍茫路,万里征程多少豪杰已故,中原逐鹿项羽出征谁又能阻,豪气万丈傲视群雄争荣辱,独项羽为红颜冲冠一怒,唯项羽惹天下英雄尽妒,又怎奈乌江水边一代英豪白骨枯。

白骨已枯,尸骨无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耻重义,他又岂会弃众违义,仓皇出逃;是霸王犹记得当年率领八千子弟浩浩荡荡过江争天下,现环顾而今身边仅剩可数人马,实愧于江东父老,无颜以对,只能一以谢天下;是霸王大义当先,不愿生灵再遭涂炭,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用一挽救苍生黎民,换太平岁月。遥想当时境遇,面对忠心耿耿以相随的江东子弟,面对战火纷飞满目疮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结束了他短暂却又无比绚烂的英雄一生!剑轻抹过喉头,溶于江东之水。这样的,得悲壮,得英雄,这样的,得豪气冲天,感天动人。这样的也足以远胜多少英豪!

纵然坑二十万秦兵,尽失民心,可这亦是为了兄弟情谊;纵然在战场上他永远不会停下戮的脚步,看似冷无情,可他对于虞姬的感情,却始终热烈激荡,矢志不渝,纵然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刘邦,错失江山,可这亦是为了为人的信义,纵然项羽有着万般过错,千般不是,可他依旧是那个堪比为神的举世英豪。因为他战无不胜,有爱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只是一生浮梦。当历史的章节已经翻过了这一页,闭目沉思,放肆得问,英雄谁是,诚然,西楚霸王,一代天骄,堪比为神!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三】

司马迁在项羽不同人生阶段中通过细致的语言、神态描写塑造出的项羽的成长与性格转变。以及丰富的方式和多种角度写出其他人物,站在俯视角度叙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一生。

文章开始就说项羽的身世,“季父项梁,梁父项燕”(八十三页第一段),这也就点明了项羽是不平凡的,不仅在于他是将门之后,更因为他从一开始也就与秦有着莫大的仇恨。

介绍完项羽家族身世状况后,作者仅用“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八十三页第二段)这句话便勾勒出项羽少时便已经气度不凡,异于同龄人,未来必成大事。

而与季父同观秦皇出行时一句“彼可取而待也”(八十三页第二段)更显示出他目光远大,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的反叛精神和与生俱来的帝王抱负。

在说理处的语言也格外精湛。范曾一出场说项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八十五页第四段)与后面陈余说章攼“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乎?”由此项羽得以大破秦军(八十八页第二段)。

在巨鹿之战中“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八十七页第一段)项羽的深谋远虑,勇谋胆识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众人忌惮秦畏缩不前时,他兼备勇气和眼光,雄心勃勃,目光远大,体恤民情,民心所向。司马迁善用类比手法“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八十七页第一段)

鸿门宴体现的是项羽性格中重情重义、少城府,憨厚宽容的一面,这也恰与汉王刘邦的狡猾机诈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九十一页第二段)他的这方面性格却成为他战略上的弱点,而又被刘邦巧妙利用。而司马迁在对于樊哙“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眦尽裂”(九十页第二段)的神态动作描写也是细致入微的。同样生动形象的类比:“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写出了刘邦的艰险处境。(九十一页第二段)。

而最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駶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已预见了西楚霸业的衰亡,曾经诛暴秦的大英雄如今沦为连妻子和爱驹都不能保全的地步,是凄悲是悔恨是怨愤,更多的还是无奈。

在四面楚歌中, “瞋目而叱之”(九十八页第三段)便是得赤泉候人马俱惊的。项羽放言“天欲亡我,我何渡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亡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不独愧于心乎?” (九十九页第二段)这更体现了项羽的英雄情怀,他深感对不起江东父老,不愿蒙耻求生。项羽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在悲壮中亦放光辉。

最后,司马迁不掩盖项羽失败的事实,也从“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以自立”归纳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以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东城”(一百页第一段)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荒谬性。但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始终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他是灭秦的勇士,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历史进程的推进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临危之际,不愿蒙耻苟生,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项羽阐释了真正的英雄本色,而这也是世人深深敬仰和赞颂的。

