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那人那地作文(那山那水那人作文开头)

那人那地作文(那山那水那人作文开头)

更新时间:2023-10-01 13:05:12
那人那地作文(那山那水那人作文开头)

那人那地作文【一】

最看了一部名叫《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很不错,忍不住把感慨的瞬间留驻!

很美的画面,很朴实的情节 ,很真挚的情感。一直以来就习惯于平淡,从从容容的生活,一直以来就喜欢恬静清幽。

几百里山路是弯延曲折,跋山涉水是艰辛的。而一位父亲的伟大和一位儿子的理解是令人震憾的。一条狗,两代人,寂静的山路,无声的爱。

父亲老了,岁月无情,时间的刻痕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从未间断的辛苦更是使得他的腿脚失去以往的利索。于是,儿子接班了。三百里山路,八十斤邮包,儿子义无返顾的出门。老二极为灵性,————,一条忠实而又善解人意的狗。不大放心的父亲终于还是决定和儿子一同出门。之前不明白,看到后来懂了。不仅是放心不下,而是他那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心需要在儿子身上传承。

巷子深幽,狗在前面走着,儿子跟着,父亲最后。静静的,沧桑古老的路,布满苔痕的墙。岁月悠悠,无声的沉寂在父子之间蔓延。湘西的原野广阔而寂寥,一条小路笔直的通往前方,没有尽头,弯弯的石拱横架在清澈的小河之上,如诗如画。遍地清脆,绿油油的一片,灰蒙的天空。此时父子间是有隔阂的。

形同陌路,总以为这个词太重,但父亲与儿子间的代沟似乎很深,也许就是如此了。“累了就歇一下吧”,父亲还是关心儿子的,“他没叫停,我就不停”,儿子倔强。头戴簑笠的父亲深沉而又智慧,筋骨酸软的儿子掩饰不了周身的劳累。席地而坐,父子俩都在沉默,只听见狗吠声,他们找不着共同的语言。但杯水之间现真情。有那支壶的传递,一切也尽在不言中了吧!穿过茂盛的竹林又是一条崎岖的小路。接着便是山的磅礴,人的渺小。那蓝蓝的天空淡淡的白云青青的碧草互相映衬着,一眼苍茫。

踩着小路,父子俩来到五婆的家,一封空白的信,一张纸钞,一颗心,我想儿子此刻的感触大概永不磨灭吧。也许他还不能理解父亲,但从内心里佩服,是敬仰的。也许他感到另眼相看的父亲是伟大,也许父亲人格已经是一座巍峨的山。几个细节,父亲一一介绍,儿子也记下了。点滴间的温暖,点滴间的关爱,那是心灵的共鸣吧!是善良的父子间所共有的情谊!又是一片田野的辽阔后,他们见到了一位侗族姑娘。姑娘的大方,热情,豪爽,美丽,初次见面的儿子有些拘束。灿烂的笑容,活泼可爱面貌,加上些许的仰慕,儿子无所适从了。夕阳的余光洒满沟沟坎坎的原野。傍晚红透半边天的彩霞更是放出耀眼的光芒。酒宴上的父亲醉眼迷蒙。也许他想起儿子的母亲,自己年轻时的妻子。想起那一段浪漫的爱情。是的,山村的姑娘跟着她走出了永远山区是幸福的,而且爱情的甜蜜,似乎也未曾听见过丝毫的报怨。但那长久的寂寞,那孤单的身影,那望向远方的眼神。儿子眼中父亲之于他家似乎仅仅是一个过客,更何况妻子呢?父亲心痛了,他对不住妻子啊。儿子在与侗族姑娘相处时光短暂而美好,有些迷醉了。

那一条溪水是应该算是父子两代人的升华吧,而那二十年来的代沟此刻也不复存在了。“村里的老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成了”,但此刻在父亲眼里,儿子岂只是长成。深深的亲情,父亲眼角湿润了。不知道多少年没听过儿子叫声爸了,听着儿子那无意间的似乎如仙乐般的声音,父亲呆了。

又是一段静默的旅程,碧绿,苍白,淡黄,随着时间的推移,路在不断变更,风景却依旧绝美。登高的那一支纸飞机,是心的放飞吗?而那乱石间的一步步脚印,是无比坚定的信念么?“人的心其实比腿还累”,儿子开始理解父亲了。在长廊中歇息的时候,父亲追随风吹走的信件时身手依旧矫健。儿子感动了,这是父爱。宁静的小屋,一起洗脚,一起睡觉,父子两代此刻是心灵的交流。那一夜,寂寥无声。也许此刻儿子真正的理解父亲了。

