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窗外的世界作文四年级下册)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窗外的世界作文四年级下册)

更新时间:2024-05-20 14:30:11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窗外的世界作文四年级下册)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一】

1、创造原来是人的天性,人在创作活动中固然会有挫折,会有困顿,但终究会因此感到充实,感到愉快。正是创造工作的挫折与困顿,才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沉甸甸的价值。把创造活动交给别人代工,是违反人的天性的,也会扭曲人的价值判断。创作的被压抑,时间一久,人自然会惶恐、焦虑、怀疑。

2、维生、互动与创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也似乎是人类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学校在窗外》由此而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每日在于孩子的互动中共同创造,并借此维生,我们的生活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因为此人生之三味,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已同时占有。我们真该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啊!

3、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被训练成看守事物规律的守卫,却忘却了问题的来源。这些知识的守卫,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为了解决或思考某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才去汲取前人已经建立的知识以寻求答案,或重构前人所创作的知识,加以修正或另辟蹊径,以创作新的知识,解决原来的根本问题。相反的,他们只学习知识,把知识当作事物的规律去学习,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不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看守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

4、作为教师我们引导或支持儿童的学习,并非是让他们掌握进而守卫那些知识。我们要支持的是儿童对于于个人有真实意义的问题的探求和解答。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造的满足,是与世界联结的原初动力。我们培养孩子的理性,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普遍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位置。

5、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用虚构去呈现真实的人性,而这里所谓“虚构”,便是用这种抽象的手法去探讨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再将这普遍品质还原于有有肉的故事里。文学的意义便在于人浸淫于文学作品,把自己的特殊经验融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借之印证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在印证中批评整合重构价值。

6、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中国教育只弊病,不在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上,而在于政治化阶级化奴化的核心价值观,假如不能让教育独立于意识形态,则无法形成人的教育。

7、我们期待学校教育能“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积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验证、不断修正;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那么学校便完成了它的功业”于是学校只要“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即可。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二】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学校窗外作文四年级【三】

教该怎么办?如何进行教改?《学校在窗外》的作者、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武雄的看法是应该分底层和上层两部分进行改革。底层部分指教育大环境,上层部分指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态度与技巧等。

关于教材的改革,我非常赞同黄教授的观点。教材的编写应由浅入深,不应浅尝辄止。因为人接触知识的目的不是要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而是要促发知性的成熟。人只有深入某些领域,才能达成知性的成熟。一个知性比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黄教授还反对教材全面简易化。因为全面简化而没有相关的配套去重视个别差异的话,那么不只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会矮化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矮化整个社会的智力。所以,好的教材应是在简易且必需的基础之上,仍要有较深入的教材,标注记号;作为识别。否则表面上要简化教材,事实上则逼迫学生去补习。

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粤教版语文教材在使用方便的弊端。教材全面简化,也配合了相应的选修教材加深相应知识,但由于不计入学分,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干脆直接弃选修教材不订不教,真的是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矮化了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长此以往,矮化的是整个广东的智力。希望这样的局面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通过这次跟岗学习,我才发现深圳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真心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