《项羽本纪》不是在展示项羽西楚霸王的单面,而是多个不同的方面。在四面楚歌和乌江拒渡中,项羽再现硬汉形象,虽然他已不再是那个江山霸主,但他义不苟生的大丈夫情怀已足以感染人心。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四】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项羽不愧于一世英雄。他力能扛鼎,他享有崇高的威望,一声乱世怒吼,八千子弟跟随,他的江东精锐之师,在巨鹿城下,在广袤的关中大地上,给予了那个当年曾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致命一击。于是,始皇“千秋万世”的美梦被无情地击碎,成为了泡影。随着秦王朝大厦的轰然倒地,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宣告结束,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拉开了序幕。

反观刘邦,他的家族世居山东,自幼无赖,不学无术,也没有什么卓越的家庭背景,成年后混着做了个亭长的职务,作为一方治安管理之长,他贪好酒色,不但不为一方百姓做出表率,反而“身先士卒”,做着各种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

项王鸿门设宴,亚父范增志在必得,自是不怀好意。

此时二人的实力,正如其身世,一个微弱不堪,蚍蜉撼树而不得;一个势夺天下,振臂一呼而功成。

然而,在两人对面而争的鸿门宴上,项王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在范增设计之时,项王满口答应,然而在叔父项伯的一席“忠言”之下,项羽便把对范增的许诺丢在了脑后。人云“军中无戏言”,正是项羽这种对待军情如儿戏,偏听偏信,任人唯亲的态度导致他未能成功的刺刘邦,也正是他的这种狂妄自大,招致了他的身之祸,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此会的重要性。他从一出现在项羽面前就摆出了一种卑躬屈膝向项羽请罪的姿态,从而使他一出场那谦恭的姿态赢得了项羽的欢心,使其认为天下已无英雄,范增所忌惮的,只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年老无赖,这更坚定了项羽不刘邦的决心。此外,刘邦的“果决”,也成为他能够顺利逃脱的一大法宝。当他席间逃走时,他置百余士卒及张良的生于不顾,最终顺利逃回军中。

其实项羽从一开始就错了。项羽有着极高的志向与军事天赋,他是一名合格的军事家,但在政治舞台上,他无法与年长自己二十四岁,老谋深算的刘邦相比。项羽的主场是在沙场上,而并非那勾心斗角的政治舞台,如此来看,项羽最终败于刘邦之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放走刘邦之后,项王开始后悔。他想把刘邦抓回来,但为时已晚,刘邦已经走远了。历史和项羽开了个莫大的玩笑,此后他多少次想要刘邦,而刘邦都像一只乌龟,缩在壳里再也不会出来了。他不会再像这次一样的自取灭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五】

但是司马迁评价最终败兵的项羽是这么说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这句话 就是这么来的

了解项羽之后 对英雄才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理解

英雄 有英勇的气魄 视如归的精神 骁勇善战的智慧 英雄还要有一颗重情的心

项羽从小就成长在立志图秦的环境中

爷爷项燕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打过很多胜仗

在楚国项家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

项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沾着项家的光长大

后来爷爷项燕最终战在秦军王翦的手里

这对项家无疑是灭顶之灾

而项羽又是一个重亲情的人 也正是这一点 最后项羽败兵自刎而

爷爷的给项羽心里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为此他要复仇,要战斗

一直跟着叔叔相依为命 过着流离的生活

在流离的十几年当中

叔叔项梁一直重视培养项羽

培养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

因此项羽成为了世人敬仰的西楚霸王

以四万新军击败秦军的三十万精兵 那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

可惜项羽一直以来 重情重恩 报仇心切 立志打败秦军

当秦朝垮台之后 项羽犯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归结四个字 心无天下

在项羽取得胜利后 天下诸侯都听项羽派遣

项羽完全可以诛刘邦 废了无能的楚怀王

座上秦始皇的座位 重新统一天下

可是这不是项羽的性格

项羽讲究合法 他希望他坐在这个位置上具有合法色彩

项羽的这一点 让我感觉项羽还不够霸气

既然立了这么多的功 天下诸侯都怕了你项羽 你说的算 你自己不就是合法吗

而项羽就在这个时候 因受无能的楚怀王激怒

一气之下裂土封侯

这违背了历史潮流 人民都渴望统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对的 错就错在他的暴政 不T恤民情

而你项羽一上来又分天下 各诸侯又互相战乱

这说明项羽心无天下啊 也说明项羽心里只想灭秦 报家仇国恨

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秦统一天下的进步意义

而后来 项羽的另外一个叔叔项伯 为项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因为项羽很尊重长辈 只相信自己的亲人