第二次出门的时候,儿子坚毅的眼神,似乎正意味着一个灵魂的伟大成长。而父亲无怨无悔工作多年,这艰辛事业,也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儿子是优秀的,交给自己儿子是他的自豪。而儿子也终于真真正正的理解父亲,能够理解父亲工作的伟大,能够理解父亲的辛酸。

只是驿动的心,这第一次的邮递,这第一次与父亲如此亲近,会否永久的埋藏在心灵深处呢?还有那欢送父亲的乡亲们,那孤苦伶仃的五婆,那善良朴实的车娃,那温柔可爱的侗族姑娘.儿子延续了父亲的使命,只不知道在爱情上会否走同样的道路?“我怕她们也像我妈,离开了这里一辈子都想家”,相同的故事发生两遍也许是悲剧,而同样的爱情如果出现两次,能接受得了么?儿子懂得做人的无奈,懂得了浪漫的爱情并不懂于生活。儿子不仅理解父亲,更理解母亲。

亲情、爱情、乡情在唯美的画面里演绎。理解更是在简单的故事里显得更为透彻。

那人那地作文【二】

20年的春节即将过去了,明天就是过大年元宵节了,现在感觉对过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没有了儿时的欢乐和热闹,也没有到处走亲戚,一个年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了,哎!

昨天在电视上看了《那山那人那狗》这部老电影,真的让我感触颇深。影片中由刘烨扮演的男主角住在一个偏僻的农村里,他的父亲是一个认真负责有爱心有责任的邮递员,负责把邮件送到更偏僻荒无人烟的山里人家,他一当就当了二三十年,邮递这条路曲折坎坷,要过河,要爬山,要翻山越岭,但是他都这样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二十几年,现在年老体衰,因长期过河又引发了脚痛,所以他把这个艰巨困难而光荣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充满理想有抱负,但是为了能实现父亲的愿望,他虽然不是特别喜欢当邮递员,但是他还是答应了父亲,在一次和父亲一起送邮件的路途中,让他真切体会到了父亲的伟大和辛苦,他这么辛苦地送邮件,就是为了这些居住在穷乡僻壤的父老乡亲啊,这些乡亲也特别地喜欢他,对他十分友好,以前刘烨还埋怨自己父亲经常不在家,而与他爹有些生疏,但是通过这次同行,让他真正理解了父亲,让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辛苦,这时他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父爱,并背着年迈的父亲过河,让他父亲十分欣慰感动不已。他父亲养了一条叫老二的狗,十分忠诚听话,可以说与他父亲相依为命,并十分地理解父亲的想法,并帮着捡丢掉的信,帮着带路,这条狗真的很乖啊,后来刘烨独自一人去送邮件时,这条狗就跟着他一起翻山越岭,把邮件送到这些山里的人们。

从这部电影中,让我感受到了山里人的淳朴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刘烨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坚守,让我感受到了刘烨的孝顺认真理解,让我感受到了老二的忠诚老实,也让我感受到了山里人虽然生活十分艰辛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们却乐观积极地心态……真不愧是一部好电影啊!

那人那地作文【三】

都说母爱如涓涓溪流,隐忍而绵长,释放得绚烂多彩;父爱如巍巍高山,刚强而威严,演绎得博大精深。其实,父亲给予孩子的爱也可以很细腻,像雨一样濯洗心灵。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导演霍建起用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把我们带进20世纪80年代的湖南西部山区,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邮递员父亲,带着刚刚接班的儿子跋山涉水,熟悉邮路的故事。一路走来,儿子了解了父亲过去二十多年的生活历程,父子俩的心路,也逐步接近;彼此的感情,迅速得到增强。影片歌颂了父子间的脉脉温情,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款款深情。

影片一开始就呈现出的一幅大远景,让我们领略到湘西恬静的村庄、郁郁葱葱的树、古老的房屋,风景唯美。然后镜头进÷步推进,把我们领入故事的开始。男主人公以独白的方式介绍自己接替邮递员父亲的原因。父亲千叮咛万嘱咐,因不放心儿子而决定与他一起上路送邮。那条一直跟随父亲的黄狗,在影片中也被赋予人的特征,被亲切地叫做“老二”。

