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外国游客来河南旅游的作文怎么写)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外国游客来河南旅游的作文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5-01 05:13:33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外国游客来河南旅游的作文怎么写)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一】

某一日,李白在东城下为好友送行。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东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在城东潺潺流过。李白伫立在江边,与好友话别。友人依依不舍地看着四处的风景,最后又回过头来,独自登上船。船夫用竹竿费力地撑开小船,流水哗哗,小船顺着流水的方向“走”去。船的四周已泛起点点浪花。湖水清澈见底,清晰可见有几条可爱的金鱼在水底摇动着尾巴,好似在劝说着李白不要烦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湖面水平如镜,但船尾却拖出细长的.“鱼尾纹”;湖水碧绿,好似一块通彻的翡翠一般,让人移不开眼,又宛如初生的绿叶,苍翠欲滴。这水不比桂林的水美,也没有大海的汹涌,却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格调。几株野花开得正灿烂,冲李白微微一笑,吟诵起“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向他的朋友不断地挥舞着双手,大声喊道:“喂,好友!我们两个在此地分别,自此之后,不知你是否还会想起我俩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呢?”“放心,我一定会牢记那些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吟诗作画的日子。”友人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朋友,等我大功告成之日,我定来寻你!”浮云在水中漫无目的地游荡,许是因为被李白和友人之间的友情所深深震撼了吧,所以倒印在水中,拉着小船,让李白和友人之间多说一会。落日将自己剩下的一点点光芒和温暖撒向大地,余晖也见证者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情谊生生不息。小船慢慢的行驶着,友人把手一挥,让李白回去,看着他的背影,只会徒生悲哀。谁知李白非但不回去,反而还小船的方向奔去,直至看不见友人的背影。当他垂头丧气地回到东城,牵起马儿时,马儿发出阵阵鸣叫——“嘶——嘶——”,多么有规律啊!想必连它也在为李白与友人难过吧。

李白随即念出了一首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就这样,李白的又一篇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二】

??给来北京旅游童鞋的一封信

我是一名北京导游,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可以认识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朋友,聊天,学习不少,我不带购物团,一方面是因为我不会也不喜欢将精力放在通过一些语言让客人进店买东西,特别是那些假冒伪劣的产品。我喜欢将精力放在旅游本身上,服务本身上,景点的`讲解,北京生活,客人的好奇和不解,自己的服务,我现在知识量还不够,再学习,其实作为导游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导游。导游行业其实有很辛苦,总是起早贪黑,天天在走路,天天说话,天天微笑,解决客人各种问题,让每个客人满意。很多导游都有慢性咽炎。当然导游有苦也有甜,能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经历,能各地游玩,没有坐班的枯燥等等。许多童鞋们在北京参团旅行中受骗,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但是大家不只能责骂导游,因为导游是旅游途中整个受骗流程的执行者,真正的幕后操作者是一些旅行社或者黑旅行社,他们利用低价来吸引客源,最后再骗大家,让童鞋们交钱。其实想想参团旅行跟买其他都东西一样,一分价钱一分货,太便宜的肯定有猫腻,我们只要把我们贪便宜的小心脏给收起来,遇事冷静下来想想,可能就不会被骗了。另外,干这事的大部分不是北京当地人,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很有趣,也很有风俗,比如形容四合院人家:“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等。如果哪位同学们再来北京旅行,我和我身边的导游朋友,都可以直接为您服务,直接联系我们,不用再联系旅行社了,希望可以给被骗或者还没来过北京的童鞋们不一样的北京旅行体验。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三】

多少次记忆里将你搜寻,深深把你怀念。多少次幻想我站在涅瓦河畔,轻轻把你祭奠。今天的涅瓦河上,让我倾听你的寂寞是否早已无言!

河面上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蓝天,浅淡恬静的白云似你无怨的笑颜。几只洁白的水鸟自由随意追逐在蓝天和大海之间,这里俨然成了它们的乐园。清风拂过水面,阳光下的\'黑色水面泛起的磷光,为何竟那么诡异多端。河岸四周,到处充斥着自由的气息。此时,此地,此景,果然让人浮想联翩。是你厌倦人间种种磨难,还是你追随灵魂的呼唤,那么果敢,舍弃红尘的种种依恋。这如此安静祥和充满自由的地方,是你远离喧嚣,给自己的灵魂选择的惬意舒适的天堂么,你竟忍心让遥远的距离把思念扯断!

