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写家具的作文300字以上)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写家具的作文300字以上)

更新时间:2024-05-27 16:44:05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写家具的作文300字以上)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一】

中华民族很早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遥遥数千年前。上至皇亲国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农工商都深受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那么传统文化礼仪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得、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呆板的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着人们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当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讼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师重教、孝敬父母、检点行为等。新时期的道德关念大抵也是数千年来约定俗成形成结果。正确、全面的审视文化的魅力就是在于看功大于过、还是利大于弊。纵贯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压迫与被压迫的交替、演变、进化。较为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违背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注定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的命运。他们处于金字塔的底层行使着受压迫被奴役的权利。显然这种现象从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却大大抑制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于这些不利于时代特色的文化只有舍弃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对于一些精要之处则要吸取并为社会生活服务,譬如孔融让梨、缇萦救父、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广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该尘封在史料中,毕竟它们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过“美”的痕迹。提供价值依据参考、熟读历史考实录无疑是通晓古今、知道兴衰的最好方式!精华是要继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彻底遗弃的!遗弃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存而不用,明晓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净尽。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窃以为后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来讲万物的兴衰存无都是有规律的。全盘否定与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糟粕的东西知而不为是最好的办法!难道不正是由于在旧的基础上才推出的新么?不能正面面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优等会民族,忘记糟粕有时也等同于凌空而建的空中楼阁。糟粕难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铸辉煌的基石么!糟粕、精华、落后、进步这不正是一个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吗!

综上所述包括处理方式在内的一切行动能力都有其变通的余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舍弃给人来相差万里的感觉!理智者、理性也。权衡利弊。发复推敲的结果让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数典忘祖。不计后果的行为难以服众!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二】

本研究采用实测、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获取老年人生活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归纳其特征。

2.1老年人的生理变化

老年人的行为发生变化与生理衰老是分不开的,因此应对老年人生理变化与行为进行同步调查。笔者主要调研数据及其反映的普遍生理变化如下:1)身高较年轻时缩减。身高是和居家行为相关较大的人体特征参数。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和测量两种途径。实测的老年人样本总共23人(男女比例11∶12).将身高均值与1988年统计的《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成年人身高中位数男1678mm、女1570mm对比,分别降低了13mm和8mm。更为直接的身高对比来自于问卷题:“您现在身高多少?还记得您30—40岁左右是多少吗?”共有139人做出了回答,其中男76人,女63人.显示出老年人身高与年轻时相比低2%,样本数的提高使得方差小于表1,表明数据偏差更具统计学意义。两个调查结果都验证了老年人身高会下降。2)肢体活动能力与肌肉力量减退。参与实验的老年人样本数为23人。肢体关节活动的测试工具为便携量角器,手握力测试则使用握力器。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调查选择了与居家行为相关紧密的肩关节和肘关节。本次测试的老年人肩关节、肘关节的平均活动能力低于正常水平,表明关节老化导致了肢体活动能力减弱,这使老年人上肢控制的区域缩小,某些普通人能取放的位置,部分老年人可能就难以企及。握力测试可推断全身肌肉的基本状态。体能测试中有一肌肉力量评分公式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100公式的指数以百分制来计分,进行比较时一目了然。为进行对比,实验还随机抽取了一批在校大学生以获取握力数据,该批次样本的性别比为男15∶女12。老年人的`数值比年轻人的低20%左右,其中老年男性低了19%,老年女性低23%。测试结果表明(见表4),人体在年老时肌肉力量会衰退,关节活动能力及范围也会降低。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步速缓慢,爬楼、坐立、弯腰、举物等各种日常动作变得困难。3)感知能力下降。问卷结果表明听力下降在老年人中较为普遍,达42%。而视觉上的问题比例更大,为73%。视力问题最多是“老花眼”,即对近距物体视觉困难;其次是辨色能力下降,特别是对近似颜色区分的能力下降。

2.2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生理变化会对老年人行为产生影响,一些常见行为特点归纳如下。1)行动迟缓易跌倒。关节活动能力和肌肉力量退化在初始时影响行走速度和耐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维持正常步态和站姿。老人在躺、坐、蹲、立等各姿势之间转换也不再灵活,经常需要借助上肢力量。更为严重的情况在于步态异常、视力下降的老人有着较大的跌倒风险,这很容易造成骨折等较重伤害。2)视听不畅阻交流。视力与听力问题对老年人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和沟通上。“老花眼”阻断了老人对一些有用或警示信息的获得,如有家具或设备上注明了使用说明或是警示文字,往往会被老人所忽略。听力障碍则严重影响了老人的双向交流:与人聊天谈话需要对方大声说话才能听清;在使用一些有声音提示的家居用品如水壶、微波炉、烤箱时都会有隐患。3)物品取放需辅助。由于老人关节活动能力退化、肌肉力量下降和身高降低等因素共同影响,衣柜、厨柜的高处老年人很难取放物品,要不够不着,要不就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将需要存放的物品抬到高处。同时,较低的位置也不好用,关节老化使得弯腰探下身很艰难。较大较深的柜子,光线不好也会影响视力不佳的老人方便地取放物品。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三】

大国泱泱,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明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见其深厚的底蕴,而我,做为一名中国人,每每想起那鲜艳而又精致的中国结或是生动有趣的皮影戏,还有那神奇的“变脸”……数不胜数的精华,都让我为之动容,为之骄傲!诗意中吐露芳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舞出了其别样而动人的舞步,奏响其魅力无穷的乐章!

在一个晴日的午后,品上一杯沁人心脾的茶,翻开一本书,你为优美的语句所倾倒。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是你伤感的来源。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那“回首何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如痴如醉。从古代的四书五经,唐朝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还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现代的散文,小说。细细品味,便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珍奇所在,细想想,多少文人墨客创造了辉煌的篇章,瑰丽的诗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朽的瑰宝。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顿扬。书不字体,各具特长,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魅力无限,源远流长!”汉字像一只只神奇的精灵,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映照下,各种书法相映成群。当小精灵跳动在方格纸上,谱出一曲曲动人的汉字之歌,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跃然纸上。汉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

一年的365天中,节日来临时往往是最欢腾的时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热闹的元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祭奠亲人的清明。“屈氏已沉,楚人哀不穷,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这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这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七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盼望家人团聚的中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与老人相伴的重阳。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是节日,是节日中家庭的温情,是亲人之间感情的联系,佳节是中华人民不变的守候!

在文化中不变的,还有那些支撑我们前行的道德品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孝”字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义”字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一种坚强和正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勇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一个民族有多强大,可以从文化中体现,优良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根基。

在历史的洪流中,或许有些文化已被冲刷尽了,但多数文化还是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先人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瑰宝,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应花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心,将之完整的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不愧于祖先。中国人民有能力更有义务的让中国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四】

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大家都睡了,就在这时,一些家具吵了起来。

首先发言的是电脑:“我是家具中的强者,我有各种各样的软件。我应该做家具之王。”

“主人就是因为经常玩游戏,所以戴上了眼镜。要是没有我,主人睡哪儿?”床说。

“没有你,主人可以睡在地板上。没有我,主人的吃得放哪儿?”冰箱说。

“要是没有我,主人的衣服放哪儿?”衣架说。

家具们正喋喋不休的吵着。

不知哪儿传来一个声音:“你们都很重要,但是不能骄傲,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描写传统家具的作文900字【五】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