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作文带翻译)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作文带翻译)

更新时间:2024-05-12 20:57:56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作文带翻译)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一】

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那天的雨幕中,我看着她冒雨奔近的身影。天色渐暗,不断有学生离开学校,我独自一人孤零零的站在街边的某家店门前,听着雨珠落地,行人的脚步声来来往往。我没带伞,只能期望着雨快点停下,让我能够回家。这时,路对面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我很纳闷,她应该早就已经回家了,怎么还会出现在这里。她飞快的向我跑来,将手中的伞往我手中一扔,被我稳妥的接住,她掠了掠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滔滔不绝:“我就知道你的记性这么差,关键时刻还得靠我……”她喋喋不休地说着,我的思绪却被拉回来了很久以前。

那还是我刚入学的第一年,我被隔壁班的两个男生欺负,她刚好从教室出来,一见到这副情景,立刻气冲冲的奔上来,挡在我的身前,我只见到了一头利落的短发:“你们干什么。欺负人吗?”那两个男生被她一吼,有些紧张,僵持了一会儿,她突然往后退了退,对着楼梯口鞠了一躬:“老师好……”那两人连头也没回的拔腿就跑,不见了踪影。她才回过头,向我伸出手,关切的询问我有没有被吓着,脸上明媚的笑容照亮了我的心。

那之后,她成为我的第一个朋友。她时常拉着我在各个年级之间奔走,认识各种朋友。在互相了解中,她知道我胆小,不善于交际,就想方设法地帮助我。

她会在同学上课上了一半突然没头没脑的冲进来气喘吁吁地告诉老师她迟到了,她也会在很多人面前大叫我的名字,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虽然之后会被我狠狠地埋怨一下。可是,她总是挂着那明媚的笑容,无忧无虑。

我常常会想起,到底是如何与她成为朋友的,或许是因为她的笑容,她对我的\'关心,都让我对她非常依赖。

直到毕业那天,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见到她的身影,觉得很奇怪。知道放学,她在校门口等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以后,没有我了,你要习惯……”说着说着,她突然哭了。我不知所措,那是他第一次哭,我只能拍着她因为抽泣而颤抖的肩膀安慰……最后,她给我一个告别的拥抱,我的衣服被她的眼泪打湿,她离开,我才发现,自己脸上早已泪满……

那时,我就明白,她与我的碰撞,就是因为那明媚笑容而带来的心与心的碰撞,够我铭记一生。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二】

我躺在椅子上,仿佛我飞到茫茫宇宙。我在天空中飞,一些小行星在一边说话,哦!朱罗纪的小行星撞地球即将到来。

恐龙还不知道,也不知道逃跑,那颗小行星慢慢地靠近了地球“完了!完了!”我心想。一年、两年、三年……“小行星撞上了地球,火花四溢,恐龙亡了,一片凄凉的景象,所有的\'植物都枯,泥石流破坏了水源,鱼儿一只只亡,海啸把鱼儿冲向沙堆。小河都干了,大地也干了,地球上没有了生机,变得一片凄凉。

那小行星的碎片呢?哦!碎片越来越大,成为了月球,还有一些掉进了地球。还好那没有人类,不过,我们还需要感谢地球的碰撞呢!是碰撞创造了人类。

碰撞后,过了三千万亿年,万物复苏,花草树木出现了,一些鸟在空中飞,我们的祖先诞生了。

现在有了夜晚,万物过得很幸福,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在进化,最后进化成我们。

为了让人们生存下去,就不能再发生小行星撞地球了。银河系中有数千万颗行星,科学家打算在世界未日来的时候,用一种物体改变行星的行道,这样就不会担心地球被小行星撞到,而且一举两得。2012世界未日也就不会发生了。“多好的一个方法啊!”我抬起了手,保护环境也很重要,泥石流就不会发生了。

恐龙是因为世界未日去的,那次世界未日创造了我们,我们再次谢谢那次世界未日吧!

2012世界未日远去了,小行星再也不会撞到地球了,科学救了地球。会想起那次世界未日,恐龙们是多么悲惨啊!恐龙的创造了人们,也很值得啊!

作为少先队员,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科学家,为地球妈妈发明一些更好的卫星,所有的卫星围着地球,共同守卫,不让小行星靠近地球。要说到做到,来吧!同学们,共同为地球妈妈努力吧!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三】

常言道:“做事不应轻言放弃!”而在困境中,“放弃”与“坚持”这两种心态便会在人们心中猛烈地碰撞!而人们在痛不欲生时,往往会选择“放弃”。殊不知,选择放弃,虽说免了一时之苦,但也让我们一事无成;而选择坚持,则会让我们变得强大,变得成功!

面对枯燥的高中生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面对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相信在你的这颗为梦想而坚守的心中,也不时会跳出“放弃”两个字来吧!

面对放弃与坚持的碰撞,如果我们选择放弃,只会留下终生的遗憾!而选择坚持,苦一时,累一时,忍一时,则会换来成功的甘甜!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四】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不公与委屈。这时,“沉稳”与“鲁莽”便会在我们的思想中作激烈的碰撞!是忍一时之气,理性对待;还是莽撞行事,不计后果?

如果我们选择了鲁莽,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选择了沉稳,我们的人生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

司马迁与王勃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

司马迁在受到宫刑的.不公之后,没有选择鲁莽的意气用事,而是沉稳地面对生活,发奋著书,挑战人生,最终著出《史记》名垂千古!试想:受刑之后的司马迁,其内心一定是经历了激烈的碰撞,但他最终点在“鲁莽”与“沉稳”之间选择了“沉稳”!这是何等的坚忍!何等的智慧啊!

王勃年轻时才高八斗,深受帝王将相的赏识。可他在小有成就后便鲁莽行事,对人骄傲无礼,最终因官民的不满而被赶出朝廷,于非命!

所以,面对不公与委屈,面对“沉稳”与“鲁莽”的猛烈碰撞,我们一定要选择“沉稳”,坚守信念!

 

中西方文化碰撞英语作文【五】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