脑海里闪现的,依旧是你在少年时期就一贯无怨的笑颜。每每想起这笑颜让人心酸不断。那晚梦中见到你无怨的笑颜,却分明是你快乐满足的幸福宣言。莫不就是你给的机会,让我再看一眼你真实无怨的笑颜,告诉我它终于飞向了自由的天边。告别这个世界艰苦的人生,但愿是你另一段美好生活的开端。你笑着看我的脸,你安好,我可不就安心了么!一度错觉。若这一切都是错觉,可不好么!

就算一次次将你祭奠,终究一次次将你怀念。每一次次将你怀念,将再一次次将你祭奠。你的灵魂,迎着太阳的光辉,翱翔于海天之间。枕着涅瓦河的涛声,沉醉在港湾里面。异乡为异客,故土何时还。今生何所辜,来路莫徘徊!

这是我第三次以文祭奠。天国的朋友,但愿你都能听见。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四】

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间,之前一直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看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关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比,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降落伞(其实他不知道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管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里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不是管理者。

从第一周开始就因为巨大的差异引发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便是纪律问题,中国老师们不得不在每堂课用很大的心思去要求学生保持安静,用心听讲,可一向自由惯了的英国学生显然不会那么听话,因此在影片中会看到很多不和谐的画面,以致英国中学方面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中国教师维持纪律,效果也不太理想;第二就是授课方式的区别,中国教师主要运用中国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整节课都在不停地讲并且课下还要安排一些练习进行巩固,可很多英国学生并不能适应,有的只能坚持一会就失去兴趣开始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干扰其他学生,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反抗教师,连英国中学校长听了一会课后也感觉很煎熬,其实在中国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只是受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学生无从发泄而已,最后便是学校的时间安排,英国中学的学生一般下午很早就会放学回家自由支配时间了,而接受中式教育的学生还要继续在学校上两节自习课,早上也要早起,总的来说中学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差不多是英国学生在校时间的两倍。

虽然最后结果出来显示中式教育在最后的测试中取得了胜利,可总感觉这样的教育下的学生失去了一些东西,也许也正像英国中学校长所说的那样,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的童年很不快乐,总之由于中国和英国文化的教育体制的巨大差距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同也有了很多的思考,显然英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压力开始着手改变,中国是不是也该做出一些改变呢,不过对于其中出现的中国教师在国内授课时用英语授课的场景让我很欣慰,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语言而落后,只是这样的场面只能出现在大城市的先进学校,对于广大的乡镇农村学校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我很是期待也会不断努力去实现它。

最后祝愿我们的教育能越来越好!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五】

面对即将远去的朋友,李白依依不舍,两个人来到了城外,并肩缓行,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绵绵起伏,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从城东潺潺而过。

朋友自此而别,将独自到遥远的地方工作生活,看到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想到以后相隔万里的朋友,身处陌生的地方,没有朋友和亲人,就像这空中的浮云,随风飘浮,奔波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和诗人此时时刻的心情完全一致。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相聚总是短暂,尽管依依不舍,但还是要分离,踏上新的征程,此时马仿佛也能理解主人的心境,仰首嘶鸣不远离去。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六】

最近看了BBC的全三集纪录片《BBC:中国老师来了》,感触良多。纪录片的英文名字叫《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它讲的是中国的5位老师到英国的一所顶级中学教九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初三),为期一个月,然后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学生一起考试,比较成绩。那 5位老师都是中国老师的精英,他们平时用英语教学,教的中国学生成绩极高,按其中一位老师的说法是“九成学生能得到优秀甚至满分”,同时老师们进取心和荣誉感十足,他们极力想证明中式教育的优越性,当教学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在私下场合甚至急哭了。不过这批中国的精英老师在英国碰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折射出我们两国文化和人才的差异。

纪录片中的中式教育方法大部分我都经历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一点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而我对英式教育和英国学生对中式教育的反应有点惊讶,我们中国人一直都是这样学过来的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想法和不适应呢。

下面我把纪录片中提到的一些不同点列一下:中式教育需要做早操,这是锻炼集体意识的好方法,貌似英国中学的校长和学生还蛮喜欢的。中国课堂的学生非常多,这次实验是选了50个学生组成一个班,而英国班级一般不会超过30个人,英国学生对50个人的班级很震惊,我心里想哥上学时一个班70多个人岂不要吓你们。

