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以战争与和平为题作文分论点)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以战争与和平为题作文分论点)

更新时间:2024-06-19 23:07:30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以战争与和平为题作文分论点)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一】

是老师用力将戒尺敲向讲台。“注意听讲”他响亮地强调着,却仍听到后排同学们满不在乎的窃窃私语。

“啪”又是一下敲下去。老师愤怒地举起手里厚厚的一叠试卷抖动着:“都考得很好!因此就不听讲解了吗?老班将一叠试卷猛地一掀:“就是九十九分……九十七分……你们的成绩确实个个不错。但是,这是你们的真实的成绩吗?”他气愤地摊开他的笔记本:“有人拿走了老师的答案!”

笔记本上,刺目的一行纸张撕下后忙乱的锯齿。

我的眼皮猛的一跳,便心虚地低下头来——那张纸在测验时曾传到我手上。我利用了它,便将那张写满答案的纸继续往前传去,这下麻烦了!

老班的气愤地声音刺耳地响起“参与作弊的,全部起立!”

话音落下的第一秒——

班里一片静默,我埋着头翻动书页,却清晰地听到左心房内猛烈地撞击跳动。这下怎么办?我急促的呼吸着,满脑子的问号和感叹号。天哪,东窗事发了吗?我心虚地环顾四周,都是个怀鬼胎的表情心态。一片心跳声中,没有人起立。

第二秒——“哐啷”有人乒乒乓乓地挪开课桌站了起来。现实一个,然后便稀稀拉拉地将近十个。桌子摩擦着地面刺耳地充刺着耳鼓。我该起立吗?我犹豫地直了直身子,却用眼光瞥见周围同学的一脸荡然。我便又弯下腰身,若无其事地翻看课文。手脚微颤地将课本抓的很皱。

第三秒——陆续又有人在心跳声中起立,我仍是关注着周围同学的动作。同桌轻轻地哼着小调可她的手指却慌乱地搅在一起。那么,我能起立吗?老师会因此撤销我的班干部吗?我踌躇着。我期望所有身边的人都站起来。那样我就起立,我安慰着胸口中叫喊的良心。

第四秒——没有人再起立,我已是受不了心脏的抗议,我退了退椅子,双手撑住桌面,准备起立。我的心跳因这个决定再次加速起来。

第五秒——同桌扯住我的衣袖:“你真要起立吗?快坐下!”她的嘴唇快速扇动着,再次使我犹豫。“老师会怎么看你?你的.班委还当不当了?”她凑近我小声而严肃地说着。我便又缩回了脚步。

第六秒——刺耳沙哑的铃声打破了沉寂,再也没有人站起来。

老班什么也没有说,他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口长长的叹息,猛地又抓住了我刚刚舒缓的心,他在叹什么?他为什么叹气?

我隐隐有些害怕,那话音刚落后的第七秒。我的心因不安而再次剧烈的运动。

第八秒,周围又响起了同学的嬉笑声。

第九秒我忽然发现了什么。

第十秒,我也长长地叹了口气。

这十秒的战争,我输了。

我的对手,叫做诚信。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二】

在这个九月我看了一本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书,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书中写了许多人物,其中有很多大家肯定都不太知道,不过有一个人物大家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波拿巴。大家肯定会说,这个人是谁?听都没听说过,其实这就是拿破仑。托尔斯泰在书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个个色彩鲜明,个性突出。他们多属于鲍尔康斯基公爵、罗斯托夫伯爵、别祖霍夫伯爵、库拉金公爵这四大家族。别祖霍夫伯爵后,在新一代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安德烈公爵和皮埃尔伯爵。安德烈公爵身材不高,面貌英俊,表情严肃冷漠,对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在这一点上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夫有些相似。皮埃尔伯爵是老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进行思考,可是意志薄弱,缺乏办事能力。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经历,一个危机四伏的旧俄罗斯上流社会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比如为了老别祖霍夫伯爵的财产,有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想害皮埃尔。

之所以说它是哲学之经典,是因为它同时具有历史小说、社会心理小说、家庭纪事小说和哲理小说的特点,是全面反映了俄国一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具有史诗性的历史小说,这个看法大多俄罗斯学者都认同的。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虽然也貌似通读了这本恢弘巨著,但所获得的感受与体会必定是很浅薄的,以后随着年龄及学识的增长能再多看几遍得的话,那体会与认识一定会逐渐深刻。

战争与和平中考作文【三】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

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 庸 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