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二月二作文180字

二月二作文180字

更新时间:2023-12-01 18:35:00
二月二作文180字

二月二作文180字【一】

“二月二”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龙抬头之际,正处春旺之时。踏青可以改换自己的心境与运势,给人带来好运与吉祥。

二月二作文180字【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另外一说法: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一种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二月二作文180字【三】

又到了豆花飘香的日子,想起吃了多年的炒黄豆,具体味道如何,说来听听。

超市里袋装的炒黄豆,个大饱满,同时制作原料都有这样说明:精选大豆、植物油,为什么不带制作方法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就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食品,吃起来,只有黄豆的味道,但却没有黄豆香味,这时常让我想起高压锅里炖出来的汤,永远比不过在砂锅里用小火慢慢煲出来的汤汁浓,又怎能让你意犹未尽呢!

大街上小商小贩现炒现卖的炒黄豆,制作过程也相当得简化,在路旁支一口桶状的锅,摊主用一把大铲子向锅里投料,随后合闸,在电机的“嗡嗡”声中,他不停地拿着铲子来回翻动,同家里盖房子,旁边支起的搅拌水泥和沙子的程序如出一辙,一会儿的功夫,他就会拉下电闸,炒黄豆出锅了。这种炒黄豆吃起来,有了黄豆的香味,但等你咽到肚里,绝不会让你唇齿留香。

只有我家的炒黄豆,吃起来正宗又地道。二月二的前一天,姥娘就会把一年里收获的最好的黄豆泡好、晾透,等到二月二的下午,院子里飘来别家炒黄豆的香味时,姥娘才开始收拾地锅,准备柴火,等着前院大婶送来了热乎乎的沙土,沙土都是几家轮流用,这样既省力又省火。头上系好围巾的姥娘负责掌握火候,等到沙土到了一定的温度,倒入黄豆,大婶就会用铲子不停地搅动,来帮忙的乡亲每年都会说一句同样的话:“大娘,村里就您炒的黄豆好吃,一样的炒法,可真是怪了。”私下里姥娘曾经把秘诀告诉我,其实也没什么,就是要掌握好火候才出锅,这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到黄豆在锅里发出“啪啪”的响声,姥娘就会从灶塘里把柴火快速地撤出来,锅底的余热炒出黄豆的香味时,它就应该出锅了。这里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姥娘坐在厨房门口,把滤掉沙土的黄豆,用纱布蘸着熟油,在一个个裂开嘴的黄豆上慢慢地擦上几个来回,这样的炒黄豆又干净又油亮,香酥可口。

炒黄豆晾透了,姥娘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一模一样的容器,装好的黄豆,大小相等、多少一样,这让我们兄妹俩年年只有吃炒黄豆的快乐,没有争黄豆的烦恼。

二月二作文180字【四】

星期六是二月二,二月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饭。这原本是一件很好的事,可……

星期六一早,妈妈大概忘了今天是二月二,吃完早饭就立刻向爷爷宣布:“爸,今天晚上我不回来吃饭。”爷爷愣了一愣,那张平时一看到妈妈就有喜色的 脸,此时也变得难看起来。爷爷嚅动了几下嘴唇,但终究没说出什么,又转身忙碌了。这一幕被我瞧见了,我问爷爷:“爷爷你怎么生气了?”爷爷这下念叼开了: “今天是二月二,要回来吃饭呀!”我恍然大悟,表示要去告诉妈妈,让她回来吃饭。可爷爷却赌气似地说:“你千万没告诉她,让她自己琢磨着。”我只好作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已是下午了,但妈妈似乎还没有参悟出其中的奥妙。我急了,却也无可奈何。爷爷又是一个犟脾气的人,就是不允许我打电话向妈妈通风报信。可机会总是有的。

下午四时许,爷爷拎着垃圾桶去楼下倒垃圾,我把握住电话机借着这个短暂的时间,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听着电话里的“嘟嘟”声,我焦急极了,企盼妈妈 早点接电话,时间不等人啊!缍,电话那头传出妈妈熟悉的声音。我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瞬间又紧张起来,因为爷爷上楼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了,我只得长话短说: “妈妈,今天是二月二,你要回来吃饭,我挂了,别说是我告诉你的`!”还没等妈妈答话,我就挂断了电话。