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啊,英雄项羽,观后感《英雄项羽观后感》。。。。

项羽在后来失去了一些英才

而刘邦确在此期间很看重人才

项羽最终败在刘邦手里

而项羽在最后不肯过江东 自刎乌江

项羽一直很看重颜面 打了败仗 不想回去 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的壮烈 的英雄

理解了项羽后

我也理解了一个道理 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项羽不那么真 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

项羽的 很多人都感到可惜

项羽的确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只能说 他是个军事家 而不是个政治家

他能领军做战当将军 可是他当不了帝王

他的最终命运 是有很多必然因素的

而刘邦只是遇上了历史机缘 运气真是好

反秦的时候 有项羽啊 项羽善战 灭了秦

而项羽该刘邦的'时候 项羽却没

因为当时以项羽的地位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

而刘邦也确实聪明

在关键时刻在项羽面前俯首称臣 其实心里意在做关中王

很是巧妙

而在后期 项羽有弱点抓在刘邦手上

因为刘邦的手下张良是项羽叔叔项伯曾经的救命恩人

项伯有什么总是对张良说

最后张良利用项伯的感恩之心把项羽的心理了解的一清二楚 与刘邦商讨对策

而项伯这个傻子根本分不清敌我

这是项羽的一个弱点 也是刘邦的运气

另外的一个弱点是 项羽没有刘邦那么奸

倒不是项羽没有刘邦有谋略

而是项羽一直的目标是灭秦

当灭秦的目标完成后

项羽一直做事不像灭秦时那么果断

这就是一直被仇恨蒙蔽的弱点

但是项羽很真 这是他得英雄本色

而刘邦 我觉得他不够英雄 因为他没有项羽那么重情义

也许很多人会说 重情义有个屁用 最后还是

当然 我们是要看自己从哪一个出发点看人了

如果从英雄的出发点出发 那么项羽就是真正的英雄

刘邦不是英雄 只能从帝王的角度出发了 他是一代帝王

项羽创造了历史上的神话

这就是他得过人之处 也是现在很多人说项羽是英雄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 司马迁把项羽记载在《史记》的《本纪》里面

本纪都是记录的三皇五帝和秦皇汉武这样的历代帝王

项羽并没有登上过帝王之位

司马迁这么安排项羽 足以说明

项羽的人生有他得独特魅力 有他独特的历史功绩

给了项羽一个很高的礼遇

性格真是决定命运啊

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后人的一笔知识财富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六】

项羽本纪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以下是“《项羽本纪》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霸王项羽,千百年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无数英雄人物,但如项羽这样铁柔情的`汉子却很少。

万军包围,四面楚歌也打不倒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虞姬的离去,却让他选择了。战场上的纵横吟啸,面对伊人却柔情刻骨,像项羽这样的英雄,应当之无愧地受后人敬仰。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曾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但政治上的失败,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二十四岁起兵反秦,28岁成为分封18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1、项羽不畏权贵抱负远大

少年项羽便凸显这一特点,“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后有关秦始皇曰“彼可取而代也!”壮哉项羽!从这些话中无不体现这一特点。

2、项羽当机立断,有勇有谋

随着陈胜吴广大泽乡的揭竿而起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喊,反秦的烈火迅速扩展,函谷关以东以大乱,秦帝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六国的军队已不可信,当年灭六国的是三秦子弟,如今守秦国为帝国尽忠的还要靠关中的子民,他们越来越勇,当年灭六国时的军魂又被唤醒,反秦形势颇为不利,在这危急关头,项羽站了出来,在叔父项梁都没有勇气的时候,劝宋义出兵,不成,果断斩之夺取兵权,帅楚军出击,在巨鹿与秦军决战。他破釜沉舟奋勇在前,兵斩将,夺城掠地,坑二十万秦军,只此一役秦军主力全军覆没,这一仗得帝国行将崩溃,得诸侯无不胆寒,的项羽威震天下,呜呼快哉!

