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三河古镇350字作文)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三河古镇35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9-20 12:21:13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三河古镇350字作文)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一】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二】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了三河古镇游玩。没想到那地方虽不大,但却完全可以让人到以前人们生活的环境。

一越过与外界分隔的大门,便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清新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古色古香的木制房屋;闻到的不是汽车尾气发出的呛鼻子的烟味,而是木头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这里的店铺、酒家并没有用五颜六色的彩灯来装饰自己的店面,而是用黄色或红色的布绣上自家的店名挂在店门口。

然而,在这个无比热闹小镇就有一处地方更加引人注目,它的名叫“一人巷”,在茫茫人海之中显得悠远而深邃。据说,这“一人巷”在距今几千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至今却还仍保存完好。

在这里也有着不少物美价廉的小物件,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种奇特的小哨子,它由陶瓷制成了小鸟的形状,它们形态各异、色彩鲜艳,有的像画眉;有的像鹦鹉;还有的像鸽子。只要从小鸟头部的小孔中灌上一些清水,一吹就会发出似小鸟悦耳歌声般的声音。此时天上飞过的鸟儿也好像在和你共奏一首乐曲。

三河古镇,不似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也不像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更不如水乡江南的高洁典雅,但它却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三】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四】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现在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好吗?每年到了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到了腊月就要过年了,遇到的任何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奶奶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还有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这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当它最害怕声、光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五】

“第四届闽南民俗文化表演”在同安区举行!我和爸爸、妈妈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体育场——表演场地。

舞台上,六十多岁的爷爷 、奶奶 跳起了欢快的车鼓弄,唱起了动听的南音;年轻的阿姨 转起了一百多个的呼啦圈;10岁的丁丁表演了优雅的柔术……其中,我最喜欢的是10岁的.可可那精彩的独轮车表演。

如此艰难的“独轮车技”都能学会了,那可可还有什么不会的呢?瞧:她拿起了一根绳子,要干嘛呢?原来,她要骑着独轮车跳绳!她的脚十分了得,又没涂胶水,可是一直就“粘”着独轮车—— 一边甩绳,一边夹起独轮车跳。

“1、2、3、……”我不由得开始数数,10秒钟竟跳了25下,实在是厉害!

不过,精彩的还在后头,她又拿了几个小路障,就地排得紧密。

只见她“刷”地一下,前后仅用几秒钟,马上就绕过了所有的路障,就到了另一边!接下来,她拿了八个饭碗,把一个碗放到了脚上,一踢,饭碗就完完整整地顶在了头上。

可是,当她顶起第三只碗的时候, “啪”的一声,不听话的碗摔到了地上。

大家睁圆双眼,嘴巴成了个大“O”。

“啪啪啪……”有一位观众看见可可开心的表情立马变得暗淡下来,便带头鼓起掌来。

接着,掌声雷动——这是一个个观众地真心鼓励!看:可可恢复了自信,双眼噙着泪花,骑上独轮车又开始了表演。

“有志者事竟成!”剩下的五个碗都稳稳当当地顶在了可可的头上,她又赢得了一阵阵喝彩!

“闽南文化表演”真有趣!它不仅让我目睹了表演者精湛的演技,还让我知道了更多的闽南文化……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六】

每到中秋节,我们一家三口都要到奶奶家吃月饼,然后去公园赏月。

记得一次,奶奶给我们准备了许多月饼,有豆沙馅的,有牛肉馅的,有凤梨馅的……看得我直流口水,我飞快地拿起刀和叉,左右开弓,不一会儿我的两个腮帮子鼓鼓的,像两个小气球。没过多久,一盘月饼就被“消灭”光了。

还记得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日湖公园赏月,那次的日湖公园与众不同,有儿童、有大学生、有成年人、还有老爷爷、老奶奶,都聚集在日湖公园里赏月。我抬头望去,“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月亮真是皎洁明亮,像可口的月饼,又像王母娘娘的瑶台镜,还像白玉盘。真是美丽极了!看着看着,我不禁吟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啊,中秋节既能吃月饼,又能赏月,我好喜欢!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七】

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老爸工作的地方——合肥。一天下午快黄昏的时候,同样去看望老爸的毛毛姐姐给我们打电话,请我们一家去三河古镇玩。可是当时已经六点多了呀,姐姐说她妈妈是查了地图的,那个地方很近,只要开二十分钟就到了。我们不仅可以去那里玩,还可以吃小吃呢。ok,出发。

刚开始,我们在车上玩,叔叔开车,阿姨看地图,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十分开心。可是,车已经开了半个多小时了,我们还是没有到三河古镇。甚至连个路标都没有看到。我们开始纳闷了,叔叔开始问路边的当地人,可他们总说往东开,再往东开……