色彩鲜艳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美术专业出身的霍建起在对色调的选择上安排得十分巧妙,全片都以“绿”为主,衬托了山里人纯朴的民风,隐喻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条美丽的山路是爱的见证。一路上,父亲看似严肃,却时时刻刻叮嘱不熟悉路径的儿子当心脚下的路,问他喝不喝水,生怕他受苦,还嘱咐他邮包应放在头顶,让他舒适。镜头倒叙了父亲与母亲初次见面时的场景,情节虽小,但这却是父亲母亲之间爱的见证,父母是在这条路上相识的,没有它也不会有自己。镜头还倒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父亲严格,因此自己怕挨打,加上彼此缺少沟通,难免产生隔阂。但是现在,父子一同走在这条山路上,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儿子体会到了父亲当年工作的艰辛,父亲算是给予了儿子二十多年的补偿。

这里的人善良、勤奋、朴质、甜美。当父子把信交给五婆的'时候,五婆虽失明了,但她依旧对着他们微笑,并喂老二东西吃。她虽无依无靠,但男孩却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念信给她听,自己像亲孙子一样疼她,五婆感动不已。两人素不相识,却能相互关爱,这是一种超越亲情的大爱。父亲几乎送交每一封信,都会对人们说:“以后我不用送信了,儿子是我的接替者,他送信就等于我送信。”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信任,他为有渐渐懂事、长大的儿子而自豪。那位侗族姑娘带着草帽,穿着一身白色带红点的衣服,体现了山里人纯朴的特征。侗族姑娘与父子二人和老二相遇,主动打招呼,男孩与姑娘都相视而笑,那微笑是青涩的。在喜庆的日子.随着夜幕降临,山里响起了嘹亮的侗族歌,人们跳起了侗族舞,男孩与那女孩也一起跳舞。看见儿子与他们玩得尽兴,父亲也安心地睡着了。得知父亲要退休后,山里的孩子们都依依不舍地去送别。幼小的孩子也被父亲曾经的勤奋工作而感动,他们对老父亲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里的狗儿也富有灵性,重情义。在父亲的劝说下,小狗与父子二人一起上路,当男孩在半路上回头发现自己的父亲不见踪影时,老二看着他焦急的神情,便把头转向父亲即将走过的地方,父亲果真走了过来。当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男孩打开邮包,信件却被大风吹得四处飞扬,父亲奋不顾身地去捡,老二也忙着用长嘴叼信,最后信件毫发无损,儿子欣慰地笑了。这一情节的安排,深刻地表现出了即将退休的父亲对工作的眷恋和不舍。老二是父亲最好的朋友,它知道父亲这些年的不易,它一直都在尽力帮助他,守护他。

父亲在儿子面前表现自己的高大,说明自己还不年老;儿子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的强大,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可以独当一面。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可以如此微妙。

父与子的亲情,男与女的深情,人与人的友情,人与狗的感情,都在这部影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情节虽简单,事件虽小,但故事的主人公却生活得丰富多彩。

那人那地作文【四】

擦亮你的窗子,看清世界万态。

现时代的社会,千奇万变,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别人的幸福甚至生命。大到贪、污受、贿,制假卖假,小到不讲礼貌,不知感恩。有人能迷途知返,回归正道;而有人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样的人,等待他的只有万劫不复。所以面对丑恶,万不可进入,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看清世间万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风的温暖和煦,夏天的泉水叮咚,秋夜的清爽露寒,冬日的大雪纷飞,这何尝不是一种美。而人们往往被世俗蒙蔽了双眼,看到的只有浑浊,他们怨恨这个世界上让他们不顺心的人和事。在你眼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让你满意;但在别人的眼中,你又何尝让所有人都对你满意呢?所以说,人还是应该看得开一些,短短几十年,何必太蹉跎。

朋友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被爱包围着,无时无刻。而当你擦亮窗子的时候,幸福就已经离你不远了。

那人那地作文【五】

这位老人,他不想失去这份工作,但支队不再让他做了,于是,这根伴随了老人几十年的扁担,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肩上——老人儿子的肩上。这是老人最后一次走这条对充满回味,充满感情一条的路啊。

待我看完这文章之后,我发现,我的眼睛热热的,鼻子酸酸的。这真感人呀!窗外的树披着金色的夕阳,绿油油的树,变成了黄绿色。老人的事业就像黄昏的落日,绚丽,五彩缤纷,遥远,平静,但会慢慢被黑暗吞没,老人心中一定很凄凉,很悲伤吧。我心理也不是滋味,这个邮包,这个职业毕竟陪伴了老人几十年啊!老人想:大山里的树仍然是郁郁葱葱的,还一个劲儿的往上窜,可我呢?却已经慢慢衰老了。

