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作文观书有感450字)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作文观书有感450字)

更新时间:2024-03-11 06:54:29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作文观书有感450字)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一】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古诗,诗中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家喻户晓,寓意深刻。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教育子女,但是作者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没有直接点出主题,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意义的对话,揣摩作者的用意。学生的思维活跃,所获得的感悟也深刻。

师背诵:《观塘有感》(故意出错,引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兴趣)

众生:(师话音刚落)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不对呀!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我怎么找不到更读书有关的内容呀?你找找。

生:没找到。

师:既然更读书没有关系,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咱们把题目改改,行吗?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为什么?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就在水塘边读书,很爱学习。

生: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学习也是如此,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生: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生: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充电”。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而发的吗?

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二】

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4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的领悟会更深。可我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如果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谈读书感受,学生对诗歌的领悟会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领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作为教师,不也需要“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吗?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三】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四】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

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1、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2、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3、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4、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5、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五】

有一座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面镜子一样被打开,远远的看,广阔的水面像玻璃一样平静,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显得十分的安。

近处看,一无杂质的水面上,清澈的可以一眼望到底,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看,它们有的互相撞击,有的互相追逐嬉戏,有的漫无目的`的游着,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点缀着这条白玉带。

阵阵徐徐的风吹来,水面上的一道道的波纹缓缓的移动着,好像一个老人在慢慢的蹒跚在平平的路上。

天空中变化万千的浮云与五光十色的光彩,在“垂柳夹岸水平铺”的水面上倒映着它们的影子,清晰而精致,似水彩画一般。在水面上慢慢的晃动着。

问那方塘中的水为何会这般的清澈,为何这般的明净。它总是这样回答: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帮助我吐故纳新,水中的鱼儿不停地翻腾着,为我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水中的尘埃。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六】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七】

有一座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面镜子一样被打开,远远的看,广阔的水面像玻璃一样平静,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显得十分的安。

近处看,一无杂质的水面上,清澈的可以一眼望到底,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看,它们有的互相撞击,有的互相追逐嬉戏,有的漫无目的的游着,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点缀着这条白玉带。

阵阵徐徐的风吹来,水面上的一道道的波纹缓缓的移动着,好像一个老人在慢慢的蹒跚在平平的路上。

天空中变化万千的.浮云与五光十色的光彩,在“垂柳夹岸水平铺”的水面上倒映着它们的影子,清晰而精致,似水彩画一般。在水面上慢慢的晃动着。

问那方塘中的水为何会这般的清澈,为何这般的明净。它总是这样回答: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帮助我吐故纳新,水中的鱼儿不停地翻腾着,为我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水中的尘埃。

以观书有感为题写作文【八】

在我家旁边,有半亩见方的一片池塘。最近一直很忙,没顾上看看它。今天“忙里偷闲”,到后院去散散心,看看这水池怎么样了。

还没到后院,远远的就闻到一阵水香。走近细看,池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镜子立在我眼前;碧水蓝天,阳光白云,各种景物一起徘徊其中,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时,一阵微风轻拂而过,马上,整个池塘都变得生机勃勃了!几尾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溅出不少水珠;原本亭亭玉立、红中泛白的荷花也情不自禁的跳起了缓慢优雅的舞蹈;池塘边的绿柳等到微风吹起,马上表演起优美的舞蹈,柳枝划过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真是“皎花照水,弱柳扶风”啊!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水面又趋于平静。水还是无比清澈,没有一点儿杂质。大概只有这么清的水,才能孕育出这么美丽高洁的荷花吧!

可是,为什么这水质这么清澈呢?是因为它是时常流动的,它拥有一个永不停止出水的源头,水只有不断的流动才不会“亡”,如果它不不断流动,天长日久,就会成为一潭发臭的水,但只要是还有源头的活水在,它就会永远这样清澈。

这与我们做学问不是很相像吗?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研究中,不能只局限于一块地方,也要像这片水一样,每天都有所更替,学扎实一部分后再去学习新的知识,就如同《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小到个人的求学读书,大到思想的进步创新都是如此。无论什么都需要不断更新的源头动力,否则就只能像一潭水一般腐烂,停滞不前,无法让别人认可。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像这一池活水一样有源头,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