叔叔让阿姨再看看地图,说是不是看错了。满脑袋问号的阿姨把地图反过来调过去,看了又看,说的确是这条路一直往东,然后左拐就到了,怎么就是到不了呢?于是,我们又是问路又是导航地,继续往东走。走啊走,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看到了路标。又走了一段,看到了左转的路标。这时天已经擦黑了,大家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噜咕噜”叫了。不过我们想既然已经左转了,那应该马上要到了,就再忍忍吧。可是越往前走越不对,眼瞅着路边的路灯都没有了。怎么回事?!大家心里的问号更大了。

叔叔让阿姨再研究一下地图,阿姨对着地图又看了半天,无奈地说:“我实在是搞不清楚了,地图上明明标着离拐弯的地方只有一厘米多,拐弯后再走一厘米就到了嘛。”“what?!”听了阿姨的话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肚子都疼了。这时妈妈开了个玩笑,说:“天哪,小周啊,照这样,合肥到欧洲也就一丈多呀!”

当我们终于到达三河古镇的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天上还飘起了小雨,但我和毛毛姐姐还是玩得非常开心。我们吃了当地的小吃,还给我们的朋友买了纪念品。当我们回到住处的时候已经十一点了,虽然找得好辛苦,但一路上也充满了乐趣,感觉意犹未尽!

描写三河民俗的作文【八】

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南端,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在此汇合,三河由此得名而来。水万物之源,人们沿河集中而住,,渐渐地从一片荒凉成了一个商家云集的小镇。古人云,无徽不成镇。小镇上的房屋都是徽派建筑,斑驳的白墙,黛青色的翘檐静静地伸向天空,俯瞰千百年来的沧桑。青石板上的小径向远方伸展,从巷口望去,小巷的幽深一致消逝在地平线,。古镇也是代有人才江山出,抗日名将孙立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几千年来,这里曾是“雀岸之战”的发生地,还是太平军与清军交战过的地方,更难逃日军的烧掠夺。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古镇的繁华依然再现,现在的古镇散发着时代的气息,再现当年的繁华似锦。人们依山傍水,小桥庭院,过着自己悠闲自得的生活。

去一个地方走走、看看,似乎也是一种缘份的相聚。对于三河古镇的印象,最初是从同事的朋友圈看到的,那古色古香的民居,雕梁画栋,无不演绎着古风神韵,一下就吸引了我。于是,便想着要去那长长的青石板上走一走,走上那横跨两岸的石拱桥,站在桥面上看看河面的船只来来往往。似乎走进了一幅历史的长卷,自己也成了画中人。历史的过往一一翻开,那时,舟楫云集从桥下穿过那高高的桥洞,桥上或许正经过一个骑马而过的富家子弟,街上的叫卖声也是此起彼伏,香喷喷的米酒,软糯的团子,雪白的米饺,一个又一个的美味吸引着来往的'行人,驻足停留。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桥边的杨柳温柔地抚摸着阑干,山水之间,古镇就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真正走进三河古镇,是今年的“五一”假期,和家人约好一起去古镇旅行,实现自己已久的向往。古镇离省城合肥不是很远,有直达三河古镇的班车。那天天公也作美,热情不亚于我对古镇的喜爱,温度呼呼地升,虽未立夏,却也是夏日当头,热得汗流浃背。小镇一如既往的繁华热闹,熙熙攘攘,石板路两边的商家一个挨一个,鳞次栉比。牛角梳,剪纸、奶茶店,现代与古代,艺术与生活全都融合在一起。你若走的累了,不妨选择一辆人力车,包车50元,拉着绕古镇走一圈,上桥,下桥,你只管坐着,用眼睛欣赏两岸的风景即可。五一长假,自是游人如织,当走上那窄窄的青石板路,只能顺着人流的方向而去,若是要进店看看,则要赶紧侧身到店铺里去。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在门楣上,八角玲珑的挂灯挂在匾额的两侧,三角形的旗子上写着老字的番号,在风中飘扬,还以为自己穿越到了北宋,仿佛成了一会清明上河人。

一个小镇,兜兜转转,大概半天时间也就行了,渴了就走进茶馆待一会儿,来一壶上好的黄山毛峰或碧螺春,日子被茶水洇渍着,舒适而又惬意,品茗,聊天,暂时放下手机,享一时心灵安静,岂不乐哉?

离开三河古镇,天色已渐晚,暮色四起,因要赶最后一趟回城里的车,也就没有时间欣赏这夜幕下的古镇了。白天的古镇是热闹的,想必夜幕下的古镇应该是多了一份宁静,没有了白天的喧嚣,暮色笼罩的小镇倒影在水面如镜的河中,隐约着,有些暗光闪烁着。能够听到墙角的虫儿鸣,从河面吹来的风卷起帘子的一角,星光在河面上闪闪烁烁。试问卷帘人,春色依旧。小镇上的人们渐渐入睡了,古镇也慢慢沉睡在静谧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