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全>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成长作文高中1000字)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成长作文高中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5-15 12:29:16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成长作文高中1000字)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一】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长河,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成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最好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如归”……

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成为小脚般的畸形。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前苏联的老路。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时代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缤纷的新国度。

我又在想:这大概就是西部大开发时不易建一条公路的原因了吧?有了路网,有了选择,才会腾飞!

你又选择哪条路?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二】

何谓美?是灯火绚烂的夜晚街道,是叶落知秋的幽静哀愁,是字字珠玑的精致书本?“美”本是飘渺之物,当它附在特定的事物上便有了意义,不如说,美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散发着清香的灵魂。

《美的历程》一书是李泽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历史纵向时间为轴,细致地描写出了“美”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到满清时期,从氏族纷争到王朝统一,“美”一直贯穿在时间长河中,流经世世代代,流进人们的生活。

遥记当年金乌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神秘的图腾与巫术礼仪,狂热的原始歌舞展现出了属于远古时代的苍劲力量。由线条和简单图案构成的象形文字,将“美”具象化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纹饰符号上。夏铸九鼎,鼎卧饕餮,夏商时期不可谓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铜时代。人们信奉君权神授,青铜器上狞厉的图案成了王权的象征。虽然后来随着神权的淡化,图案线条向着流动活泼的方向发展,但曾经那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却是无可替代的。功利与自然,严谨与不羁,春秋战国是儒道两家互补发展的时期。

孔子于礼乐的实践理性,庄子于自然的热烈情感,“美”隐在情理结合的审美规律里,体现在《诗经》的无限韵律和建筑的色彩结构中,成为流动的时间进程,整齐华美的视觉体验。“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将他浪漫的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融入《离》,成为楚汉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世代相传。楚辞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和传自远古时期的活力。汉朝艺术受之影响,始终拥有蓬勃生机,浪漫激情。磅礴的气势与古拙浑然一体融入画中,成就了雄浑厚重的朴实之美。“美”的表现形式中人的觉醒出现在魏晋时期,绘画文字等艺术开始着力体现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气韵”“风神”成为了魏晋新的美学趣味。这个时期的文学主体由宫廷消遣进化到了初步对人物、山水的吟咏。注重写实与审美规律的`艺术创作令“美”更加优美、纯粹化。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时期诗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人们藏在诗中的感情毫无疑问是炽烈的,然而他们内心,生活中的矛盾又使他们不得不感慨生,寄情世外。如此炽烈又哀痛的错杂情感,使“美”在矛盾中闪亮。隋唐时期宗教艺术盛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佛教。“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故事在洞窟壁画上极尽呈现,同样流传在民间。客观上讲,这些麻醉人的宗教故事实在虚妄无义,读后感.然而这些虚幻的颂歌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很是广泛。从虚幻走向世俗,刻画出了这个时期虚实结合的美。除开宗教不谈,李唐王朝的诗书文化实在灿烂夺目。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哀叹,唐诗如同朝气蓬勃的少年,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经历过大漠苦寒,兵刀弓马生涯的唐代文人的豪迈风度在诗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豪迈明快爽朗的美,是唐诗独有的。其书法,特别是痛快淋漓的草书,也将这种美尽数倾注在笔墨间,奏响了盛唐之音。随着唐文化逐渐加强了对情感色彩的捕捉,其美学逐渐增强了悠闲静美的哀愁之意,宋元的山水艺术开始在历史长河中崭露头脚。其山水艺术意味深厚,自由宽泛,重在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宁静。

从浑厚的笔墨到精致的刻画,从整体的画面到剩水残山的特写,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宋元文化始终带给人们平淡自然、细洁净润之美。这是一个铺画满丹青水墨,充满灵气的时代。由浪漫到感伤,由感伤到批判,明清文化为我们展开来一幅世俗风味与浪漫文艺共存的画卷。市民文艺是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歌颂赞扬,讽刺嘲笑,朴实却简洁丰富。如轻烟如梦幻,自由似乎成了当时浪漫文艺的代言。浓厚的民族风格,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构成了明清时代朴实梦幻的美。

