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参观名人故居的作文800字)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参观名人故居的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5-30 08:47:45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参观名人故居的作文800字)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一】

我的家乡在江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旅行家徐霞客,有教育家顾明远,有前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但我最敬仰的还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今天,我们就怀着一股敬仰之情参观了他们的故居。

迈步走进故居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丛百年天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据说,它们是刘氏三杰的父亲,刘宝珊先生亲手栽种的,每到秋天还会结出累累红果。看着看着,我禁想起了刘氏兄弟,他们多么像天竺呀!经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就。

看过了天竺,我踏进序厅,一下子就被墙上那八个大字“刘氏三杰,江阴之光”给吸引了过去,它们金光闪闪,刚劲有力,听老师说,那是冰心奶奶亲手题的呢!

我由序厅向左一转,便来到了当年刘氏兄弟读书的私塾。墙上的孔子像下整齐地排列四张课桌,桌上摆放着八只砚台。看着空空荡荡的桌椅,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刘宝珊先生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读书,我又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练字,先生在讲台前讲解着运笔的要领……

接着,我从两棵桂花树下穿过,来到了刘天华的卧室,除了一般的陈设以外,里面还摆放着一顶蚊帐,关于这顶蚊帐,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了他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这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那位客人这才发现,刘天华先生坐在蚊帐里,不顾早已满头大汗,正刻苦练琴呢!刘天华练琴如此认真,也难怪他能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而顺着刘天华的卧室继续走,便是后院了,我们的参观也即将结束了。

刘氏三杰真是我们学校的名人,江阴的骄傲,中国的自豪,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三位伟大的校友。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二】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三】

在和煦阳光照耀下,户外绿树成荫的景象,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春意,还带给了孩子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里无法比拟的绿草地、大森林,那些手指无法捕捉的负氧离子和随风而动的拂柳声、随意而发的鸟鸣声,能让我们肆意享受充足阳光和清新空气。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说过:“每个平淡无奇的生命中,都蕴藏着一座宝藏,只要肯挖掘,沿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丝优点的暗示,也会挖出令自己惊讶不已的宝藏。”

那么,和我们一起去追寻莫言的脚步,挖掘自身蕴藏的宝藏吧!探访莫言故居+参观影视基地+情景剧表演+民俗表演+制作泥老虎+学习手工面塑+神秘美食+欣赏油画艺术+拜访小动物+疯狂游乐场,这个春天里,户外学习小课堂一定是最好的出游选择。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四】

初春,酿雨的天气,我到坐落在西横街的刘氏故居参观。站在远处看,故居黑瓦白墙,古朴典雅。虽说处在喧闹的大街上,可还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刚进门,迎面扑来一阵清香,纯净疏淡。一看,原来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腊梅,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在南北墙角,有两株茂密的天竺,这两株天竺是当年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山手植。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却还依然郁郁苍苍。现在,累累硕果已压满枝头,红艳艳的。

往里走,就是宽敞的序厅。正中挂着刘氏三兄弟的照片,南北墙上挂着他们的生平资料。往左拐,是当年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开的私塾,老大刘半农和老二刘天华也曾经在这里接受过父亲的启蒙教育。回想起来,耳边仿佛还有那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他们可能在这认认真真地习字、对课,或许还因为上课开小差而被父亲批评。接着往里走,是一间小书房。当年刘氏三兄弟在这专心致志读书的样子,仿佛现在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迈过一道门槛,视野突然开阔起来,两株高大繁茂的桂树青翠欲滴。现在,桂树还没开花,可十月那满树金灿灿的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情景,早已浮现在我脑海中。刘半农在北大做教授时,因思念家乡而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提到这两株桂树:半夜里起了暴风雨,我从梦中惊醒,便想到我那个小院子里,有一棵正在开花的桂树。它正开着金黄色的花,我为它牵记的好苦……

继续往前迈步,是思夏堂,这个思夏堂是为了纪念祖母夏氏而改名的。思夏堂南面是大哥刘半农的卧室,靠窗是一张书桌,想当年,刘半农就在这伏案苦读,奋笔疾书。他是法国第一个文学博士,他还是教育家、语言学家,这些成就和他当年在这书桌上洒下的汗水是分不开的。书桌旁有一个书柜,现在书柜里一本书都没有,想当年,里面肯定塞得满满的吧。北面是老二刘天华的卧室,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上的那把琵琶。这把琵琶还有一个故事呢:有一次,刘天华的朋友去找刘天华,可怎么也找不到,只听见琵琶声,来到他的卧室,只见蚊帐里有动静,于是走过去撩开蚊帐一看,只见刘天华满头大汗地在蚊帐里练琵琶呢。原来,刘天华为了躲避夏夜里的蚊子,便躲在蚊帐里练琵琶。现在,我耳边仿佛好像又响起了那美妙的乐声。刘天华是一代民乐宗师,这跟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

再往里走就是后院了。一眼老井在角落旁,以前,刘半农经常趴在老井旁凝望蓝天、白云。或许当时他就想用美丽的语言来形容这景色吧。井旁有一个石鼓墩,当年刘天华就在这石鼓墩上练二胡。皎洁的月光下经常能看到刘天华的身影。靠墙是一片竹林,这里是当年三兄弟的乐园,刘半农也写过一首诗:

我到北地已半年,半夜醒来一宵雨。

若移此雨到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

这里或许早已写下了他们的梦想。

是啊,要勤奋,不勤奋怎么能有辉煌的成就?只要你勤奋,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五】

莫言旧居是1912年建成的,1966年翻修过一次,1955年到1976年,莫言从出生到从军离开,在这里生活了约22年,后来在当兵期间,回乡探亲,也断断续续地住过。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内破损严重,在莫言出生的房屋内堆满了纸盒。

1988年,莫言在高密县(现在的高密市买了房,和妻子杜勤兰及独生女儿管笑笑从旧屋迁出。1990年,莫言的父母也从这里搬到管谟欣(莫言的二哥的家里,这座老宅,自此闲置。图为10月14日,莫言出生的地方平安庄,到处张贴着横幅。

现在的旧宅是5间共约60多平米的土墙平房,门朝南,屋内仍摆放着莫言几十年前使用过的一些旧物件。东西向有一米多高的土墙,门前有一庭院,面积大约百余平米,种着黄豆和胡萝卜,平时由莫言90岁高龄的父亲管贻范料理。图为10月15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前,一男子向管谟欣(莫言的二哥赠送一面窗帘。这些天,常有些做企业的和自称搞文化产业的人找管家谈一些合作事项,管谟欣都没有应允。

以前老宅子还有两间厢房,后来随着管谟欣和莫言的大哥,还有姐姐的搬出,破得不成样子的东西厢房也就推倒,腾出来做菜园子了。图为10月14日,高密市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因为平时大门是上锁的.,有些零散的慕名者就通过一面没有围墙的栅栏通过,由于进出人多,就形成了一条通道,这是一个老者站在通道上对着旧居拍照。

故居参观须知仿写作文【六】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