对于这么多学生,中式教育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中国老师基本上是在讲台上讲讲讲,为此校长觉得不可思议,对那些跟不上进度,打哈欠的同学深表同情。而英式教育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老师讲的更少,更多是小组讨论和与老师交流中学习知识。英国的小伙伴们第一天上中式的课就有点吃不消了,首先是上学时间长,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一天下来小公举小绅士们就累成狗了。另外老师们讲的快,像片中的邹老师讲三角函数只花了差不多15分钟,班级上最好的学生也听不懂,大家心更累了。不过让人感动的是听不懂三角函数的几位好学生课后一起去找以前的数学老师补习,可见英国师生关系的融洽。

对待中式教育的“填鸭模式”,不同的英国学生有不同说法:“我觉得她认为我们是机器人,我们能吸收她给我们的全部知识,然后就能得全优,光从黑板上抄下知识点并不能让我真正学会。”“她很容易失去学生们的注意力,在课上只是单纯地抄她的板书,这真的很无聊。”“我觉得她教得非常好,她说的每句话我都能听懂,博航特的课上我们不太会这样,因为。。。”“是啊。我也不知道。。。有一节课她在教平衡概念,但我们两个之前都不懂,而现在,我们立刻就懂了,因为她教的更清楚明白。”可见,像这种高强度的知识灌输,更适合那些注意力集中,愿意吸收知识的好学生,而另外一些喜欢主动思考,抗拒硬塞知识的学生就非常反感这种教学方式了。乔什说:“平时,我学习很用功,但在中式学校里,我却完全不会用功,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我总想反抗,我要与众不同。。。在博航特里,在社会教育中,老师鼓励同学有自己的观点,而中式学校却不是这样,学生要一直抄写,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课堂。学生会被告知一些事实是正确的,因为这些都是更有权威的人说的。比如老师,校长,或者是政府,我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就像是流水线作业,创造了很聪明的学生,他们有共同的工作理念,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有市场的,但我不确定英国是否适合这种模式。我知道如果我能认真上课和复习,肯定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我不会那么做,因为我觉得这不健康,这不是我想要的。”其实中国老师自身也不是全面接受这种流水线的教学方式,他们在镜头里也说到:“在中国,个性化是不被提倡的,我们为了国家而奋斗,我觉得这很好,英国也需要这个,需要这种力量,需要这种团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中式教育可能扼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自由,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在中国,我希望教育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潜力。”

中国学生跟英国学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老师及家长们的`权威在英国大大削弱,中国老师常用的“眼神执法”和“罚站”不管用了,英国学生觉得罚站比较滑稽,而不是丢脸。老师的话,他们也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挑战和质疑它。由于感到中式教育的无聊和不适应,课堂纪律越来越差,刚开始学生是在课堂上说话聊天,最后以至于逃课,上课喝茶都出现了。在中式教育行将崩溃的三周实验后,老师们想到最后一招,召开家长会,请求家长们的配合和对学生的鞭策。家长会开得非常成功,家长们都很感动,有家长甚至邀请老师去喝一杯,顺便讨论下回去怎么训斥孩子。最后一周,在各种压力和鼓励的促使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起来,纪律明显好转,而中式教育的超长在校时间也发挥了作用(差不多是英式教育的两倍),老师和学生们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期末考试。纪律,刻苦努力,以及竞争的教育方法是中式教育的三个法宝。纪律和刻苦努力不用多说,英国学生在某些时候也能做到,但强调与别人竞争的教育方法着实让最优秀的学生都偶尔崩溃。