当年的一切已成过去,也许那些时代的珍宝已经被时间征服,但是我相信“美”是永远不会被时间埋葬的。它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款款而来,宣示着美的历程将指向未来。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三】

改革开放前的路呀,都是用泥土铺成的,晴天时还好,等到下雨时,那就糟糕了,成千上万的雨滴象一块块飞石,打在泥土路上,打出了它的“泪水”。人们打着伞从这里走过,踩伤了它的“面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少人在这里走过,踩得它伤痕累累。就因这样,多少人在这里跌倒。这种路好吗?

改革开放为我们开创了新局面。“啪,啪……”,一阵阵拖拉机响,吵醒了路边的花草树木,吵醒了人们盼望已久的心。“建石子路了,建石子路了……”到处传来欢呼声。“喳……喳……”修路队铺路的`声音好象是一条条路在唱着自豪的歌。新铺好的石子路,又宽阔又平整。石子路虽然比泥土路强多了,但时间一长,石子路又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石子呢?都滚到路边去了。

不久,“啪……啪……”的响声又惊醒了大家,拖拉机、卡车、压路机一起出动。这是什么路呀?噢!原来是柏油马路。只见黑色的液体从拖拉机的后面喷出,铺在地上,再铺上细石子,用压路机压平。这比石子路好上几千倍,几万倍,但没有谁想到,几年的风雨沧桑又使路受了伤,岁月碾出了它的一条条皱纹。

机器的响声再次惊起人们的注意,一包包的水泥在路上来来去去。“又要造水泥路了”我顿时想到。修路队的工人师傅齐心协力,想让这条古老的路重现它应有的面貌。几天,几十天过去了,宽阔而平整的路做好了,平整得胜过房子的墙壁,几年的风雨沧桑过去了,水泥马路的面貌依旧。我想再过几年几十年,这条路也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这不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吗?

从此,路不在有它那惯有的垂头丧气了。老百姓明白了,全国人民明白了:改革开放是多么重要。大家都赞叹道:“改革开放,你真棒!”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四】

我曾读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与宗白华先生以美学理论为主题、具有通史性质的美学散文相比,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更像是一本广义的中国艺术史纲要——规规矩矩地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各个朝代独特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特质进行美学概述与议论,当然,较纯粹的历史书籍而言加入了更多的个人体悟,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

全书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佗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10个部分,囊括了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宏观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历程。

李泽厚先生并未将艺术史独立出来讲述,而是将美学历程与历史事实结合,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解释美学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从源头开始分析当时的社会审美、艺术风格、创作目的出现与流变的前因后果。例如,在第一节“狞厉的美”中解释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为何从活泼轻快转向沉重神秘时,就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形态变动,说明沉重神秘的陶器纹饰是巫史文化的艺术表现,而巫史文化在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确立过程中起着重要震慑作用;又例如,结合两汉时期的社会思想基础,说明两汉文化中南北交融的特色正是儒学与道学在艺术上的交融表现;而在“宋元山水意境”一章中,则将宋元山水画盛行、且意境远异于六朝的原因归结到阶级差异上,一针见地分析了门阀士族与世俗地主两个阶级的思考方式、思想境界差异。这样的叙述方式使读者对美学的进化历程理解更清晰深刻,我也不例外,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的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为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作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有这种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选自《青铜饕餮》一章)

是的,历史力量,这是古文物审美价值的重要部分。不只是早期巫史文化狞厉恐怖的造型花纹,即使是之后汉唐明清,无论是器具造型还是花纹样式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了,我们之所以仍然能够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正是“历史”的功劳。除了物质存在的古文物,文字记载中,清朗高洁的隐士、鞠躬尽瘁的贤臣、驰骋沙场的名将……即使他们的经历早已远离我们的时代,我们却仍然会钦慕其人格美。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作为审美对象,去发现与历史的浩瀚之美、悲壮之美、崇高之美甚至神秘之美。在探讨已经逝去岁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中体验历史特殊的美感——即建立了历史审美。

