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人>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精准扶贫作文开头)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精准扶贫作文开头)

更新时间:2024-05-31 08:23:14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精准扶贫作文开头)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一】

闲暇时,常听爸妈说起他们儿时的生活情境……

“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这句俗语说的是爸妈小时候兄弟姐妹多,生活比较贫困,一件衣服要穿好几个人。平常根本买不起成衣,只有待到过年时,才能买上几尺布来做一套加棉袄的外套。稻米不丰足,还要配些红薯、大麦片等杂粮。每天餐桌上多是些自家种植的蔬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买些鱼肉来改善下伙食。住的是茅草屋,经常出现“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墙是用土垒砌起来的,风吹雨淋,还有倒塌的危险。家里陈设更是简陋得很,桌椅板凳再加床基本上就是全部家当,更谈不上什么家用电器。出行就甭提了,基本上就靠双脚。路多是些高洼不平的泥土路,上一趟县城,毫不夸张地说,比现在上北京都难,简直是遥不可及。

现如今,保暖已不是穿衣的首选标准,色彩艳丽、款式新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我的衣柜里就备有每个季节的几套衣服用来换洗。我们的饮食也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加讲究品种丰富和营养均衡。每天我都能吃上荤素搭配、新鲜可口的饭菜,水果、牛奶也从不间断。偶尔图省事,还会全家一起下馆子,去品尝一下各式风味。谈起住房,那就更有得说了。我们现在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屋里陈设沙发、衣柜、餐桌等一应俱全,彩电、冰箱、洗衣机也是应有尽有。煮饭用的是电饭煲,炒菜用的是天然气,真是清洁又便捷。数字电视、网络宽带,让你足不出户便可通晓天下大事,领略世界风情。如今的宝应,整个城市面貌是焕然一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宽敞整洁的街道,四季常青的绿化随处可见。夜晚,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大小游园里聚集着前来休闲的人们,他们载歌载舞,尽情享受城市的繁华。现在的出行也变得非常的方便快捷,各种交通工具可以自由选择……

真是今非昔比,我们享受着小康生活的同时,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二】

老家以前是我幺公和幺婆居住。老家房子是以前爷爷和幺公用一把把泥巴糊成的,不大,却也容得下一家子人。经过岁月的风吹日晒,房屋的一侧也变了形,已经不能住人。厨房烟囱没做好,被烟熏得漆黑一片,在里面烧火都呛得够呛。客房的墙上还开裂了,幺公整天担惊受怕,愁眉苦脸,生怕哪天房子倒了……他们买包盐也得走半小时到一个小商铺里去,又走回来,十分不方便。

然而我的大叔,就是我幺公幺婆的大儿子,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大叔小时候特别艰苦,家里人没钱供他读书,都得干活,那时的他却对知识特别渴望,于是,每天起早贪黑爬上树去摘果子,经常弄得一身灰,手上也净是伤痕,还得走上三四个小时的镇上去卖,得到的些许零散的钞票,他却可以笑逐颜开,起码,在他眼里,他一直这样就能够交学费,可以读书了。晌午,大叔不回家,就在回来的路上摘一袋野果子就把肚子填饱了。下午还得去田里干农活,一把锄头扛着,去田里挖土、砍柴、烧火煮饭。晚上就一笔一划地写着自己的`名字,后来渐渐尝试着认贴在墙上的报纸上的字……

大叔的衣服十分破旧,没钱买新的,总是缝缝补补又一年,衣服裤子上全是补丁,但他并不会为这点事而厌烦。他一心注重内在,只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穿什么都一样。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尽管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也从中懂了生活的节约,知识的重要性。他的努力在岁月里显得更多,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地读上了重庆电工大学。大叔更懂得吃苦的滋味,更懂得什么叫谦虚,更珍惜现在丰衣足食的生活。他是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自己的现在,不怕苦,不怕累。

大叔现在在珠海的一个公司当外企高管。每天过着乐于不疲的生活,每月几千的工资,却仍然十分节俭,他不舍得大手笔,每月除了必要的开支外,拿一部分钱给幺公幺婆寄过来,剩下的钱都存进银行里,希望能为幺公、幺婆们在城里买一套房,让他们不必再担惊受怕。

就在今年,大叔过年回来时,用自己的省下来的钱,买了套新房子,装修一新,买上新家具,新电器,幺公幺婆现如今跨快乐乐地住在里面。

这就是大叔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小康生活”。

精准扶贫小康生活的作文题目【三】

在我的童年时代,每天都靠父母赐给我的天生“11号”车去2公里外的幼儿园学习,父母除第一次送我去熟悉地方后,几乎很少接送过我。上小学时,虽然离家近了,但离学校仍有1.5公里路程,每天上下午来回都是靠天生的“11号”车。

在我少年时代,上初中时离家有15公里路程,只好寄宿在学校。但每逢周六放假、周日返校时都是徒步而行。虽然那时有班次很少的公共汽车,且价格很便宜,只要几分钱,但几乎很少享受这种奢侈的待遇,也很少搭乘到便车——自行车。虽然那时家里没有一辆自行车,但在学校初一时就学会了骑车。从那时起,买一辆自行车就成了我的梦想。

在我青年时代,记得刚结婚时,由于家庭条件很差,当时的“三大件”都没有,外出靠步行,偶尔借邻居家的自行车去走亲戚。婚后第三年,靠省吃检用,托人找关系,去崇明堡镇买回了属于我的第一辆“车”。这是一辆28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当时的高兴劲儿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觉得风光极了。第二天就被邻居借去当婚车用。从此,我们出门走亲戚,上集镇就方便多了。

九十年代, 一次去为舅父六十大寿祝寿时, 亲戚朋友基本上都骑了二轮摩托车, 当时唯独我们俩骑自行车, 突然觉得太寒碜了, 甚至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回家后我们夫妻俩商量决定, 积极筹资购车。半个月后在亲友的帮助下, 去县城购了八千多元一辆二轮幸福125摩托车。从此, 我们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机动车。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 我家购了第一辆柳州五菱四轮面包车, 作为家庭自备用车。现在我家拥有了一辆奥迪的“小弟”——奥拓小轿车, 作为我上下班的座骑, 每天听着音乐与歌曲, 开着小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 只觉得无限的幸福与满足。我儿子也有了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伊兰特” 轿车,女儿家也打算购一辆丰田轿车。 现在, 我们夫妻俩、儿子与媳妇、 女儿与女婿六人中除我妻外, 都拥有c照以上驾驶证。只要有车谁都可以开, 太方便了, 到县城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只需二十多分钟, 省内旅游岀行靠自备车,真是方便快捷了。

现在乡村条条大道宽广平坦, 一辆辆汽车风弛电掣。车,把乡村与城镇,城镇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缩短了,人们岀行便捷了,幸福的指数増加了。老百姓生活富裕了,买辆小车不稀奇,有车族的队伍不断壮大了。

“车’’ 是人们岀行的必备交通工具, 而我家‘‘车’’ 的演变从侧面反映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私家车的岀现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