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话题>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介绍儒家文化的作文800字)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介绍儒家文化的作文800字)

更新时间:2024-02-17 00:55:33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介绍儒家文化的作文800字)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一】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二】

这几天,我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节日的起源和关于节日的文化。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不难看出,贯穿着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从传统的节日中,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先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守岁”,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玩麻将、看春节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备一大盘苹果,这叫做“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吃枣表示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再说中秋节吧。“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农历8月15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以有中秋一词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每逢中秋节,大家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规模了。明、清时代的中秋节,赏月依旧,一轮圆月东升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和各种水果,边赏月,边畅谈。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瞧,月光下,人们在自家小院品尝月饼、欣赏月色。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拿月饼来照月亮,比较哪个更圆,还担心着月饼会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三】

初读《文化苦旅》,对其中的“苦”字特别不理解。余秋雨先生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在旅程中也绝对称不上是“苦”。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为《文化之旅》也无妨了。可后来再看,发现细细思索起来,这“苦”字是自有其内涵的。

所谓“苦”,并不体现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种从古至今,从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经受的“苦”:从《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对文物的漠视,到苏轼、柳宗元等文人无端遭到贬谪;从《风雨天一阁》中描写的天一阁的藏书多次遭受磨难,再到“文革”中余秋雨先生所见的进步青年的悲惨遭遇……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离于主流的意识思想之外,游离于统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牺牲品。文人们和有识之士的抗争,大多没有结果,甚至有的时候,面对文化与文明的破坏,根本无人抗争。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伴随着的是一段文物与文人的泪史。

但是,苦又怎样呢?文人们面对着苦难,没有屈服,书中描写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达成的。甚至正是因为逆境,才使文人与文化,蜕变出了一种别样的精神。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诗文和思想却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名篇……正如书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说:“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方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却也与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处。所谓“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体,而在思想与心灵。余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平实,有些也似乎仅仅是在写风景,但在风景背后,蕴含着的,却是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文人命运的深沉思索。他写的是风景,但绝不只关注于那一方风景,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与精神。他既通过这些文章,来使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得到展现,并对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试图作为先导,通过自己的思考引领中国文化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的深刻思考与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总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细读来,倒觉得他的内心,该是有几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痛苦,却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与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就现今来看,虽然当下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文人、文物与文化的漠视甚至压制,仍然在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时隐时显地存在着。在这种环境下,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就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对文化的尊重与关怀,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甚至是人格的思考,正是当下所缺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反复读过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为学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他的治水方案永远水气淋漓,成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没有被挂在墙上,没有被写在书里回忆,却为祖国筑建好了一座两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难道不是奇迹吗?难道心底能不震撼吗?

更让人敬佩的是李冰让自己的儿子也奉献在这个岗位上。不仅生前,生后还要化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惧怕江水的严寒与冰冻。只要李冰惊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味无色,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便是道。这让我从新认识了“人”、“水”和“道”以及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都江堰与青城山相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余教授留给道士的一幅对子: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拜水和问道,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去拜水,问道,领悟这中华的一大秘密。

儒家文化为题的作文高中【四】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在墨绿色的书封上,它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沉稳的颜色,正如这本《文化苦旅》所呈现的内容——深沉、厚重,它带着我踏上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

我随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独特的观察力,用文化艺术最敏锐的直觉历遍这大好河山,同时也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一种苍老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陆地、江海,怀着一个个缱绻的梦,探访历史的足迹。

从敦煌到阳关,从四川到苏州,从大漠关山远,到吴侬软语轻。在沙原听驼铃细细,在水乡赏暮雨潇潇。在莫高窟的山脚下独自徘徊,慨叹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行走过苏堤,在雷峰塔废墟旁凝思,叩问那流转的传说。余秋雨先生鄙弃了陈词滥调,以一种细腻的感官享受描绘雄浑壮阔的庐山,他也写飘渺冷艳的西湖,用千钧的笔力谱写出旅程中的悸动走走停停,在山水历史的跋涉间,回忆渗入了笔墨。

文人的裹卷让这山河更加多姿绚丽,它呈现出涌动的生机和魅力,让你因为那诗香的浸染而更能读懂这画境的灵妙,游转其中,仿佛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的喜、人的怒、人的哀、人的乐,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身影里,我们就在这里思索健全的文化人格,以不断找到文化事业的灵魂支点,怀古伤今,怀古论今,溯本追源,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遗产,文化因为有了历史的解释而更加珍贵,这也警醒了我:当我像余秋雨先生一样游山玩水时,我看到了多少呢?

诚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观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从没参与。但当我随着先生的笔触,真正融入这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我会体验到灵魂的震颤,我会动容,会哀思。看吴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还留有烽火痕迹的断壁残垣,我会对古老的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赞叹,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样的虔诚,因为我探寻到了它蕴藏的千言万语,那在时间长河缓慢流动里,容易被忽视的最动听的声音。它让我的想象奔突倾涌,情感丰润我的内心,因而再看这奇丽风景时,既有主观上的理性观点,更有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对民族、对生命、对历史、对艺术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页一页,都在诉说着苍凉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动着我的心,在充满韵味的文字间,我可以读到那异于寻常游记轻快笔调的苍老,因为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艰难跋涉,更是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大地默默无语,有悟性的文人却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脚步到了哪里,正确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儿打开,大江东去,无法淘尽的千古人物跃然纸上,让你在这书页间,任思想肆意驰骋,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这样万里的山河,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这世上活一遭啊!我在这场苦旅里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荣与伤毁的群山回唱中,让文化在不朽的质感里,永恒地绽放出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