晚上,妈妈果然回来吃饭了,爷爷怀疑地看着我,我迎着爷爷的目光装成气定神闲、神态自若的样子。爷爷收回了对我的审视,又问妈妈:“你怎么回来吃饭 了?”我紧张地等待妈妈地回答,妈妈却对答如流:“今天我遇到了一个同事,急急忙忙的,我问她去干什么,她说她赶着回娘家吃饭。这么,我就回来了。”爷爷 看着妈妈,打消了怀疑,开心地端上了一盘又一盘的菜。

哦,今天是二月二!

二月二作文180字【五】

挑龙头就是吃猪头肉,在古代为了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都要祭祀,猪头就是贡品之一,人们盼望来年能够有个好兆头,五谷丰登。二月二,万物开始复苏,龙王是管降雨的,为祈求这一年能风调雨顺,人们要把最好的祭品供给龙王吃,所以,“二月二” 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猪头肉香糯浓醇、肉质鲜美,肥而不腻,不过,猪头肉中的脂肪含量过高又是发物,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最好少吃。

扶龙须

北方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吃龙耳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吃龙眼

吃龙子

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米饭就是“吃龙子”, 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大家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食龙胆

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咬龙鳞

立春之日讲究吃春饼,而过二月二同样讲究吃春饼,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则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樟茶鸭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揭龙皮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金豆开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二作文180字【六】

农历二月初二,在民间被称作“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又称踏青节,古时还称其为挑菜节。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二月二的民谣。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北方农人在二月二早晨,于院内用草木灰撒成粮囤图形时念叨的一句民谣。撒成粮囤图形后,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在乡下,刚起炕的男人,要点燃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会掉下来被消灭。从龙抬头的日子开始,自上年深秋就销声匿迹的雷鸣便会重震寰宇了。春雷一声天地动,那些蛰伏的虫子,便会被雷声惊醒。正如民谣所说,“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为了避免毒虫伤害,人们要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譬如,有的地方在这天早晨还要把草木灰撒在墙的四周,撒时口中也要念叨“二月二,围围墙,蝎子蜈蚣不上房”之类的民谣,因为在炎热的夏天晚上,乡人们爱在房顶上歇夜。蜈蚣蝎子不上房,休息起来也就安逸多了。

“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这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去年腊月理的发,头发长得再长,正月里也不能理,据说那样就会影响舅舅的命运,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理。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

“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二月二还是一个出嫁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俗规定,媳妇正月里须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允许回娘家。有句民谚说“媳妇不看娘家灯,看了公公”,说的就是此习俗。因为初一为单日,不被民众所看好,所以二月二便成为娘家接闺女的`大好日子。这首民谣,充分表现出父母盼女归的迫切心态。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这首民谣风趣幽默,生动描绘出百姓过二月二的喜悦心情。因为二月二民间有煎年糕的旧俗,寓意日子一年比一年高,还要边煎边唱:“二月二,炒炒炒,家家户户煎年糕。儿媳妇煎,老婆婆烧。儿媳说:‘娘啊,你瞧瞧脊梁后头是个啥?耗子衔了个大狸猫。’老婆婆往后一扭脸,儿媳妇往裤腰里塞年糕,烫得肚皮起燎泡,隔着窗户往外甩,正赶上老公公来送筲,烫得老公公半边胡子没有毛。老公公说:‘今格儿真蹊跷,以前净下雨,现在怎么下年糕?’”

