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写景>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人教版)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3-12-19 14:29:05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人教版)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一】

《驴子渡河》

材料:一只驴子驮盐渡河,脚下一滑,跌倒在水里。站起来的时候,觉得轻了许多,这使它非常高兴。后来又有一次,驴子驮海绵过河,它就故意地一滑,身体和海绵全进到了水里要求:通过合理想象扩写原文,续写结果。中心意思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扩写文:

夏日,骄阳似火,一只驴子驮着两麻袋沉重的盐巴,在路上气喘吁吁缓缓地走着。走着, 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驴子喝足了水,洗了把脸,开始渡河。到了河心,河水没过 了它的大腿,水流也急了,水底的鹅卵石也滑溜多了。驴子稍不留神,脚下一滑,身体失 去控制,连麻袋一起重重跌倒在水里。它挣扎了几下,站起来的时候,觉得背上的盐比刚才轻了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驴子转过头瞧了瞧,咦,背上那两只麻袋还紧紧地扎着,一点儿也没有磕破,看来不是盐给漏掉了。“反正是浸水以后盐才轻了”驴子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般高兴,它摇头晃脑,非常得意地渡过河去了。

一个月以后,驴子的身影又出现在这条小河边。这回,它驮了两麻袋的海绵。海绵轻飘 飘的,所以它刚才一路小跑着。哗哗的河水还像以前那样深,那么急。驴子来到河心,故意脚下一滑,连身体带麻袋一起浸泡在水里了。不料,当又抬起身的时候,只觉得背上的两麻袋海绵不但没有减轻,反觉变得像两座小山压着似的,沉重极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驴子实在支持不住,它浑身打颤,四肢发软,一个趔趄,又重重地跌倒在水里了。驴子拼命挣扎,但接连几次都是刚抬起身子就跌倒了。它大声呼喊,可四周没有一个人影。最后,它精疲力尽,怎么也抬不起头来,只得任凭无情的河水朝它的嘴里、鼻子里猛灌进去

像这样对原文中某些没有展开的故事情节进行补充,加以扩展充实,使文章的中心意思 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语言更加生动的写作形式就叫扩写。这种练习可以开阔我们的作文思路,发展我们的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类写作训练很特殊,也很有趣,它既有限制,要依据所给的材料,又有自由,可以根据材料进行 大胆的想象。

扩写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对一句话、 一段话进行扩写, 也可以对一篇短文进行扩

写。 扩写也有它的基本要求,一般是不改变原有文章的体裁、人称和主要故事情节,围绕原文的中心意思,把不具体的地方写具体,给这棵“大树”添枝加叶,把不生动的地方写生 动,给它锦上添花。要大胆地、恰如其分地对原文加以发挥,有所扩充。写好这类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二】

例句:天上下起了雨:天上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

1、 花儿开了。

2、 小白兔起来了。

3、 小花在跳绳。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三】

找到了扩写点以后,还要围绕文章最主要的意思确定扩写的重点。扩写是有主次的,不是字字扩写,句句扩写,平均使用力量。哪些地方最能突出原文的中心意思,就把那里做为重点,就多组织材料,写出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环境等等。

在《驴子渡河》的原文中,写了驴子两次渡河,第一次驮着盐渡河是“脚下一滑,跌倒在水里”,第二次驮着海锦过河是“故意地一滑,进到了水里”。小作者深知这“不小心”和“故意”是最能突出文章的主要意思,所以,他在扩写时,把两次渡河写得具体生动,做为扩写的一个重点。另外,原文的最后用了省略号,为后面的内容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小作者详细写了驴子第二次驮海绵渡河,进到水里以后的结果,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要意思,很好地掌握了扩写的又一个重点。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四】

续写分两类:

1.片断续写:原文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续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全篇续写:原文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据原文的体裁、中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再续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来。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五】

例:晚饭后,赵芳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她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扩写:

晚饭后,赵芳开始专心地预习第六课《喇叭花》。她一会儿小声地朗读课文,时不时地在课文上划些道道;一会儿在老师发的预习本上作笔记;一会儿翻开身边的字典,查找生字的准确含义。

突然,她的目光停在字典的某一页上,两道弯弯的眉毛皱在一起。过了好一会儿,她两眉一抬,眼睛一亮,又拿起笔写起来。她每天都这样认真地学习。邻居们都夸她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示例】在放假前的十五分钟,教室里的学生们“身在曹营心在汉”,纷纷偷偷收拾东西,眼睛不时地望望窗外。于是就有了“五分钟”片段作文《放假前奏曲》。

【学生习作】快放学了,环顾四周,所有的人都已蠢蠢欲动,看着手表指针一秒一秒的过去,我们都已做好冲出教室的准备,就等那一声神圣的下课铃声。五秒、四秒、三秒、两秒……我的心跳在加快,热在澎湃。当期待中的下课铃响起时,我们定会蜂拥着冲出教室,挤过道儿,跨门槛儿,下楼梯……铃声未落时,教室里早已空无一人了。我们的“放学速跑”几乎可以赶超刘翔的110米栏的速度。

练习:

1、 我弟弟非常喜欢画画。每天一写完作业,他就迫不及待拿起画笔。家里全是他画的画。他说将来要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画家。

2、 今天操场真热闹。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六】

①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②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③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④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⑤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⑥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⑦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⑧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⑨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  。(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

不同: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三年级作文每日训练【七】

(一)扩写时的要诀

1.运用联想的触发来丰富內容。

2.把概括的文句详细陈述或反覆辩论出來。

3.把省略的部分加以补充。

4.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

5.把隐晦暗示的地方具体地显示出來。

(二)扩写的要求是:

(1)体裁不变:记敘文仍是记敘文,论说文仍是论说文。

(2)结构不变:不能改变原來的順序、段落或结局。

(3)文类不变:散文仍是散文,不可变成新诗或小说。

(4)人称及立场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