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六年级)

更新时间:2023-11-21 05:47:37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一】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郭沫若说:“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法捷耶夫说:“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我说……

我眼中的鲁迅是性格刚强的。小时候的鲁迅就十分的要强,事事总想走在别人的前面。鲁迅成年后,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强,从他的文章中,从他面对敌人的迫害而不惧怕中,从他与批评他的人针锋相对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的性格。正如他说的“让他们记恨去,我一个都不原谅!”

我眼中的鲁迅是出口成章的。他的名言警句是让人一看便知的,些许名言在风趣幽默中又带了几分讽刺,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深刻揭露了当时中国人的愚昧无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这句话好像道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我眼中的鲁迅是知恩图报的。鲁迅儿时的保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儿时的恩师寿镜吾先生严格而不苛刻,可亲可敬;日本留学时的恩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和蔼善良。在所学过的课文中,鲁迅无一不在文中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我眼中的鲁迅是忧国忧民的。鲁迅的一生是处在乱世中的一生,国家的动荡,民族的败落,深深地影响着鲁迅。为了追寻人生的价值,鲁迅到日本留学,民族的耻辱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决定弃医从文。从文的鲁迅找到了改变人们灵魂的武器,也使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阿Q正传》,还是《祝福》、还是《伤逝》无不充满了对普通劳苦大众的爱与关怀。

我眼中的鲁迅是勤奋努力的。因为上学迟到,他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鲁迅写作的勤奋也是出了名的。为了工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点燃一支烟便又来了工作激情。

我眼中的鲁迅是垂范百世的,他高尚的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二】

鲁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使用的笔名,他的原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本是一名医者,一次,他东渡日本留学,却在一部影片中看见中国人被日军捕获,且即将被抹,而周围虽挤满了同胞,但个个都无动于衷的场景后,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

此时,他才真正明白,中国人麻痹的不仅仅是身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灵魂已然麻木。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从此以后,他便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那些麻木的人们,用那支平淡无奇的笔去唤醒那沉睡在心底深处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在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二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在那个“腥风雨”的战场上,他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危险重重,但他却不得不踏上这条充满艰难险阻且看不见尽头的道路,因为那时的中国已经陷入了黑暗,可见他是拥有何等伟大的气魄

自此,鲁迅便奋笔疾书,刻苦钻研,以那时的黑暗社会为背景,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借此来激励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1918年,鲁迅出版的《狂人日记》风靡一时,它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黑暗,表达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以及自身深刻的忏悔意识。后来,他还创作了《朝花夕拾》、《坟》、《彷徨》等经典著作。

中国领袖毛泽东曾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是他“引领”着我们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在我的眼中,他永远是那样圣洁、高雅、伟大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三】

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位“怪”老师。

开学第一天,我兴致勃勃的来到了学校。我刚走到校门口,往里一看,一位老师正面带笑容的迎接我们。我一打听,原来他是我们的新老师———徐老师。接触的久了,我觉得徐老师怪怪的。

徐老师的长相很怪;他的头顶是一块“不毛之地”,周围只有一圈黑黑的头发,很像是《西游记》中的沙和尚。再加上徐老师的身体很胖,跑起来身体左摇右晃,真像是一只幽默十足的大企鹅,经常让我们哭笑不得。

徐老师上课很怪;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和另一位同学说话聊天,被徐老师看到了。我们觉得有的看了,徐老师要训斥他们了。可是徐老师不但没有训斥他们,反而和蔼地走到他们身边,问了一句:“聊得可好?”同学们听了,顿时哄堂大笑。那两位聊天的同学羞愧地低下了头,脸红得就像熟透的柿子。从此以后,这两位同学上课就再也不聊天了,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有时候上课时,我们听课听得感觉乏味了,徐老师不但没有训斥我们,反而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话,让我们既缓解了疲劳的心情,又增长了我们的.知识面,把教室里的气氛全都活跃了起来。