李泽厚先生不愧为美学大家,其文字也同样充满美感,让人来身心愉悦。与此同时,对中国各个朝代的美学特色的把握也一针见,常使人有恍然醒悟之感,甚至对文字生出了相见恨晚的心情。读罢《美学历程》,自觉受益匪浅。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五】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已经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稚孩童成长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回首走过的成长之路,我看到自己歪歪扭扭的脚印,感觉到在自己的成长中自己像蝉一样经历了三次思想的蜕变。它们分别在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小学四年级时和上初中时。

记得读小学一年级时,我的性格孤僻、胆小,不敢与其他同学一起打闹,只是在一旁静静的看着他们。别人主动与我交谈时,我也只是别人问一句,我答一句,像两三岁的小孩一样,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的智力发展好像比别人迟钝半拍,懵懵懂懂,不知怎么学习,甚至不知钱是怎么来的。而这一切的改变在我读二年级时妈妈被调去另一个地方工作。由于当时家里没人照顾我,我只能跟着妈妈东奔西跑了。去到那里读书,因为环境的改变和我的成长,我觉得我的独立能力强了一点,更精明了一点。我在那里一直读到了四年级。这是我的第一次蜕变。

到了我四年级的时候,我变得开朗了点,胆子大了一点,会主动与周围的人交谈,会与同学们一起打闹。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有上进心,但还不会努力的学习,经常粗心大意而丢三落四,上课开小差。所以我的成绩还是全班中等。老师们当时对我的评价都是说我学习基础还扎实,有上进心,有潜力但还不够努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就在我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时,在我四年级升五年级的那个暑假,又因为妈妈调到另一个地方工作,所以我离开了我待了三年的学校,转学到了新学校。这所学校很先进,条件比先前我就读的两所学校好得多,而且那里的同学更好学、更上进。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变好了,我也变得比以前更乐于求学、积极向上了。比如说上课不开小差,作业认真完成等等。我的成绩也慢慢进步,由中等变成中上了。这是我的第二次蜕变。

上了初中后,因为初中的校园生活我在小学就有所了解,大部分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我很快适应了校园生活。我不仅学好了新知识,学习变得得心应手,而且独立能力增强,能自己照顾自己。不知是因为我学习进步了,还是小学时的优生去了更好的学校。我的成绩变得拔尖起来,我也成为了班上屈指可数的优生。因此,我变得更加自信了,上课也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和同组的同学积极讨论了。我觉得我上了初中后就与小学时的我截然不同了。这是我的第三次蜕变。

在成长的历程中,蜕变是人人都需要的,也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多次的蜕变,才能成为一个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才能拥有美好的前程。

高中历程变化1000字作文【六】

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污的社会和时代。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与这种思潮相对应的美学观念,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对生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王羲之有“固知一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对人生对生命强烈的欲求,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政权更迭的年代里,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因此绘画艺术作品里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要求体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这种追求“气韵”“风神”的美学标准正是与魏晋思辨智慧、人的觉醒相一致。

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种思维方式,分析任何事物,都要将其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艺术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环境、意识形态的变化相合的,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时,此时孕育的文化,与经济繁荣、政治昌明的艺术文化相比,定然想去甚远。感性的、理性的、思辨的、神秘的、浪漫的、有我的、无我的、简约的、华丽的……美有不同的形态,而这不同的形态正是解码历史的重要钥匙。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人批判现代的审美,从日韩传入的中性审美,男性的审美以趋于女性化的阴柔白净为美,取代了硬汉的粗犷式审美,这又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萌系审美又有什么社会原因?这种审美取向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这种集体的社会文化观念、集体的审美趋向对整个民族心理有什么影响?如果说经济形势可以靠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进行调节,那么审美意识的走向是否可以上层构建或调节?还是只能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演化?

所有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既定的答案,但我相信思索的过程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