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作文)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04 04:06:42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物作文)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一】

听妈妈说, 滕头村是全国生态示范村。

7月2日,李老师为我们班同学精心组织安排了一次“生态藤头”半日游暑期活动。早晨7:30分我们乘车出发,经过近1小时的行程,我们来到了滕头村。一下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那里的马路宽阔而干净、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让人如入人间仙境。

随着参观的人群,我们首先来到了植物展厅。顿时宽阔的草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一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仙人掌屹立在旁边。仙人掌有的高过人,足有3米;有的比板凳还矮,不到50厘米;有的不高不低,和我们差不多高……真是千姿百态。

最有趣的要算水车展区,那里摆放着许多以前用来取水灌溉稻田的水车。有手拉的,有脚踏的。我首先玩的是手拉式水车,两个人拿两个棒子,固定在水车上,前后一拉,水就抽上来了,那水很清,喝一口,凉到了心底。后来,我和另一位同学选了一个脚踏水车,便飞快地踏起来。突然,脚底踏空,差点儿从水车上翻下来,真让人胆战心惊。水车的后面还有棵大树,同学们都说是两棵树,而我说是一棵树,因为我看见这两棵树的根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讲解员阿姨对我们说,这棵树名叫“夫妻树”因为它们的根是连在一起的。也因此而得名。这时,同学们都向我投以称赞的眼光,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游览了水车,我们去了太空培育房,一进去,看见许多奇怪的蔬菜、瓜果。有的南瓜只有拳头大小,有的茄子像足球一样圆,有的苹果是牛排味的,还有养在瓶子里的杨梅、很长很长的玉米,花花绿绿的……真令人眼花缭乱。

后来,我们来到了一个大鱼塘边,听讲解员阿姨说,再过30分钟,才会来呢!许多人在书包里拿零食准备喂鱼,我也是,急急忙忙来到小店里买了鱼饵,全副“武装”后耐心等待着。我从同学那里看了看手表,11:29分了,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了哗哗的声音,过了一会儿那声音越来越响,11:30分了!小鱼“如期而至”许多人将零食扔下去,可发现它们不是“省油的灯”,它们非吃鱼饵不可!这时我又一次为自己正确的判断而得意。同学们纷纷涌进小店买鱼饵,一场自然“拔河比赛”开始了。小鱼是“绳子”双方同学用鱼饵吸引它们。有的同学把鱼饵像连珠炮似的就往池塘里扔,更多同学是一包一包地扔下去!小鱼一会儿涌向这里,一会儿又飞快地游向那边。有趣极了。

转眼之间半天时间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滕头村。在回来的路上,我想,滕头的优美环境和人们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我们人类学习。滕头村不愧是全国生态示范村!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二】

位置和作用有: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三】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写记叙文表面看来只是客观地叙述人物、事件,实则饱含了作者的爱憎态度。倘能在叙述的过程中适时地插入抒情句,将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抒情方式比较灵活,既可直接抒情,又可间接抒情,要视其需要选择抒情方式。要提高抒情能力,首先要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要善于发现写作对象那激动人心的美丽。其次要讲究语言的运用。可选用排比句、感叹句等句式,也可选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不管选用怎样的抒情方式,关键在于作者要有真情。作者具备了真情,表达时就少了矫情、虚情,多了柔情、挚情。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四】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总之,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写作记叙文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就会使记叙文更生动、更有趣、更富于文采、更具有感染力。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五】

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鞭炮声此起彼伏。临近年关,应了那句“有钱没钱,娶个老婆回家过年”的俗语,结婚的人一拨接一拨,大街上,时不时地有一辆辆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婚车,载着穿着鲜红旗袍、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蜿蜒而过。新娘子在车上幸福地笑着,构成了冬日里最美的风景。

穿过戴望舒的诗行里铺过来的小巷,我也跟着妈妈一起去喝喜酒。路过小巷转弯处的一个大门前,妈妈说时候还早,先到大爷家坐一会。

大爷家开着一间不大的裁缝店,我们进去的时候他正在缝着一件旗袍。

妈妈笑着问大爷:“您现在一个月能做多少件旗袍?”老爷爷叹了口气,说:“像国庆、元旦等结婚人多的时候能有五六件,其他时间就只能做一两件。”老爷爷微微顿了顿,说:“现在的青年人啊,都在赶什么潮流,再说了,街上走去,拎来就可以穿,多方便啊。只是这一方便,这些经历几百年的旗袍今后就要没人记得喽!”大爷叹了口气,继续说:“现在的人啊!都被那什么所谓潮流的猪油蒙上了双眼。”老爷爷又长长的叹了口气,眼睛盯着墙上,似乎要看穿什么。

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墙壁上挂着许多与我们现在衣服不同的服装。听大爷说,挂在旗袍边上的那件叫中山装,那种衣服,孙中山、、周总理都爱穿,这是以前正规的中国服装。过年了,男人们都穿着它到处去炫耀。而许多女人会为了一件旗袍辛苦一年,如今。。。

大爷站直身子,眼睛一亮,“哗”地一抖,一件如青花瓷般造型的红旗袍在我们面前晃动,那光滑的绸缎上流动者鲜红的底色,一波接一波地起伏着,直夺你的眼球,使你喘不过气来。随即,他又默默地把它折好,放进一个盒子。

看着大爷黯淡的眼神,我知道,在西风东渐的今天,这一些的故事都将尘封,若不是今天走进这里,我如何能知道传统的旗袍竟美得如此摄人心魄,我又如何知道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下,中国传统文化竟慢慢消逝,落入这样破败尴尬的处境!而我,也是那心安理得地消费传统文化之后又随手丢弃的人之一呢!

