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00字)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00字)

更新时间:2023-07-06 17:28:40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关于抗日战争的作文100字)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一】

《拉贝日记》给我便是这样一种极度模糊的印象。

背景般的中国人

说到刻画那场浩劫中真正的主角中国人,我就不能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时采说道,那一个个特写的中国人的脸庞是他照着真实的照片尽量寻找长相相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扮演,而这便使《南京!南京!》里那一张张茫然、无助却带着点刚毅的脸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在《拉贝日记》中,导演罗瑞·加仑伯格却依然采用了一种最为平庸的手法来塑造中国人。只有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时,镜头了给了那些士兵一些镜头特写之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人已经完全沦落为了这部影片中的道具。除了张静初这个所谓的主演和拉贝先生的司机之外,我几乎想不起电影中有哪张让我难忘的中国脸庞。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影片中浩劫给人所带来的震撼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或者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是完全转移到了拉贝此人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中在《拉贝日记》中已经完全成了成就影片中那个拉贝的光辉形象的一个活动的背景板。

而同样的问题也在屠桥段中可以看到。在预告片中被大肆渲染的“多米诺骨牌屠”桥段则是我在影片中看到最为难受的桥段之一。但这并不是因为屠的残忍,而是对该桥段中所表现出的造作感到难受。在桥段中,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被道具化,在机枪扫过之时,居然没有一丝要躲避反抗的意思,完全按照导演的意思在特定的时间并以相同的姿势倒下,毫无生命的道具也不过如此了。

当有的电影试图还原那张浩劫中的每张脸,而有的电影却用粗糙的大笔将中国人一笔画过。《拉贝日记》中的中国人都在拿着聚光灯,只不过他们都站在聚光灯的背后,光芒全部落在了电影中的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比比,才知道哪部影片更有诚意。

恶俗桥段的放肆堆砌

陆川在将五个小时的电影剪到了两个小时之后,原本剧本中存在着三角恋剧情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在现在公映的《南京!南京!》里完全看不到有几个角色之间原本存在的感情纠葛。

事实证明,删除比保留更加困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感情纠葛后,会让影片显得更商业更吸引观众一点,然而这必须要看是什么影片。将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掺杂在以南京大屠为题材的影片中,便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腻味。商女不知亡国恨,老外不知屠城痛。南京大屠这场浩劫对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眼中似乎仍然太过遥远,从他们彻底将中国人沦落为一个个只会呼吸的道具可以看出,他们似乎还远远没有了解到这场浩劫给中国人带来那种难以抹灭的痛,而是在用一种纯国外的思维来打量这场浩劫,因此他们更关注这场浩劫上的外国人,对发生在这场浩劫上的莫须有的异国恋则更加有兴趣点。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是霸道不负责任的,这不禁让我对《拉贝日记》的诚意表示怀疑。因为在影片中将张静初的爱情戏份删除,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会让剧情更加紧凑点。而偏偏就是这对表现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且和历史完全无关的恶俗剧情,在影片中以“战场中的浪漫”的名义肆无忌惮地游荡在和尸体之上。

而影片中的恶俗之处远不止这一处。

我不明白外国人是否真的能理解在这场浩劫中出现所谓的欢呼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劫后余生固然可喜,但远远不会达到影片中那样欢呼雀跃的程度。这种将人从亡线上拉回的激动更多的是一种悲乐,而不是影片中那种没心没肺的狂欢。然热这种欢呼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出现。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二】

老兵老兵你要走,老兵老兵你要走,老兵老兵我会想念你啊!伤感的旋律再次回响在耳边。一千多个日夜,彼此间的依依不舍,只能用无语的目光来为你送别。作为懵懂幼稚的新兵,是您用博大的胸怀照顾着我们。训练场上是您为我们加油呐喊。还记得第一次紧急集合时,手忙脚乱的我们出现那么多差错,是您急时的帮助我们。还记得第一次值勤,黑夜中是您帮助我们战胜恐惧。

篮球场上有你们奋力拼搏的足迹,在每次一起踢球时,您总是有意的保护我们,不让我们受到一点伤害。在军营的大熔炉里,您是我们军旅生涯的启蒙老师。橄榄树叶以慢慢褪色,我们都知道,离别离我们越来越近,看着你们渐渐沉重的心情,两年的军营生活谁能这样的平静。

歇歇吧老兵,明天你们将永远的走出军营,一生挚爱的军装在也无法穿在身上,帽徽交了、领花收了、浓烈的酒斟满紧紧的抱住战友,千言万语在唇边随着泪水静静地颤抖。看着试去的背影,一切将变成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人生的行囊带不走彼此依恋,山高水长也无法隔断彼此心灵的热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您在大地的每一粒泥土中跳动,绿色方阵早已铭刻记下您的名字,老兵。。。。。。。。。。。。

关于抗日战争的日记100字作文【三】

原谅我过了这么久才写了这篇评论,每每打算动笔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是打断他。我觉得,《瑟雷娜日记》是我这段时间来读灯笼的作品最喜欢的一本,没有之一。

我从来都说不出来文章到底哪里好,甚至连感情也说不上来,但总有模模糊糊的感受摆在那里,告诉我我懂了。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感情的存在,我感受到了它,并为之倾倒。我说不出来,理智与大脑分析不出来,感情与灵魂却早已解读。

从当年读《喇叭芽小姐》到如今的《瑟蕾娜日记》,灯笼的文风改变了不少。记得大约一年半之前吧,在晋江上读了《喇叭芽小姐》,文字很有压迫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就在那种缺氧的状态下,我翻来覆去地把它读了好几遍,体味心脏隐隐钝痛的感觉,这是一种自虐般的快感。再之后读的是《船蛆》,它与《喇叭芽小姐》是一种风格,但有一种东西在《船蛆》中表现得更明显,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这种东西从最初一直贯穿到了现在,也是我持续不断阅读下去的源动力。中间也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感觉总是缺了点什么,读起来乏味了许多,可我仍觉得要再等等、再等等,然后我等到了《瑟蕾娜日记》。翻开第一章,读了两页,我就知道我等到了,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正如当时在PMO上坐在灯笼旁边的人说的那样,它太酷炫了,从封面到内容,都超级酷炫。我被他迷住了,不能自拔。瑟蕾娜在哪?我是谁?这两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迫使我不断思考。再之后在lof上看到那篇用太阳做意象的.短文,我就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像是中毒了,中了名叫“灯笼”的毒。

我还记得去pmo的前几天,当得知灯笼会去的时候,我激动的在床上打滚,面对衣柜纠结的样子,心里想着到时候该说什么。我怀抱着一年时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活力,却在看到她的瞬间溃不成军。一年时间的改变带给我的是根基不稳的的外向性格,我以为我变了,实际上十多年的内向仍影响着我,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甚至连名字也不能好好说出。我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