老人和儿子走在前面,狗紧随其后老人看着风景,心想:说不定它没有意识到自己就要换主人了,它想:明天,邮包就要到主人肩上了吧!老人想呀,想天天都与儿子这条路啊!可不行啊!以后就是儿子走了呀!想到这,老人不禁鼻子一酸,眼睛一热,只好默默的向前走去……

老人坐在石板上,看着山下,哟!那高大的树,层层叠叠的像一块无止尽的地毯,老人想着以前的事,他想:大概我以前也像这棵树这样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吧!儿子看着树木,大概也在想:我现在像这棵树,如果我老了怎么办?于是,父子俩默默地收拾起邮包,又踏上了漫长旅途……

老人非常敬业,很热爱工作,他把这个事业当作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很轻松的完成了它。可我们做事总把它当任务来完成,所以做事要把心态放轻松。

老人责任心很强,把一件事做得完好无损,做错了,就会很内疚。

老人良好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那人那地作文【六】

昨晚看了一部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讲述大山里,儿子接下了父亲送了一辈子的邮路。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这一趟送信,儿子理解的父亲的辛劳,父亲懂得了对家人的亏欠。这部电影若是仅用这寥寥几句话概述,不能写出它的妙处之万一。

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所有的欲言又止的感情皆融在那满山深深浅浅的绿里。导演似乎偏好拍背影,他总是让人物坐在门外、走在山里、走向黄昏,镜头慢慢拉远,让人物渐渐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大山的一部分。然后再远远地飘来几句话画外音,你若是没有专心听,你都抓不住这几句话。这条邮路,对儿子来说是第一次,对父亲来说是最后一次。山色青葱湿漉漉的石路、媵汝骏的笑总在脸颊边一现即逝,刘烨眼神倔强又深情,两个人总在默默地走着,一切尽在不言中。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所有的扣人心弦的感情皆是掩卷后才能细品其间的感动,有伤感处却不能落下泪来,只是心默默地很难过,让人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影片所有人物语言简洁,但眼神和动作却充满了张力。《那山那人那狗》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子之情,邮递员与山民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这条路越往前走,儿子就离父亲的的心越近。这已经不再是一条简单的山路,更像是父亲往返了一生的心路。所有的感情都是沉默而不善于表达的,却又柔肠百转。

影片的人物非常出色。倚门等的奶奶抖抖索索的手和空洞却满是渴望的眼神;“这是我的工作呀”的转娃。最经典的就是父亲和儿子,全是眼神戏。电影在诠释父亲的方式方法上没什么新奇的角度,一路的伴随、甚至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提示。不疾不徐缓缓而行这种朴素的写实方式,才更深入灵魂。刘烨在影片中塑造的形象,个人认为应该是他的最经典的作品,后来的他在任何一部戏都无出其右,再也没有这部戏中的清澈干净就像山里的泉。刘烨在这部影片中的眼神不是温润如玉,也不是潇洒,是有点羞涩、有点喜悦,有点坚定让人信服,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端正大方,让人怦然心动。

世界早就变了,光怪陆离,变化莫测。人们等不了简单而从容的生活,都急着去往任何一处想去的地方。这样的快节奏常让人疲惫不堪,与其说无暇拥有闲适的时光来安静的阅读,不如说是被海量的信息让人浮躁不安。连沉静下来观影的时间,都显得如许珍贵。感谢这个夜晚的文字和影象,给了我一个的美好心境。唯美而诗意,满目的绿色,满心的温情充盈其间,随着飘忽闪烁的影象静静的流淌。它仿佛描摹一幅水墨写意的长卷,吟颂着久远的善意、质、诚恳、温和、奉献、平凡。人类真正美好的感受,都会成为说不完的老话题,老故事,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和永恒。

这部电影平淡,却感人至深,每一句台词都是经典,每一个画面都是艺术。这本就是一部平静的电影,没有英雄要挽救人质,没有公路上的汽车追逐,没有你侬我侬、生离别的爱情。它只适合深夜,一个人携一颗安静从容的心,一起走一段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