3、项羽优柔寡断,政治不成熟

此特点人尽皆知,鸿门宴就是经典代表,亚父执玉环,掷酒杯,命舞剑,最终没能掉刘邦。都因其犹豫不决,若项羽命帐内外伏二百刀斧手,掷杯为号,历史早就改写,另在封侯的问题上也体现其政治迟钝。刘邦请封为汉王,今四川好似永不与项羽为敌,实际为掩人耳目,在四川积蓄力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伺机东进,夺取天下。可惜这些项羽都没意识到,亚父很清醒,可惜不是项羽,因为亚父不是西楚霸王。

4、项羽性格刚烈,亦有柔情

楚汉争霸,常年交战消耗都很大,且刘邦总不投降,又无法彻底将其歼灭,双方达成共识——谈判,刘邦提出以黄河的一条运河为界,运河以东为楚地以西为汉土,双方互不侵犯,项羽最终同意,准备东撤,但刘邦随即违约,猛攻项羽,军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悔之莫及,深夜在帐中饮酒作诗,与虞姬对和,悲歌慷慨,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定是非常凄美的场景,无论谁在现场,都会为之动容,在注定项羽要失败的情况下,在刘邦用尽各种方式涣散楚军军心之后,在军中长期断粮也无后勤的情况下,仍有八百余名骑兵壮士跟随着项羽,

体现了项羽与将士的深厚感情,若非此,料想项羽早已成光杆司令了,后来唯有鲁地的人最后降汉也加以印证,项羽在战争的终点也是人生的终点,用痛快的一战为自己悲剧的一生划上了句号也推向了高潮,汉将,砍汉旗,斩百余汉军,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因无脸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我想那最后追随羽的八百余骑骑兵应该也都殉国了。

呜呼哀哉!真大丈夫也,我想项羽自刎时的眼神一定何其雄壮,他的眼神穿越千年,依稀浮现在我眼前……

感想:

项羽自他自刎的那一刻起,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追思。项羽一生大起大落 ,没有显赫的背景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闯出了自己的天下。一生虽短暂,却轰轰轰烈烈,他一直是我崇拜的偶像之一,我认为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就要像项羽一样敢闯敢干,有理想有抱负,有鸿鹄之志,痛痛快快!若像蝼蚁一样活上千年,我宁像一颗氢弹,虽只有几秒钟却能给世界带来无比的震撼!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本色,如此气节,空前绝后。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催人至今。宁可无愧而,不肯惭愧而生。

此刻想起我山东老乡黄巢的一首诗,已表我内心的感慨也希望我的声乐学习能像盛开的菊花一样芳香透长安,美名传天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项羽高中作文400字【七】

英雄应当不以成败论之,秦末,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结果以项羽失败而告终,《史记》作者司马迁评价其乃“失败的英雄”,我很赞同。

项羽,楚国人,青年时,学书、学剑皆不成,换学兵法,却也“略懂其义”,不愿深入了解,当其遇秦王游会稽时,发出“彼可取而代之”的怒吼,项梁惊而捂其口,可见项羽的远大理想。刘邦那时算什么人呢?只是一个泗水亭长,见到秦王也只能发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的羡慕之意,恐怕他至也没想到可“取而代之”吧,可见项羽的远大理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足以体现了项羽的过人之处。

项羽作战英勇无比,巨鹿之战,畏缩不前的宋义,破釜沉舟,同仇敌忾,将士们以一当十,经历九次战斗,彻底击垮秦军主力,这一仗,确定了项羽的统帅地位。刘邦呢?却趁此时机,攻入咸阳,小人得志,还狂妄地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说后,立刻大怒,特别是听说曹无伤的话后,扬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多么豪迈,多么勇猛,有男子汉气概,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大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

诚然,英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项羽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历史的教训——失去民心,项羽有着军事天赋,但他曾将秦军投降士卒坑二十万,典型的一个人狂魔,人人惧之。当其进入咸阳城后,烧抢掠,秦民大失所望,可以看出,项羽政治水平不高,不懂得安抚人心。

可刘邦呢?被项羽打败后,嫌车跑得慢,居然将亲生骨肉踢下车去,这种行为简直连牲畜都不如,我想这时,他更不会有项羽那种乌江自刎的气魄吧?这是典型的小人形象,遇事毫无主张。

他还惯用卑鄙手法,当刘邦项羽签订“鸿沟之约”后,原本是停战期间,却发兵攻打项羽后背,可见他是一个地道的伪君子,他还曾对项羽说“财物无所取”可是他献给项王和范增的玉璧“和玉斗”是他从咸阳宫里抢来的奇世珍宝。项羽做事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更不会干出刘邦这种口是心非的事来,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刘邦虽然有缺点,他就只凭借了一点战胜了项羽,那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如何,项羽的功绩是掩盖不住的,他是我心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