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故事新编作文300字以上)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故事新编作文3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3-11-25 18:42:01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故事新编作文300字以上)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一】

今天,森林里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犹如画中世界。乌龟悠闲自得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当他转到新闻台的时候,一个标题吸引他的眼球--兔子夜以继日刻苦练跑,居然是为了再次和乌龟决一战,他点进去一看,才知道原来兔子上次输了比赛,让他家族蒙羞,从此便奋发图强的刻苦练习,甚至他打破了突尼斯世界纪录--七八个小时都没有睡过觉。

乌龟正看着电视,突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乌龟上前开门。他这才发现兔子上门来给他下战书了,兔子看了看乌龟,又看了眼电视,冷笑道:你都看到了,就收下这封战书吧!乌龟一言不发,忐忑地接过了战书。最后,兔子猛地关上了门,就听到了一声冷笑声。

赛道起点是在山坡上,途经崎岖的山谷和幽深的密林,但由于昨天下了雨,路面湿滑,道路布满了泥泞,两旁还设置了障碍物,花草上挂着晶莹可爱的`露珠。在比赛开始前,动物们都兴冲冲地前来观战,看看乌龟和兔子这一对对头的世纪大战。

比赛即将开始,乌龟和兔子也都蓄势待发,这次谁要输了比赛丢脸可就丢大了。只听一声哨响,比赛正式开始,兔子仅仅用了十秒,就和乌龟拉开了距离,可怜的乌龟还在离起点不远处慢慢地爬,过了十分钟,兔子接近终点了,乌龟还在山谷里缓慢爬行,兔子好几次陷入泥沼,都有惊无险的处爬了出来。直到跑进了胡萝卜地里,兔子以最快的速度吃完了胡萝卜,但仅过了仅仅五分钟,他就感觉自己脑袋发昏,原来胡萝卜里被农民伯伯打了农药,当兔子醒来时,他正躺在病床上。

这次又是慢吞吞的乌龟获得了冠军,从此兔子在乌龟面前就更抬不起头了。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二】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绝。写的是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三】

??姑娘故事新编小学作文

从前,有一位美丽的女孩,她叫仙蒂瑞拉,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但是,她的爸爸娶了一个心里恶毒的女人,过了不久,他的爸爸出差了,她的后妈和她的两个女儿:安影,安丽就命令安雅(她的后妈的大女儿,和仙蒂瑞拉是好朋友)和仙蒂瑞拉去干活,他们两个就变得脏脏的,从此被别人叫做灰姑娘,安雅很伤心:“为什么我的后妈要这样做,为什么呢?”

有一天,王国的两位王子要寻找自己的公主,让所有未婚的女孩都要去参加舞会,安影和安丽非常开心,立刻去衣柜里找衣服。两位灰姑娘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想去,于是,两位灰姑娘偷偷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衣柜,衣柜的.最里面有两件美丽的礼服,他们找出来后,把头探出门,安影和安丽还有仙蒂瑞拉的后妈穿着华丽的礼服,走出了大门,他们也穿上礼服,打扮好,走出了大门,来到了王国。

两位王子见到他们那么美丽,和他们跳起舞来,回到家里,安影、安丽和仙蒂瑞拉的后妈看见他们,问:“你们去哪里了?那么久都不回来?”说完,安影踢了他们两个一脚,正好被出差回来的爸爸看见了,仙蒂瑞拉的爸爸和那个女人离了婚,把她还有安影和安丽赶出了家门,把安雅和仙蒂瑞拉留了下来。

过了不久,皇宫的王子到了仙蒂瑞拉的家里,仙蒂瑞拉的爸爸和他们两个一起进了皇宫,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四】

星期日,兔子给乌龟打电话:“乌龟,上次比赛是我大意了,这次我一定赢你!”电话一头的乌龟听完兔子的话,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于是,它们俩决定从公园跑到一棵大榕树下,那儿多远啊!从公园跑到大榕树下,要经过两座小山丘,两条小河,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的大树!足足有五十米!

乌龟来到兔子身旁,看见兔子正在认真地做准备,兔子的脚上还穿着一双奇怪的靴子,像是人发明的。原来,是聪明的猴子发明的,兔子向猴子借了一天。

“三、二、一,开始!”兔子像子弹一样“飞”了出去,而乌龟呢?却像个老大爷,不紧不慢地走着。兔子刚“飞”出公园,就闻到了萝卜的香味,它跟着味道走进萝卜园。“啊!好香啊!”不吃,光是闻闻都要流口水。

