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观书有感300字左右)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观书有感3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4-07 08:57:47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观书有感300字左右)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二】

俗话里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老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积极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想要先进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被朱熹从书中悟出,于是借这一池清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即景至作。(个人推断)

鉴在文字发展史上一开始确实就指的是镜子,镜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正衣冠,端形止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有个暗示,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池塘,却也是要写明白一个和观察研究事物有关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这好比千变万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样才能鉴别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诉了读者一个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不断观察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自己才不会被错觉迷惑,才能正确得分析事情,解决事情。当然这里面的哲学道理我还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求新创造的精神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人只有不断改造自然才有空间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常把自己的观点隐喻在作品里,想使读者明白他的想法,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可读之处还在于氛围的营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刚才还是半亩方塘,现在却海阔天空,视觉上有种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飘渺增加了这种效果,有时我觉得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响了我去理解诗本身隐含的哲理。前一句过于漂亮,而后一句又过于平淡。读诗,我常常真的很难做到全面,往往仅仅局限于片面化的极致,好诗的内容却总是丰富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诗的文字意思,也还是常出错。不过,错多对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让我说,这首诗所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素材,通过对比加深说理的逻辑性的手法,都给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还有在心理上也感觉有些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吧。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三】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

观书有感的作文怎么写【四】

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4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的领悟会更深。可我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会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