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07 05:42:55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人教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一】

??文三年级续写改写450字

只有在语文课上才能学到语文吗?答案当然是不是,因为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国庆长假期间,我和父母来到了绿博园游玩,在草坪上可以看见许多的警示语,每一句都无疑有文学色彩,在其中一个草坪上有着这样的\'警示语:“小草在睡觉,请别打扰。”你看,这巧妙的使用拟人来警告游人不要践踏草坪。

再来看看路边小店的招牌也别有一番风味,一些小店巧改、巧用诗句来做招牌,吸引客人,增加客流量。相比之下店名便更有“技术含量”了,店名要简短易记,还要有特色或讲明经营范围,可以这样说:一个好店名,可以决定这个店。在路边有许多店名有特色的店。如:小熊快跑、客来香等等。在其它学科中也有语文的身影,就说数学吧,现在重头戏就是应用题,没有语文很好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做对。

还有选做题也有一些文言文数学题,如果不懂它意思就更别提它的答案了,所以数学中有语文。在说说历史,许多成语都有一些历史故事,而许多历史都在成语中,所以学好语文对历史也有帮助。语文不只在书中,它可能就在你身后,在你每天上学的马路上。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二】

。(在原句上修改)

1.常常忘了干别的事。

2.春天的郊外。

3.今天早上下了一天的雨。

4.大熊猫是我国可贵的动物。

5.老师的神情变得严格了。

6.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红花。

7.今天下午,妈妈一定可能早回家。

8.老师多次反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

9.这是一场热烈的小足球赛。

10.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和故事。

11.今天参加演出的有教师、学生、工人、青年人。

(六)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三】

1.例:重庆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重庆。

(1)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2)李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

2.例:我把桌子擦干净了。桌子被我擦干净了。

(1)小明把水彩笔带回家了。

(2)猎人的枪把小白兔的后腿打中了。

(3)我把小鸟的伤治好了。

(4)燕子把窝搭在屋檐镀下。

(5)我把墨水滴到了笔记本上。

3.例:小明拿出作业本。小明开始做作业。

小明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

(1)达尔文钻进鸡窝。达尔文观察母鸡怎样孵蛋。

(2)狐狸叼起那块肉。狐狸钻到洞里去了。

(二)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四】

例: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桃子。

1.小朋友唱歌。

2.小松鼠爬上树。

3.雪花飘落下来。

4.列车在奔驰。

(四比喻句:把一类事物形容成相像的另一类事物。

1.大象的身子像,腿像

2.燕子的尾巴像

3.湖水平静得像

4.蘑菇像

5.蒲公英像

6.弯弯的月亮像

7.圆圆的月亮像

(五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五】

一对小蚂蚁正在忙个不停地搬运粮食回家。

改写成“把字句”:

改写成“被字句”

(二)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六】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五岁的妹妹跑进我的房间,兴高采烈地说:“姐姐,姐姐,我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美丽的洋娃娃,快来看呀!”说着便生拉活拽地把我拉进了客厅。

好漂亮的洋娃娃:黑珍珠般的大眼睛下面挂着灿烂的微笑,长而卷的金发上嵌着几朵小百合花,可爱的蛋糕裙上镶着几颗闪闪发亮的“宝石”,多么迷人啊!

当我还沉浸在羡慕之中的时候,妹妹已经迫不及待地带着她的“小公主”出去显摆去了。可以想象,妹妹一定收获了一大片“啧啧”赞叹声。

一个月过去了,一个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心里想:“妹妹在干什么呢?是不是抱着她的洋娃娃睡着了,此刻还美梦未醒呢?”

我刚刚踏出房门,妹妹就一头撞在我身上,把我吓了一跳,等我回过神来,才明白她是专程来炫耀她的新玩具——一只机器狗的。那只机器狗差不多也就十几厘米长,碧绿的眼睛,银白色的长毛,一副很忠贞的样子。我好奇地问:“你那个心爱的洋娃娃呢?”“谁还玩那么幼稚的玩具,又不会说话。”妹妹漫不经心地边说边往外跑,边跑边朝楼下大喊:“大家快来看,我新买的机器狗,还会叫呢!快来看呀!”

我回到客厅,在地上的一个角落,我看到了那个洋娃娃,她不再那么美丽,身上满是灰尘,金黄的卷发杂草般凌乱,上面的小百合花不见了,蛋糕裙上沾满污渍,“宝石”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她脸上的微笑,还是当初那么灿烂,那么温馨。看着看着,渐渐地,我的眼睛湿润了……

人教三年级下语文作文【七】

1.雪花从天上落下来。

改写成比喻句:改写成拟人句:

2.秋天到了,树上的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像(写成比喻句)

3.茂盛的树上有很多鸟,它们在一起鸣叫。

改写成拟人句:

4.公路两边的白杨树很整齐。

改写成比喻句: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