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叙事>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清明节风俗习惯的作文怎么写)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清明节风俗习惯的作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3-08-04 08:05:25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清明节风俗习惯的作文怎么写)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一】

亲爱的x:

今天是一个值得你我记住的日子(20xx年9月2日星期一---你上幼儿园了!这也是我们全家人期盼已久的日子,一年前我们把你送到学校去学习和锻炼,而你在学校却睁着一双无辜的眼睛,看到我却没有反应,你知道妈妈多难受吗!?爸爸、爷爷、奶奶,担心你会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心疼你,就把你带回了家。以后就一直不敢走出这第一步,今天在全家的瞩目下你迈出了你人生很重要一步!

孩子,你知道爸爸疼爱你吗?看到你无忧无虑的神情,爸爸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会过多地来表现自己爱你的方式,也许这是爸爸的缺点,有的只是每天看不见你,然后来对妈妈的询问,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爸爸对你的爱。

亲爱的女儿,幼儿园生活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你学会生活和学习最重要的阶段,要能很好的和同学们融洽相处,我想真诚和礼貌是最基本的人生处世准则。希望你能积极地融入到这有趣的集体生活中,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你的乐观和童真吧。

亲爱的女儿,这是妈妈写给你的第一封信,尽管你还不认识字,没关系我会念给你听,或许你还听不懂,没关系,只要传达了我们父母的心声,只要你能感知我们父母的真心,一切都已足够。等到你长大了再看这些文字,就能知道我们有多爱你!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二】

亲爱的宝贝:

自从你来到这个世间,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从第一声哭;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会爬;第一次行走;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穿衣……每一次都给我带来无比的兴奋和快乐。随着你的逐步成长,你已经成为妈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静的生活中,你给我们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乱索要东西,不用错误方式威胁大人达到目的。你让妈妈觉得很欣慰。

随着9月份的到来,还有5天你就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了,你陪伴我,我陪伴你,密不可分的在一起3年零8个月又20天,每天惊喜的看着你的变化,作为妈妈的我,真的很开心,谢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谢谢你让我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谢谢你的活泼给我带来的快乐,为了你能有个好习惯,在2011年的7月份妈妈就帮你报了早教课,上了两年多的亲子课的你真的变化很多,想着那时的你才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单词,每次老师叫你上台都不愿意自己开口说话,只会用你可爱的笑容给老师和小伙伴的家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现在的你,可以大胆的到台前介绍自己,有时候还可以为大家表演节目-----唱儿歌,两年来要好好感谢亲子园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老师们,那温馨可爱的教室布置,各种各样的亲子游戏,也为我们家长提供了许多的育儿。今年的8月份两周的亲子分离课你表现的也很棒,从不哭闹,每次接你都能带一份你自己亲手做的的作品回家,在学校学的东西回到家里都能和妈妈分享,而且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说你是个很乖巧的孩子,做事情特别认真,本来还很担心你要有一些时间适应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日子,没想到你是个适应力很强的孩子。以前妈妈觉得你在家爱调皮,爱捣乱,不听话,总是天天盼着你入园的9月份早点到来,可是等9月真的来了,心里却有些不舍,习惯着每天你在我身边“干坏事”,“给我添乱”,“问着那么多的为什么”,“这个干什么用那个干什么用”,“熟悉着开着电脑玩着妈妈都不会玩的小游戏,”三岁半的你会自己穿衣服,穿裤子和穿鞋子,看着你那会会穿衣服的满足样,妈妈也为你开心,自从你会穿衣服的那天起,现在每天的衣服都是你自己穿,根本不需要妈妈帮忙,你还觉得是件很新鲜的事,或许也是你习惯了妈妈每天早上给你的那句“你真棒,宝贝会自己穿衣穿鞋了”。宝贝,你还是个很贴心的儿子,在你四五个月开始妈妈就每天一边带着你一边工作,(当然外婆也是功不可没的,有了外婆的帮忙,妈妈才可以安心些工作,长大后要好好孝顺外婆哦,)现在的你很理解我,看我忙起来的时候会说:妈妈你辛苦了;冬天回家的路上会问妈妈你冷吗,冷了我抱着你就不冷了,然后给我个大大的拥抱;每当听到妈妈躺下来说累的时候,你的小拳头就会主动握起来帮妈妈捶背,你的这些小举动让妈妈觉得好温馨和好感动,觉得再累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不过你就要上幼儿园了,很快妈妈也要适应着安静的工作状态,马上你也要学着离开家庭这个小天地,进入学校这个大环境,学习独立,学习交友,学习适应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希望以后在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你要更加勇敢,我对你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你永远活的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宝贝加油啊!

爱你的妈妈

20xx年8月28日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三】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让人怀念起先辈,让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曰是我国传统的节曰,清明节大约从周代开始,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达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曰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又一年清明,你在怀念谁?

清明节的习俗怎么写入作文【四】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传统习俗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