“二月二,敲锅底,烧陈菜,喝陈米;二月二,敲梁头,吃香喝辣不犯愁;二月二,敲屋山,金子银子往家搬;二月二,敲砖台,蝎子不蜇光腚孩。”二月二这天早晨,乡人还要拿着烧火棍到处敲,边敲边唱上面的民谣,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宰相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据说,三皇之首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也就有了这首百姓很喜欢吟唱的民谣。

二月二作文180字【七】

农历的“二月二”,城里人不当一回事,在乡村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龙抬头”。庄稼人希冀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自古就有崇龙祈雨的习俗,这天,他们的喜兴劲不次于元宵节。如今回味儿时的“二月二”,往事历历在目,趣事多多。

二月二的前几天,母亲就忙碌起来。她先把挂在厢房木橛上的猪头、猪蹄取下来,拎到外屋化冻,然后就学邻居穿龙尾。撅来一把秫秸梢,一节骨一节骨地剪成半寸长,再找出许多彩色、花色的碎布块剪成铜钱大的圆片,用红线把圆布片穿起来,再穿一节秫秸棒,隔一个秫秸棒穿两片不同颜色的园布片,穿了一尺多长后,下边再缝上几条彩色的尾巴。穿完,捡根最长的龙尾挂在窗户钩上。

猪头化了冻,母亲把烙铁放在炉火里烧,烧红了,一点一点地烙猪头上的毛。随着“嗞啦,嗞啦”声音,一股股烧猪毛气味弥漫全屋。烙猪头是个麻烦活,有些猪毛总是烙不净,母亲就烫了半壶白酒,倒在碗里用火柴点燃,把猪头、猪蹄没烙净的猪毛,放在蓝蓝的酒火上燎。猪头燎净后,把猪嘴岔子两边的肉割断,才费劲巴力地把猪头上、下颌分开,母亲再用碱水一遍遍地清洗猪头、猪蹄上的污垢,洗干净了,泡在一个大瓦盆里。

二月二那天,农户有起早去井边挑水的习俗,叫“引龙田”。母亲挑水,我跟去帮着摇辘轳。挑水的人多,就按先来后到的顺序打水。我看到从魏大爷家门口到井边,有一条用灶火灰划的连线,再看他家院里,扫得挺干净,还用灶灰划了个大圆圈。丁队长笑着说,老魏头的“粮囤”划得不小,今年少得不了粮食!这时,我才知道,农家院里用灶灰划的圈圈原来是“粮仓”。

吃完早饭,伙伴们来找我玩耍。母亲说,你们先去河边玩,顺便收回些沙子,等会咱们炒棒花。我们拿上簸箕,到河边去收沙子。心里惦记着吃玉米花,很快就把沙子抬回家。母亲用筛子把大沙子和杂物筛出去,把细沙放在大锅里炒热,再把玉米粒放进热沙子里炒,不一会,随着“叭叭”的响声,雪白的玉米花从锅里蹦了出来,玉米粒都炒熟了,母亲用铁皮笊篱把玉米花捞在簸箕里。我往兜里装了一把玉米花刚要走,父亲领来了剃头师傅,我小时候就讨厌剃头,母亲说,今天剃头是剃龙头,一年都有好运气。我只得坐下,听任摆布。剃完头,兜里装满玉米花就往外面跑,母亲一把拽住我说,戴上龙尾再去玩,戴龙尾能辟邪消灾保平安。那时二月二禁忌动针线,母亲就用别针把龙尾别在我后背。我觉得小子家戴这个花里胡哨的玩意不好看,没走多远,就叫伙伴们给我摘下来装进兜里。

我们几个跑到小东梁去看放风筝。放风筝的有两、三个,丁五哥做的风筝最好。风筝有龙形的,还有鹰形的,尾巴上都拴着五颜六色龙尾,在空中荡来荡去,很好玩!偶尔风筝落到地上,孩子们都争前恐后地往那跑,先跑到的孩子拿起风筝,顶着风双手举过头顶,五哥喊声“撒手”,他牵着线绳跑一会,那风筝又渐渐升起来。乡村吃两顿饭,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五哥说“该回家啃猪蹄啦”,便收起风筝,我们才各自回家。到家迈进门槛,那猪头肉的香味直往鼻孔里钻,又有一种过年的感觉。母亲把猪头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盘子里,还有一盘切成块的猪蹄,蒜泥也已捣好。父亲下班了,一家人围着炕桌,吃着煎豆包,就着猪头肉,大快朵颐,唇齿留香,其乐融融。

夜幕降临后,此起彼伏响起了鞭炮声,许多人家又挂上灯笼。灯笼照耀着院子里鲜红的对联,浓浓的年味依然在村中荡漾。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