回想刚才看到的那穿着鲜红旗袍的新娘子,再看看排列在这墙上的服装,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副唯美的画面,那上面,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走过了一个穿着旗袍的姑娘,与他相遇的是穿着中山装的书生。他们来自我们遥远的文化里,又飘然而过,成了我脑海里最美的风景。

蒹葭苍苍,幽幽小巷,一位曼妙的女子身着旗袍,红唇勾勒自信淡然的笑,构成人间最美的风景。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六】

雄伟巍峨的青山,广阔无垠的碧海,幽深博大的蓝天,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风景。 痛饮黄龙的岳武穆,青史留名的文天祥,诗文并茂的苏东坡,是璀璨夺目的人文风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的《史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兰亭集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太白诗,是深邃奥妙的精神风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卧虎藏龙。绚丽多彩的自然风景,琳琅满目的人文风景,深不可测的精神风景,真是“百般红紫斗芳菲”。但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不要“云深不知处”,而应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傲泰山之雄、庐山之险、峨嵋之秀,欺沧海横流、百川到海,敢于挑战自我,呼喊出自己沉稳而有力、铿锵而优美的心声:我就是一道风景线。

文种足智,难逃尸横刀下;韩信多谋,难免祸起未央;子胥善哉,难逃引颈刀下;屈原忠贞,难免尸沉汩罗;岳武穆智勇双全,可叹怀才不遇。他们的悲惨遭遇,使人有一种“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怅惘,虽然功败垂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它向世界展示了教训。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武乡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张子房学富五车,文韬武略。长坂坡上赵子龙一杆银枪得曹兵胆战心惊,当阳桥前张翼德一声怒吼嘘得北寇丢魂丧胆;上方谷中诸葛亮一把火惊得

司马懿手足无措,鱼腹浦旁武乡侯一堆石迷得陆伯言头晕目眩。他们的功成名就使人有一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迈。

落红是一道风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莲花是一道风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是一道风景,世界因我而改变,世界因为而自豪。

多种感官作文写风景【七】

就是这座城。

徜徉在这座城里,你不难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水乡的气息。小巷依傍者河道,一块块染有苔痕的青石板一直延到河水里。偶见远方摇来一叶小舟,舟舷划出的水花一直荡漾到河边浣女的掌心。一声声吴侬软语钻入你的耳廓,你逃不开,只能任凭自己的听觉沉醉在这浅浅而寻常的音调中。在园林里闲逛,不时会遇上正下棋投入的老人们,左手娑着下巴的胡渣,右手食指中指间衔着一枚别致的棋子。往往周围会聚着好些个围棋爱好者,他们在那儿一站就是一个下午,似乎棋局的吸引力胜过在太阳下站着的辛苦。有时会从人群中迸出一声会心的赞赏,有时会有爱出风头的人忍不住上去为下棋路,有时他们睁着睁着就成了每天会聚于此打发时光的亲密朋友。

爱在雨天逛山塘是因为雨中的山塘有一种纸一样轻薄的质感,朦朦胧胧,小道却细细长长看得愈发真切,想必是雨的冲刷带来的效果。还有就是爱撑着买来的油纸伞,倚着栏杆,看雨点顺着屋檐滑落,听接下来清脆的扣打声。等雨停了,收了伞,在满鼻腔清新的空气熏陶下往前走。恰巧遇上一位老人和他的小重孙坐在屋檐下。老人苍老的手握着一把缠着纱布的剪刀,灵巧着剪着另一手上的薄薄的纸片。不一会儿,纸的一边就出现了织女的形象。老人戴着厚厚的圆眼镜,满脸慈祥,嘴里说着那牛郎织女的故事。小重孙撑着小脑袋在一旁边看边听得入神。时光仿佛慢下了脚步,太阳西斜,而老头手中的剪纸却越剪越快,更多的余晖透过缝隙投映到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就像一幅安详的肖像画。

出了山塘回到都市,看着满目穿梭的车影,却感到恍然若失。正当我失意的时候,一声苏州话传过来,“唉呀,都长这么大了?自己出来的?吃了没?”我抬头看是奶奶家以前的邻居王奶奶,她刚买了菜准备回家。我条件反射地用苏州话回应着,最后用目光送走了她的背影。然后再看到她被一个苏州青年搀扶至马路对面,然后几句话之后,他们又分别。我笑了。那种失落感则不复存在。

这还是那座城。

那座曾经活在姑苏繁华图里的城市。她饱经风霜,却依旧幽幽,她发展如此迅速,改变了这么多,却依旧幽幽。她幽幽因为生活在那座城里的人们。

我是苏州人,而那座幽幽的古城便是我的家乡。我想无论将来苏州发生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只知道她会一直这样下去,她永远是我心中最美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