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谈谈传统文化作文340个字)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谈谈传统文化作文340个字)

更新时间:2024-05-25 00:13:26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谈谈传统文化作文340个字)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一】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风景宜人。走进九峰公园,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看到了桂花串串盛开的美景,听到了“啧啧”的赞叹声。人们有的抬起头,有的伸长脖子,有的踮起脚,有的伸长手臂,有的拿起照相机拍摄下来,细细品赏。

九峰公园内有桂花四五百株,其中树龄达到一二百年就有几十株,是名副其实的赏桂基地。每逢金秋时节,赏桂就成了黄岩人们最期待的乐事之一,“九峰公园桂花开了没?”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最流行的一句话。由于桂花对温度和湿度非常敏感,花期又与秋季降温有关,上阶段气温偏高,而现在这种白天阳光充沛,早晚凉爽湿润的天气十分有利于桂树的营养积累,也易促使雨露形成,桂树随之加速开花,因此今年开花要比去年晚半个月左右。

李清照称桂花树“自是花中第一流”,真是名不虚传。瞧!金桂橘红,银桂淡黄,那一串串、一簇簇的小花在柔风中推摸着,拥挤着,交头接耳,那神态,就像一群挤在窝边叽叽喳喳挣食的雏燕,朵朵迷人的小花,从叶子里伸出迷人的小脸蛋,东瞧瞧,西望望,好象看见了什么新鲜事儿……它能激发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二】

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一阶段,我既授“鱼”,也授“渔”。“鱼”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及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要点,“渔”则指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思路及答题技巧等。首先,告诉学生做记叙文阅读必须有的准备工作,即整体思路:细读文—说内容—明话题—严审题—判断题型—巧答题。就是要首先认认真真细致地阅读文章,说说写了什么内容(可以一句话概括),明确文章跟什么话题有关(或主题是什么),严格审题(弄清楚问什么),判断是哪一种题型(不同题型有不同的回答方法),最后巧妙作答。每一节课都要出示以上六步骤(可以写在黑板一侧),并按照这六步骤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课内阅读文章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教他们如何朗读,如何理解词语、句子、语段及整篇文章的大意,如何概括中心,须要掌握哪些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既教给他们答案要点,又教给他们答题的“公式”。例如,讲比喻修辞的作用时,我给学生的答题公式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本体的特点+情感。这样一来,“文科教学理科化”,学生有“公式”可寻,答起题来就不容易丢分了。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思路和技巧。例如,《长在岩石下的小花》中的一道答题: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这种题型一般要知道词语本意,然后结合上下文和中心来答,基本步骤是:词语本意+在文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结合中心来答)。每一种题型都这样细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有规律可寻,自然就容易理解,答题时也就不容易丢分了。课文中有些精美语段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仿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见到好的语段就朗读、仿写,对学生的写作又非常有帮助。

传统文化作文三段论【三】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x》,《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x,在那次的x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