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3 15:16:32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我眼中的鲁迅作文600字)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一】

一张红润的脸上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挺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这就是我记忆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二十多岁,中等身材,胖胖的,肤色白皙,看上去和善可亲。

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很胆小,离开了昔日熟悉的小伙伴,来到这个生疏的一年级教室里,周围坐着许多陌生的同学,心里难免有些害怕。因此我一直坐在座位上,低着头,始终也不敢抬头和同学交谈,紧张、害怕、孤独同时袭击着我,我只希望早点放学,投身到妈妈温暖的怀抱之中。突然,我感觉到一只温柔的大手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那感觉像妈妈爱抚我一样,我猛然把头抬起来,啊!原来是陈老师!

“怎么样,对这儿不习惯吗?”陈老师亲切地笑问道。“还……还好。”我断断续续地回答。陈老师见我这么紧张,便在我身边坐了下来,开始和我聊天。“赵昕茹,你上课表现得很勇敢,回答的问题准确清楚,而且声音响亮。老师很喜欢你的!下课时你也要勇敢啊,和同学说说话,出去活动活动,要学会主动交朋友啊!”陈老师微笑着说,“跟同学交谈多了,你就会有朋友的,你的学习生活会变得快乐有趣的。别怕,胆大些!现在和老师说说话,行吗?”我使劲点点头,大胆地看了老师一眼,陈老师也正看着我,眼睛里满是妈妈般的慈爱。我心里感到暖暖的,心情慢慢地也开始放松了。陈老师跟我谈了好多有趣的话题,我的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最后,陈老师对我说:“你看,有朋友是不是很好啊!”我懂事地点了点头。现在,我的朋友已经是数不胜数了,在这儿,我要说一声:“陈老师,谢谢您!”

一年级的学习令我最难忘的是写字。一开始我的字写得不是很好,陈老师就利用下课时间一笔一画地教我,她告诉我写字的要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写好字的每一个笔画,笔画的间距要匀称等等。正是有了这些写字基础,我现在写的字还算漂亮,在诏安县五年级写字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呢!

五年过去了,我依然很清楚地记得这些事。敬爱的陈老师,您是我心中难忘的老师,您教会了我交友,教会了我最基本的写字……您建立起我灵魂的大厦,感谢您,老师!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二】

近年很多人批鲁迅,我颇不以为然,在我眼中,先生是好的。

不以为然者一,在我看来,很多棒者和当年的一些捧吹者如出一辙,失于客观,流于偏颇,过犹不及。你也许厌恶捧吹者的行为,但不该迁怒于鲁迅先生。

不以为然者二,鲁迅得早,捧吹也好,他无福享受;棒也罢,他无言自辩,保持一种绝对沉默的不表态。事主都不表态,我何必以为然。

说鲁迅先生是好的,皆因他的一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我应该是高二读的,20多年过去,记忆有些模糊。记得课文后面有段注解,探索之后,意外发现鲁迅先生原来是反对学生运动的。大意是鲁先生认为学生热冲动有余,成熟理性不足,容易被当枪使。

当是时,我若有所触。继续探究相关文章,发掘出鲁先生讲究的是“韧的战斗”。回想鲁先生言锋笔厉,嬉笑怒骂,数次遭到追捕,却未怎么蹲过监狱,果然实践着“韧”+“战斗”的精神。少年的我既心怀天下又生性胆小,向往热沙场却鄙视赤膊上阵,自然将这种战斗艺术奉为圭臬。

有的人可能自以为受先生文章牵累,吃亏甚多,故咒骂之。而我既然学了好处,故赞曰:先生是好的。

“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娜拉走后怎样》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三】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破四周沉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坎坷不堪的。开始,他是一名医生,救扶伤,到了后来他有弃医从文,放下手术刀,拿起手中的笔,用比作武器,用文字做军队,一次又一次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猛烈的进攻,揭露他们肮脏丑恶的嘴脸。鲁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中,孤身一人走上了为民族、为人民的奋斗之路。这一路上,鲁迅先生一次又一次受尽迫害,尝尽辛酸。自己写的文章屡次被查封,但他依然不放弃,不惧迫害,顽强拼搏。他用满腔热实践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他用笔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鲁迅先生不怕困难,三番五次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他是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是进步青年永远的导师。

鲁迅先生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对青年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他给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进步青年鼓励,给予他们父亲般的慈爱,温暖的关怀。他还亲自接待了来访青年500名,亲自给青年回信3500多封,帮助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是我们更深地了解了鲁迅。在我心目中,鲁迅先生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他关心做过的下一代,在危险与迫害面前毫不退缩,永不屈服的人,是一个不拍困难,忧国忧民,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爱憎分明的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呼吁人们,幽默中闪烁着睿智与深刻,虚弱的身体中却包含着中国人的骨气和一颗有份深沉的爱国之心。这,就我心目中的鲁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四】

提及鲁迅,眼前就会闪过黑色的眉毛,黑色的胡子,黑色的长袍和他黑色的幽默。他仿佛是面镜子,反射出人间所有的肮脏污秽。鲁迅这样一个生来就如天神般明净高大又隔着永恒的历史而无法触摸到的人,难免会让我产生不知是他变成了民族魂,还是民族魂变成了他的晕眩。到底谁是谁?

