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看图>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故事新编100字到200字)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故事新编100字到200字)

更新时间:2023-04-20 16:58:50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故事新编100字到200字)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一】

有一个人在荆州做官时,山上的老虎常出来吃人和家畜。老百姓要求县官除去饿虎。

这个人只下了一道驱逐老虎的命令,叫人刻在很高的岩石上,凑巧那只老虎因故离开了荆州,他就得意地认为他的命令生效了。

不久,他被调另一个地方做官。这个地方的老百姓非常刚强,很不容易治理。

他认为刻在荆州岩石上的命令既然能够制服凶恶的老虎,便以为也能够镇住能够识文断字的老百姓,便托人去荆州描摹那个石刻。结果,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治理好,这个官反而因为治理不当而丢了官。

营销启示:许多企业都有营销成功的历史,它们依靠这些方法取得丰厚的利润。但是当一个新的市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环境变了、消费者的心理变了,企业原有的“成功”方法却在这时使企业一败涂地。这里的启示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营销模式,但是当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应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来适应市场,毕竟市场永远是对的。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二】

【原文】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氂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列子·汤问》(节选

【大意】有个人名叫纪昌,又来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的本领,然后才谈得上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朝天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双眼盯住织机的踏板。两年以后,即使锋利的锥尖刺到眼眶边,他都不眨一眨眼。于是就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还不行,你必须练好眼力才可以学射箭。当你能练到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将模糊的目标看得很显著,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用牛尾巴毛拴住一只虱子,吊在窗口上,天天面朝南方目不转睛地瞪着它。十多天之间,虱子在眼中渐渐显得大了起来;三年之后,竟显得有车轮那么大。再看看其它东西,都如山丘一样。他便用燕国牛角加固的弓、楚国蓬杆制成的箭,朝虱子射去,利箭穿透虱心,而牛尾毛却没断绝。于是,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得跳将起来,拍着胸膛说:“射箭的奥妙你已经得到啦!”

【寓意】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无数心和努力。

故事新编作文200个字【三】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见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称衡王。

当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届时,青州的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为了讨好衡王,抬猪羊,携厚礼,蜂拥而至,好不热闹。

献礼必,百官们各怀鬼胎,但无一人敢去首席就座,全在偏席吃茶。时近正午,从大门外进来一个人,他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且两手空空,却旁落无人的径直到首席坐定。众官见了即惊又妒,挤眉弄眼,咳嗽扬声:何许人也,献有何礼?其貌不扬者不慌不忙地站起来,对大家说:“鄙人礼品最珍,诸位请随我来!”

至午朝门外,挥手向南,口称:愿衡王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众人抬眼看去,只见云门山峭壁上有一巨大“寿”字闪闪发光,光芒直射王府。

众人惊叹不已,目瞪口呆。过了多时,衡王细看那字,只见那“寿”字下面的“寸“部少了一点。衡王忙问那人这是怎么回事,衣衫褴褛者笑曰:“众官以貌取人,不辨贤能,那一点就随她去吧!”衡王整衣上前,纳头便拜,口称:“知错知错,先生有何补救之术?”那人说道:“好说,我自有办法。”

他命文武百官一起动手,撩水磨墨,众官虽有不快,但又不敢不从,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一天一夜之后,那人吩咐取来绸缎两匹,卷作一团,向墨盘中一抹,信手向南抛去,绸团凌空飞起,直朝大“寿“而去,正好补上了那一点,众人拍手叫绝。随着那一点的形成,又是一阵强烈的金光闪耀,耀得众人眼睛都睁不开。

据说这光向北一直照射到渤海之滨,于是老百姓都说在青州城的北边便出现了寿光县。这神奇的现象让大家惊叹不已。那衣衫褴褛之人就是雪蓑,在宴席上出尽了风头,让文武百官羡慕极了。酒足饭饱后,衡王带领大家浩浩荡荡地来到了云门山上,一路上还暗自盘算雪蓑用了多少金子才铸成了这个寿字。可到了寿字前一看,衡王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原来这个寿字是用红泥巴糊在山崖上,外面贴了一层麦秸皮,阳光照在上面一反射,便金光闪闪。衡王恼怒之余,却又舍不得这个寿字,于是找来青州最好的石匠,把寿字刻在了山崖上,寿字留住了,金光却永远消失了。

云门洞旁的悬崖上镌刻着巨大的“寿”字,它通高7.5米,宽3.7米,为天下第一寿。寿字座南朝北,端庄大方,“寿比南山”亦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