兔子马上转身看看,乌龟跟上来了没有。“耶!乌龟还没跟上来,吃几根不过分吧?”说着,兔子就拔了一根,擦擦萝卜上的泥土,津津有味的啃起了萝卜。

兔子又吃了一根、两根、三根……“啊,好饱啊,反正乌龟追不上,我再睡一觉吧。”说完,兔子就出“呼噜,呼噜”的声音。

过了一会儿,经过乌龟的努力下,它只剩下三步就到终点了。乌龟一边努力地走着,一边流着汗,“三步、二步、一步,我赢了!”乌龟再一次地赢得了第一名。

而兔子呢?刚刚反应过来,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兔子又急红了呀。

机会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五】

知道吗,这几天,我独立一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这本书《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怎么样?看过吗?我可是很喜欢的哦!独立一边又一遍,直到读懂为止。这本书中的语言都是以前古代的时候的人们读的。不过还好,编辑社的叔叔阿姨们把我们看不懂的文字,翻译成方便我们阅读的文字。这样才好让我勉强看懂。

对坚持不懈,总能看懂!这一点我从《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中也了解到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大禹为了老百姓的生活,一直w离家在外治水,有三次经过家门,却一次都没有进去过。那是因为他如果进了家门就肯定会舍不得出来,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要“救”呢!大禹他是多么的坚持不懈。

《女娲补天》讲了:古时候天上出现了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大地上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了拯救受苦的人们,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难险阻去采集五彩石补天。她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勇敢、善良的皮质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看吧,古时候的人们是多么的伟大,难道我就不能和他们一样成为伟大的英雄吗?不会的,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冤枉就会变成现实,变得再也不是令人期待的愿望了!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六】

话说唐僧取经成功后,孙悟空回至五马山,睡足十个世纪矣……

忽电闪雷鸣,数不明物体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轰一声巨响,坠于大西洋之中。后水扶摇直上,至空中三千米而落,一男子率数人浮于空中,如孙悟空般可腾云驾雾,往大陆行矣。

却说悟空闻雷声大作,醒矣,见空中数男子,顿取金箍棒于耳中,曰:变!抄起金箍,奔男子去矣。可其速度极快,追其不至,便回府休息。

数天后,那队伍数人,全球皆惊,那男子率数人至一平原,数万兵早至平原,等候多时,领头将军挥剑指曰:汝为何人?男子曰:吾乃赛亚人贝吉塔也,家于仙女星系!后,便数人于空中,领头将军曰:上!数辆坦克,数辆战车,围住赛亚人。万枪齐发,至万将皆累矣,又见他于烟雾之中,却不伤分毫。突烟中鳞光闪闪,一金黄大球飞出,万兵皆亡。

却说万兵亡后,流星雨及下,见数大球坠下,数赛亚人从中走出,齐呼万岁,即随贝吉塔远去。

却说数人随贝吉塔至花果山,曰此气甚大矣,必为厉害之物。悟空见其声势浩大,持金箍至上空相迎。数小赛亚人向悟空进攻,空一棒即下,可浑不起作用。那赛亚人瞬变金黄一身,此为超级赛亚人,蜂拥而至。悟空拔下20根汗毛,一吹,便又多了20只猴子。手持兵器浩浩荡荡向空中,不战数合,小赛亚兵败矣,者无数。

此刻贝吉塔一气之下,大骂:废物!全身发红,头发成三角状,发出红色光芒,此为超级赛亚人之神。他冲至悟空前,左右开弓,悟空爱了数十券,一棒挥下,可贝吉塔用手一挡,悟空惊呆矣。贝吉塔发动气功,左手出一个黄球,往悟空身上砸去,正中肚子,悟空向后飞去,于空中爆炸,顿时,阴风怒号,黄沙漫天,空全身乌黑,冒青烟而坠。

贝吉塔只用九牛一毛之力便击悟空遍体鳞伤,空何不气也?他开始发力,立刻山崩地裂,数石聚于空之身,变一巨石猴,眼睛发出火花,手持九丈金箍,指挥大量石头往贝吉塔身上砸去,塔不及躲闪,不停快速挥动手臂,将巨石块块碾碎,又使个最终闪光,空翻上筋斗云,翻一跟头至贝吉塔之后。其一棒砸下,一切建筑全至空中,卷起千尺巨浪,卷贝吉塔于海底。后悟空飞入深海与其大战300回合。引发3000m海啸,全球10级大地震。贝吉塔一个气功击悟空于空中,一脚击悟空。空抵之不住,吐一口,落于筋斗云之上。

却说悟空与贝吉塔大战,地球将毁,以裂二半。十秒后,悟空持棒,又战500回合,从地球打到金星打到水星。8大行星只剩5大行星子矣,可悟空贝吉塔仍不分胜负,一不小心,悟空,贝吉塔一起掉进了太阳,出不来矣,天下终太平。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七】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这个小说如果作为文学小说来说,我觉得给八分,不过其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也就是五分罢了。

故事新编100字作文【八】

写下这个题目后,发现要开头真的是非常困难。关于鲁迅是基本没有概念的,所涉及的最多的也就是他被选进课本的那些个文章。真正引起阅读兴趣的仅仅只有《故事新编》而已。且读的时候所留意的也纯粹是故事本身而从未想过更多更广的意义。