14岁的菲利帕是中式学校里表现优异的学生之一,就是传说中的“学霸”。不过她在体育课上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两公斤的实心球扔过及格线,最后她哭了起来,英国老师尝试安慰她,她哭哭啼啼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不在乎及不及格,我只是觉得很糟糕,就像。。。,我觉得整天跟别人比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同学们带菲利帕去喝点东西冷静一下。当学生走后,英国老师忍不住伤心的流下泪,她说:“这真的很打击我,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上体育课,中式教育方式尽管很有效率,但他们都认识到竭尽全力也不能做好,让他们考试及格,这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如果不及格,他们就有挫败感。看到学生为此这么伤心,我真的很痛心!”看到这里,我不由想起自中学以来每周的测试和紧绷的神经,考试时紧绷的神经有时甚至妨碍了我的思考,尤其是碰到难题没有头绪时,脑袋就不自觉地想些杂七杂八的事转移注意力,那时考试就是一种煎熬。当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赶紧升入大学,放松一下。中式教育一方面是有效率的,它将知识成体系地灌输给学生,它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让每个人都感到充满挑战。但另一方面中式教育又是效率低下的,每个人都要被强迫学习超长的时间,学习一些永远不会用到的边角知识,只为未来的考试能多提高两分。很多人在多年的学习后,不但没有养成主动发现,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反而形成惰于思考,迷信权威的思维习惯。而主动思考,探索未知的能力是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在培养人的效率上,中式教育能说得上高吗?我在学生时代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但我也有英国学生的苦恼,老师讲的好枯燥,思想一不小心就开小差,虽然眼睛盯着黑板,但脑袋想着别处。

上了大学,这种情况更严重,学习压力小了,老师讲的更枯燥了(本人学的物理),经常一节课下来,只是听懂只言片语,根本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每次只有到考前一段时间,突击看下书,然后勉强及格,这种突击学习教会了我一些自学的方法,但毕竟时间有限,应付差事而已。多年下来,我有点后悔自己为啥不索性抛开老师的灌输,自己看书,与同学讨论学习,那样起码不会那么有挫败感。不过现在想想容易,那时要那样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我在中学是没有学会的。英式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落后于中式教育,节目开始就指出英国要比中国同龄学生普遍落后三年的课程学习。但这种进度的落后未尝不是一个好事。博格特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有一个非常英式的传统,鼓励自我发现。在科学课上,学生们自己做着实验,英国科学老师说:“我们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解决方法,因为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找出正确方法。即使我们给一些指导,他们仍然会犯错,这才是科学的真谛。不断犯错,不断纠正,然后找出正确的方法。”探索的过程需要时间,它也许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知识,但肯定能提高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追根求源的科学精神。英式教育较少的学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交更多有趣的朋友。有位英国小MM说:“我太想念我的社交生活了,就好像。。。,在学校认识的人,就是我所有的朋友了。就是这样,没时间在学校外面交朋友,甚至都没有什么时间见自己的家人。”这个我也是感同身受,直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对什么有持久的兴趣,当时大学选专业,我的高考分数还比较高,但真不知道选什么好,最后竟然想着我高中物理比较好,就去上个物理专业吧。

而社交生活,在高中前,更是少的可怜,以致现在跟中学同学聚会,都很难想起中学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纪录片的最后,考试成绩出来了,中国老师也要离开学校了,英国学生个个泪眼婆娑,与中国老师依依不舍,他们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也想到之前军训完与教官离别的情形,当时我们军训也是一个月,训练极其严格,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8—9点,整天累的像个狗一样,我当时就有个念头,如果这样搞一年,哥就不读了。最后一个月过来,教官真要走时,还是挺舍不得的感觉,毕竟朝夕相处,为同一个目标奋斗过。所以不要看着英国学生哭鼻子,就以为中式教育把他们驯服了,他们只是把这个教学实验当成宝贵的经历,真要他们一直在中式学校试试。中式学校严格的训练既消磨了我们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毅力,教会了我们坚持的力量。可惜的是这些更多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而不是出自我们内心的选择,所以大多数人在环境轻松的大学沉沦了,包括我。在我的理想中,是以西方教育为主体,以小班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我发现,提出不同观点为主。同时也参考中式教育,给一些学生更高的目标和压力,让他们在感兴趣的学科更上一层楼,毕竟真正有意义的事都不会那么简单。最后到底是哪种教育的学生获得成绩上的优胜呢,小二哥就不在此透露了,其实输赢真不重要,你看看片子就知道了。

外籍友人来中国旅游 作文【七】

《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个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出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

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了学生活泼的天性。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就是中式教育选择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选择了自由、宽松和全面发展。而事实上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选择了中式教育,或许也带些政治因素,不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选择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可以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选择,不仅仅是非“中”即 “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个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不够的。然而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不够的,公然训斥学生,不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因此我们不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不管是过程还是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