人常说思想家生命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思想家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骇人的景象呵!哗啦啦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天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鲁迅最精炼最概括的自传和剖析。一块铁,经过几千度高温高压的煅烧,具备了灼人的热力和爆发的力量,再要让"通红"的本体经过冷水的浇淋,才能转变成"纯青,透明"的冰一般的利剑。也就是说鲁迅是在火与冰这两个不断交替的极端的锤炼下,成长起来的。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产生一个火一样的人并不难,但要产生一个能够容纳两种最不能相容的感情并且控制得恰到好处的人,则是算稀有的了。火山总是覆盖在厚厚的积雪下,看似表面平静,内部却正在激烈地翻滚、奔突。"熔岩一旦喷发,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等到压力一旦减小至平衡的状态,就又会恢复常日的平静。熔岩的力量如此巨大,但鲁迅每一次的"喷发"却都是抑郁已久——短则数星期,长则几年,总是到了无以克制、不得不发的关口——等到超负荷的临界线时,就要么"出离愤怒",要么"时时袭击"、"没有停止",难道摧毁腐朽不让他觉得鼓舞吗?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快意于我的痛苦"。有时仿佛觉得已经是"痛定之后"了,却又因为"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不想让其"快意",直至无处可逃,才喷出火山的岩浆和全身的冷气,冷与热交错对流,必然掀起心灵巨大的海啸,使整个中国都为之颤动。

叔本华说,一个人要有他本身的思想,才有真理和生命。鲁迅独到尖锐的思想就是迷茫中的中国的真理和生命,如果没有了他,20世纪的中国思想必然会黯淡无光,民族的魂魄也许仍然在飘荡。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五】

鲁迅先生是柔情的,鲁迅先生的朋友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细腻地描写了先生在生活中充满柔情的一面。“海婴说丸子不新鲜,别人都不在意,而鲁迅先生却拿来尝尝”,“夜里去看电影,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肯定不坐,让朋友先坐”。海婴小时候,他总是用各种金属零件组成小玩具,组成小火车、起重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鲁迅总是一旁予以鼓励。正如许先生所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是一点点小事。”的确如此,鲁迅先生爱子、教子乃至为人,都是值得敬佩的。

我心中的鲁迅的作文【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日本回归中国,从寿老先生到滕野先生,从长妈妈到闰土,从孔乙己到阿q,鲁迅先生留下可他无限的欢笑与回忆。深深的抒情和呐喊,也许他曾彷徨,也许他曾犯下过许多的错误,但他永远不怕改正错误。他在严酷的剖析外部世界的同时,以更为严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残忍的态度剖析内心世界,他是一个严格意义的真正的人。

从记事时起,总忘不了鲁迅先生那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文章。自然,每年的十月十九也会沉哀自己的偶像——我心目中伟大的鲁迅先生!

几度误解,几度怀疑,几度逃避和疏远,终究还是回归了。现在我们读先生的文字,或许会觉得它过于冷峭,过于沉重,讽刺性强,“骂人”水平高,甚至有人就是冲着后者而来的,全凭好玩。的确,先生是缺乏梁秋实的闲适,林语堂的“性灵”,周作人的散谈,朱自清的深情,徐志摩的诗情画意。然而,如果那个时代只给我们留下吟风弄月的感性文字,只留下一片悠然淡漠的文人趣味,那我们又怎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黑暗?那个时代,在我们眼里恐怕只有一具时间的骸骨罢了。

是什么让时代在进步?有人说“是经济”。“错!”“是精神!”是精神让一个国家进步,是精神让一个民族自强不息!而鲁迅先生赋予我们后世的千万子孙,正是这种义无返顾,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怀着三闾大夫般的旷世忧愤,用一支如太史公一样的奇崛文笔去书写黑暗,他义无返顾的理性精神仿佛一盏高高吊起的孤灯,光芒穿越了时空,一直照亮今天。

记得有许多人曾问我的偶像是谁,当我毫不犹豫的说——鲁迅先生是,他们竟笑我落后,腐朽,那么多的“星”不追,偏偏追崇这早已作古的风霜人。我对这样的回答总是感到深深的悲哀。

难道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了?已经不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了?难道先生已经是文学意义上的一笔而可以轻轻带过?已经作为一份文化遗产而被束之高阁了?

当我们在喧嚣中无法自拔时,一颗浮躁的心怎能容得下那充满痛苦的灵魂拷问和锋利的匕首投枪?看看老一辈学人:今生今世,年轻一代一定要读鲁迅!不读他,我们无法直面繁杂的人生;不读他,我们无法看到心灵深处的鄙陋;不读他,我们无法守住那片高洁的精神家园;不读他,我们无法具体而透彻的了解中华!

是的,只要先生的书在,就一定有人读,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就会绵亘不绝的传下去。先生一直在以一种父亲般的博大胸怀宽容着我们。他在等待,等待我们走出浮躁的心海,等待我们带者一颗不沾染世俗习气的心,去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