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至于往之不谏来之可追的作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至于往之不谏来之可追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3 06:53:49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至于往之不谏来之可追的作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一】

俗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会改变现在的战况,而在现在人才竞争的21世纪,是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将自己的客卿给驱逐,这些都是人才呀!为什么秦王不留着他们来为不时之需做准备呢?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于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之间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将自己的分数高高挂起,让别人触之不及。

我认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过了这个暑假,英语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打败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时候我就是没有任何的艰难险阻能够难倒我了,我也就离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坚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二】

俗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会改变现在的战况,而在现在人才竞争的21世纪,是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将自己的客卿给驱逐,这些都是人才呀!为什么秦王不留着他们来为不时之需做准备呢?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于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之间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将自己的分数高高挂起,让别人触之不及。

我认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过了这个暑假,英语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打败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时候我就是没有任何的艰难险阻能够难倒我了,我也就离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坚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三】

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文笔顺畅,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词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四】

他在我们班级中简直是无恶不作,十分的调皮,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学生。但是,但是……谁能想到,他竟然也是一个真诚,富有正义感,十分有勇气的人。这是让大家都难以置信的……

记得有一天,我们正聚精会神地看着黑板,听老师讲课,都十分的认真。但是一道尖利的呐喊却打破了这份宁静“啊,啊!大家看啊!那是蜘蛛啊!怎么办,怎么办?”声音划破长空,大家都看向她,见着她——王玉红正伸出手指指着一个地方,大声尖叫着。我们看去,竟然是一个小蜘蛛,正在不停地蠕动着,慢慢地向黑板中央靠近,老师也是不由自主地大吃一惊,连忙后退三步。就在这紧急关头,他——我们班的调皮大王李晓雨站了出来,临危不乱地拿起一个本子,用了猛力“啪啪”两声就打了这只可恶的蜘蛛,一边伸手去打蜘蛛,一边还安稳人心道:“没事的,大家别怕,这蜘蛛是没有毒的,只是一只普通常见的蜘蛛而已。不用怕……”他的声音震慑到了大家,大家才放下心来。那一刻,我的心中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怎么样?大家也知道了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五】

朋友X是很奇特的,情感细腻,少言寡语,而且从来不会着急,从来不会生气,她什么书都看过:言情、武侠、漫画、奇幻诗歌、,甚至是——佛教经书!

在我惊奇于她的阅读量之后,我们便开始了交流,开始做了很亲密的朋友,并不是行为上的亲密,而是思想上的亲密。像《夜宴》里青女说的:“我和无鸾从不写信,却是在梦里相见的”。我们都是在纸上用笔往返,像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却又能洞察对方的思想。

X真的是很好的,情人节时会送给我巧克力——却是她最喜欢但我却不喜欢的榛子巧克力;过完周末返校时带给我一大袋她想借给我看的书,每一本里却都会有些饼干屑或油渍;每从我身边走过,目光直盯着我,却一句话都不说,让我无法发现她被诬为“冷漠”。这些举动总是令我惊奇,但我们都不是那种想要控制对方的人,我于是吃下那巧克力,把有油渍的那一页若无其事地翻过去,并且从此不用关心迎面走来的人需不需要打一声招呼。

我确信是对“真”的追求让我们能走得靠近,我们都不回避缺点,不炫耀表面,不会轻易露出不满,不会迭迭纠缠于不公,但却坚决地不把恶的放在眼里,丑的可以包容,错的可以宽恕,唯有不真的,最是我们唾弃的!

她总喜欢在本子上钉很多钉书钉。记得她曾给过我一包书,牛皮纸的,四边都被密密麻麻地钉上了,她难道以为那样会更结实些吗?