那人那地作文【七】

今天,我和妈妈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青年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不情愿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因为儿子是第一次去送邮件,父亲不放心,所以就跟着去了,在中途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让儿子和父亲的关系由陌生到熟悉。

影片中画面很美、情节朴实、情感真挚!父亲对儿子一直默默的关怀,儿子也慢慢理解了父亲。其中有几件事让我十分感动。父亲和儿子在走到一个分岔小路的时候,父亲突然说:“要从这里走,送一封信。”儿子只好跟了过去,他们来到一个老人家里送一封并不存在的信,五婆是一个失去儿子,每天都坐在门前等她的孙子回来的孤独的老人。父亲给了老人10元钱,把信上的内容“读”给五婆听,父亲“读”了一半,让儿子继续“读”。老人刚开始并不信任青年,但是后来对他的态度有了改变,因为老人觉得他读信的时候就像从自己的孙子嘴里说出来的一样。父子俩人出了老人家的门,父亲还对儿子说,要经常来看五婆,把信上的内容“读”给她听。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热心、善良、有责任心的人!

在他们需要趟水过河的时候,儿子执意要背父亲过河,父亲在儿子的背上掉下了眼泪,他觉得儿子长大了!儿子却觉得父亲老了,小时候觉得父亲是那么高大,现在却还没有邮包重,他心疼并且理解了他的爸爸。

这部影片让我收获很多,父亲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父亲的朴实、善良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那人那地作文【八】

第一次看见影片中的那位父亲,脑海里一幕幕飞闪的画面便定格在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有关"皮鞋人"和"草鞋人"的故事上,仿佛这位其貌不扬的父亲,便是从那个故事上走下来的。同样的瘦弱的身板,同样的饱经风霜的脸庞。

故事与文中人物的跋涉从一个典型的江南清晨开始,一切画面都好像中世经欧洲浓墨重彩的油画,而在这绚丽的背景前上演的父与子的故事。却仿佛清洌的溪流,沁透心脾。但是流水过后,并不是彻骨的寒冷,而是微微的,如油画色彩一般的暖意。

作为一对父子,影片中的这一对,倒更像同路的路人,交谈甚少,有的只是不断的行走,只有到达村子的时候,父亲才会和儿子说起许多关于送信的事,我不禁有些疑问,这位瘦小的老人怎么会把这一个村子里的事记得清清楚楚,一丝也不混淆。

影片中有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父子俩走到一个村子,不是先去村委会,而是径直到了那位瞎眼的婆婆家。显然父亲在给那位婆婆念信时,只是顺口编了几句讲给她听,但老婆婆显然没有丝毫的怀疑,也许对山里这位邮员的信任,早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甚至连父亲告诉她,自己的儿子将要接过他的班时,老婆婆还会担忧以后没人帮她写信。给老人念信甚至编信念,显然并不是这位老邮员份内的工作。他平日送信的辛苦,也很少能有时候允许他这样做,但他却坚持了如此长的时间,并把这份工作继续交给他的儿子。我不知道这位父亲心里的想法,但无论他怎样想这样的行为却又一次使我对他肃然起敬。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个场景令我很难忘。父子俩站在黄昏暮色中的山坡上,父亲略带悲伤的和儿子伫立在那里,儿子放飞了一只纸飞机,于是父子俩的目光便随着那只纸飞机四处飘移。这时父亲在黄昏中的脸显得更加苍老与憔悴,眉宇间拧成一团,目光却紧随那只在风中飘摇不定的纸飞机,仿佛那上面承载着他一生的梦想。后来父亲说了一句话:"过日子必须得有想头,就是理想,缺了想头生活便会变得没有意思,"这话很像流沙河那首叫做《理想》的诗,我想这诗里的寓意,已经被这位乡邮员父亲诠释了,或是在他的一生中,被找到了最好的印证。

电影末尾,儿子又在一个清晨上路了,还是那只沉重的邮包,还是那条一路相随的狗,但却少了父亲,这个儿子终于卸下了父亲一生的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继续在永无止境的邮路跋涉。

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着无数个答案。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与爱。并没有直言不讳的表白,也没有出生入的拯救,甚至没有父子俩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面,有的只是一幕幕平淡的画面。但正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我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无言的爱。想到这里,我重新又想到了那篇"皮鞋人"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向乡亲们介绍儿子的场面也与那个故事中的颇有相似,同样是两个淳朴的父亲,同样是对儿子无言的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影片中的父与子,也有着对彼此如邮路上连绵不断山头般的,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