说真的,不愿意过多的接触与政治有过多瓜葛的文字。而今,在课堂上分析了鲁迅的几个文本后,又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作业,才得需在浅薄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这样一个人,以及他的精神,作品。

不知用这样的浅薄笔触写下这样浅薄的文字,算不算是对鲁迅的亵渎。

但就文学本身来说。鲁迅在世的时候或者是去世后,人们对他的作品大多还是矜持的一直在赞扬,可也不乏批评的声音。可时至今日,仅仅可以从课本上被动接触到鲁迅文章的人们,所抱的态度,大约也只是除了思考以外的被动接受以及像中国古代对四书五经义务一样的赞扬,主动的思考所能引起的波澜已经很小,除了特有的研究圈子外,应该影响不到大多数的脑子。这仿佛与中国刚刚建国的前三十年情况相同。除非特别关注,否则毫无瓜葛。

顺着这个话题,就在不知道几年后,终于在文学上可以给出相对比较自由的批评空间。于是对鲁迅的质疑和攻击一直没有断过。就浅陋的所知,好象有王朔那厮。但那厮自己说自己是流氓,至少没装出一副悲痛欲决的面孔。也就不像其他人,高高在上的做悲天悯人状。再者说,就浅陋的了解,鲁迅大约是对当时社会太过关注,所以不是纯粹的为文学而文学。他同情所有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人类灵魂倍加关注。这在他几乎所有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出。但体现的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呐喊》和《彷徨》中。几乎篇篇有口皆碑,成了生活的楷模和模仿的范本,批评的对象。而《故事新编》历来仿佛几乎被遗忘了。甚至落得的批评过多,或者被说为是失败之作;或者被说是生活积累没了,就从古书上找辙;或者干脆就是看不懂。

所以说大家应该只分析该分析的,分析大家分析过的,分析多的。研究研究多的。看看能反映某个时代最明显的特征的。从而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麻木精神。以及先驱者的孤独。

所以还是喜欢《故事新编》。不情愿去分析,不情愿去解剖,只想就这样随便说说,就好。

说老实话,真的很“好玩”,“有趣”。

譬如说《奔月》。如果有人问《奔月》写的是什么,大约只会对其中的“乌鸦炸酱面”印象深刻。可大师们会说,《奔月》写的是斩尽绝。写的是戮。

说真的,大部分人说《奔月》是最好懂的。是民间故事里有的,是大家口头承传的,是白衣飘飘时代的梦想。月下童年时代的画面,古老岁月里悠悠的歌声。甚至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与悲凉有关,与无奈有关,与好笑有关,与孤独尤其有关。但惟独联想不到戮之事。

可能是感觉。感觉到整个《奔月》都笼罩在孤独的悲凉中。从纸面上透露出的是一种凉的空气。只有后羿一个人贯穿整条凉森森的路。整个英雄形象给人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孤独的背影。没有功成名就,从来就没有。只有伴随着如迷雾一样的凄凉,散不去。

延伸到现在来看。真的是个孤独的时代,人人都孤独。都在叫嚣着寂寞,或者拿出青春挥霍,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奢侈。而骨子里都感觉到寂寞。不同的只是多少而已。不愿去的处所太多,无论是天堂地狱,或是黄金时代。有些是可以拒绝的,有些是无形中冲着大脑袭来的,根本无从抗拒。人与人之间从表象到本质(除了有鲜明时代与政治特征的),本就相差甚远。

然后好玩的篇目就是《铸剑》。那几个头互咬的场面给人一种华丽的诡异感。一直对这个场面的描写有深刻的印象。也并不像一些评论中所说的,给人感觉荒诞,“不成样子”。只是觉得很动态,很戏剧,很生动,很华丽。文字里浮现的是闹哄哄的现场感,是简洁直接的体现。仿佛直接从文字里击打到人的视觉中枢。

就是这样的感觉,可以让人记忆深刻。

再来就是《采薇》。《采薇》写伯夷叔奇“不食周粟”,“饿首阳山”的故事。读的时候只觉得好笑。

后来听说那个时代在存在主义之后,尼采来过一小会儿,后来卡夫卡来过一大会儿,再后来弗洛伊德断断续续的也来过。反正全是发育不全的角儿,将完整的主角退下了台。自己演绎起来。然后小说必然要讲鲁迅的《孔乙己》。还有别的名篇,比如《祝福》等等,都是归纳人生。相对而言,《理水》《采薇》,有人说是用了“演绎”,看来不甚应手。

又有人说《故事新编》里“思想大于形象”。这话貌似很行家的样子,不便在浅陋的见识上解毒。看起来不是“误区”,就是“毛病”。读书的时候,总还是要想着故事本身是“以情动人”的,虽然要求思索,可真的要硬着头皮去解剖出忧患的意识,在有的阅读中真的是一种累赘情绪。

比如对《故事新编》,姑且认为,想轻松的读完,最好怀抱这样的心态。至于思索,乃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