我们曾一同走在校园的操场上,煤屑铺成的跑道让人有一种踏实、深沉的感觉,一到天黑,便更像个少言寡语的老者。我们就在跑道上走,有锻炼的人来时便给他们让路,从天色还明亮到视线开始模糊,再到路灯都不情愿地亮起来。曾有一晚,我们参加学校的作文竞赛后不想回去上政治晚自习,因为政治是……(还用我说什么吗?),于是我俩就绕道来到操场上,冬雾寒冷冰凉,却又因此显得圣洁神秘,像斯芬达克斯的迷语,需要你想好了再走近,连说话都要低语。

四周无人,正好适合我们交流,一圈一圈,雾渐渐浓得让我们看不见前路,也看不清后边,只有被雾称释的路灯光。寒风似乎把黑夜也吹了来,我们的头发上都挂了晶莹的夜的泪珠儿了。

我们说的什么,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却都是些十分有趣、轻松又过后即忘的事。那对话只是展平了一下我们脑海中的历史记录,并经常是一个话题完结,便是一阵沉默。我们都学会了认真地思考,思考一些似没有答案的问题,每次我都渐趋明白,却又被一阵冷风吹来的雾搅浑了。

她开始与我讲些她读的有关哲学的事,向我推荐那本《苏菲的世界》,她还问我:“你觉得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我自以为聪明地料想答案一定不同寻常,便说“是有限吧。”她顿时开心起来:“你答对了!我看到一本书上说……”后面的什么都忘却了,但现在想起来我们都把问题简单化了,宇宙有限还是无限还根本没寻到答案,这也似乎不是我们能想透、证明的问题。只是我庆幸自己当时动了一点小脑筋,没让她拆穿我的些许“无知”。

其实说来,我看的书与她相比还是很少,我并不感兴趣于一些言情小说,也并没有耐心去读什么“哲学”和“佛经”或古诗,只有宋词偶尔翻翻,而唐诗,早被我批判作“格式不自由”而放弃阅读了。

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她会不会觉得我与她的思想发展有差距而轻视我,于是生怕在哪里显出一些“不懂”来,于是每次都尽我所能想到的去迎接她的一些观点。但后来我发现她似乎并不在乎我能想到什么,而是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我并不会十分赞同她的观点,我觉得提出异议似乎更容易,也更能显出些思维的不同来。

我这样那样的想法既幼稚又多余。我们只是朋友而已,她只是想交朋友而已,而我也只是普通得再不过的人而已。

我们开始心灵的谈话了,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一个本子,我们还各自起了一个亲切的称呼,那不是什么笔名、爱称,而是当我们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就化成两个纸上的名字了,真有趣!

X曾有很多笔记本,是那种质量不高的32K本,没有名字,但里面的每一篇开头都有呼语,而且文中的人称都用“你”。她第一次借我看时,我还奇怪谁是她的密友竟如此亲密,每天都要写一封书信式的.寄语?难道是像弗兰克的日记的名字“吉蒂”?不,她后来告诉我,那名字是她起给自己的,她每天都是在写给自己。我吃惊了,这样长期下去难保不会得自闭症或忧郁病的,可我又猜错了,X就是这样擅长与自己对话的人。她的心态特别稳,看完那一篇篇情感丰富细腻的随笔之后,我生了与她作笔友的念头了,但似乎也可以把她从孤单中拯救。

但她并不孤独。

她似乎真的能做到与书、与本子对话,我惊奇于她的“笔记本”可以是草稿本、作业本、甚至一张纸,虽然她每次都写得歪歪扭扭,字体也不好看,却字迹明显,像是写时很用劲,她真的是在用心去写的。

我的回忆是冬晨的流水,细细的不久就冻上了,但每当想起,却又是那么温馨,有了这份对友谊的坚信,即使看不懂她借我的漫画书又有什么关系?我又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我是想学理科的。

于是我合上她借我的《三叶草》,打开灯,继续培养我的逻辑思维。

而以上的一切,却成了不可说的想法,连X也不行。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六】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七】

害人的心不能有,这是为什么呢?有句歌词唱得好:“算来算去算自己。”这就是说明人害别人、算计别人。到头来还是把自己给害了、把自己给算计了。所以呢,害人之心不可有,那么既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为什么后面还要加一个防人之心不可无呢?这是因为世上不可能人人都没有害人之心世界中有一部分人贪图个人利益而去侵犯别人的利益、去伤害对自己不利的人。而那些对他们不利的`人往往是没有害人之心的人。所以,那些毫无害人之心的人将会被那些贪图利益的人算计。所以,那些没有一丝害人之心的人,就必须有另一个心眼——防人之心。但是,防别人之时,切莫害别人。因为当你害人之时,别人也会防你。这时,你就可能会遭到报应。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害人之心,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防人之心。

记住“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句话会让你终身受益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高中作文【八】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