在我们的时候,徐老师也很怪;记得第一次考试,徐老师向我们说了三点:“第一,不要用鹰的眼睛;第二,不要用狼的耳朵;第三,不要用熊的力量。”我们听了,都感到莫名其妙,老师这是咋了?我们个个面面相觑。徐老师看出来了我们的疑问,解释说:“鹰的眼睛就是抄别人的答案;狼的耳朵就是听别人告诉你的答案;熊的力量就是别人不让你抄答案,你硬抢人家的试卷来抄。”我们听完都明白了,这就是“考试规则啊”!徐老师说完就出了教室,让我们自觉做试卷。他走了以后,教室里鸦雀无声,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同学们都没有使用“鹰的眼睛”、“狼的耳朵”、“熊的力量”。试卷发下来了,我们班都考了90分以上,并且有20个同学还考了100分,徐老师看了,欣慰的笑了。

这就是我们的“怪”老师,我们喜欢这位“怪”老师,你喜欢吗?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四】

以前,鲁迅这个名字对我而言,十分遥远。我常常很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学习了这个单元的课文后,我真正地了解他了。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鲁迅先生在大街上救了一位受伤的车夫,而且还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些钱掏出来给了他,让他去养病。这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贵精神。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聪明的。因为在鲁迅小的时候,教他书的先生考了一个对子“独角兽”,鲁迅立马答道古书《尔雅》中的“比目鱼”作答。因为“独”不是数词,但有“单”的意思;“比”不是数词,却有“双”的内涵。两相对和,天衣无缝。先生听了连连叫好。

鲁迅先生一生为人类作出贡献,这让我敬佩不已。他忧国忧民。见到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民,他倾囊相助,给予关心。他憎恶旧社会,以笔为武器用精神的力量唤醒沉醉的国人,来反抗敌人,迎来胜利。轰轰烈烈的大事,鲁迅曾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例外:经常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伤了,鲁迅会细心地帮他包扎,还会给一些钱。鲁迅先生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从《少年闰土》文章中,我知道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憎恶旧社会的阴暗,他向往农村生活。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章中,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青年人,他很幽默乐观风趣,他乐于助人,常常倾囊相助。他关心女佣,对人平易近人。从《一面》文章中,他忧国忧民,对作者十分地好,从《有的人》文章中,我得知了鲁迅为人民做牛马,甘做野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一单元,展现了一个立体的鲁迅先生。

鲁迅,对于我不再陌生的字眼,鲁迅,一个忧国忧民,平易近人、关心热爱劳动人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一个人。先生在我心中是那么的高大,我才真正知道,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奋斗了一生。他的乐观精神让我知道不能放弃心中怀着的信念;他的惜时精神精神让我知道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他的读书精神让我知道只有刻苦努力学习,才有成就。鲁迅先生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我眼中的鲁迅7年级作文【五】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以笔为武器,永远为人民而战……他,虽然已经逝世,但依然活在人民心中;他,虽然生命已经终结,但精神永垂不朽。他就是我们的“民族魂”——鲁迅先生!

我眼中的鲁迅先生,是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才了解他,崇敬他的。从前的我只知道我国有一位大文豪名为鲁迅,对他的著作却不屑一顾。但学习了课文之后,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渐渐地在我脑海中扎了根。

他热爱祖国,曾在日本留过学得他本可以穿着一身优雅绅士的西服,却天天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不离身。他顽强不屈,勇于斗争。当时的社会无比黑暗,反动势力也无比猖狂,不断地搜刮民脂民膏,穷苦人民的生活几乎没有一丝曙光。而鲁迅先生用他那锐利的笔写下了一篇篇犹如锋利匕首的文章,刺向了敌人的心脏,使敌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恐慌,于是对他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但鲁迅先生依旧不屈不挠,就如他那短短的刷子似的头发,那么坚硬,不肯弯曲。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就是无私奉献的鲁迅先生。他为了孩子们能多方面吸收知识,翻译了外国童话《表》与《小约翰》,他为了唤醒沉睡中的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历尽艰辛”翻译并自费出版了《毁灭》等等,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作品,辛苦了一生。鲁迅先生家的女佣也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这样辛苦的工作,为我们民族做贡献,怎会不让与鲁迅先生只有一面之缘的阿里觉得他瘦呢?但是,鲁迅先生瘦得精神,瘦得有力!

鲁迅先生是一株野草,更是一个英雄,是他点燃了几代中国人奋发的星火,是他用锐利的眼光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如今,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七十六年了,但他虽犹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沧桑如何巨变,鲁迅先生的精神都将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