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看电视的作文400个字)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看电视的作文400个字)

更新时间:2024-05-16 12:35:15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看电视的作文400个字)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一】

今年暑假,我到西安旅游,游览了城墙。西安城墙是长方形的,东西长4256米,南北长2708米.走一圈是13.74公里。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皇城城墙的基础上扩建的,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最壮观的古代城墙。

我是从南墙的“永宁门”上去的。城墙上很宽,有12~14米呢!沿着外墙挂着一串又一串的红灯笼,非常壮观。

妈妈给我租了一辆大人骑的自行车,座位可高啦!要妈妈扶着车我才能上去。我就从城墙的中断开始向东骑。城墙的路面使用一块块青砖铺成的,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因为车扶手太大,掌握不住,有时我明明看见一个坑,课就是躲不过去,只好大叫冲进坑里,“哎哟!我的`屁股!”我骑着,喊着,笑着,冲过大大小小的坑,自行车颠得叮当作响,好像快要散架了。我骑的开心极了!

夕阳的余晖给我披上了金色的衣服,把我开心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二】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罗马帝国曾经几乎占领了世界,最终却难逃被灭国的命运,谁干的呢?匈奴。匈奴是谁?我们汉朝的手下败将。

汉字从一开始的甲骨文,慢慢演变为我们如今的简体字,究竟伴随着多少磨难、多少兴亡、多少颠沛流离的历史?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五千年前我们和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玩着青铜器,三千年前我们和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战,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而现在我们和美利坚人一较长短!”

“五千年来我们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打麻将,而对面却已经换了好几轮玩家。”

华夏拥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还存在着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字那看似简单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却融合了我们上下五千年浓缩而成的文化精髓,代表着无数年演化而来的`无上智慧。我们虽是质朴节俭的农耕民族,却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那是多么伟大,又多么令人惊叹啊!

美国哈佛大学大卫·查普曼教授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中国的许多神话故事诸如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其实都在讲述一个主题,那就是不断与自然、灾难和环境作斗争,并从未放弃、从未妥协。

中国人通过钻木取火,而非西方的神赋于火,这些神话故事虽不真实,但却代表着中国人民朴素勤劳的坚韧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面对自然灾难、战争、环境之困难的不屈过程。大山在前,愚公完全可以绕开,然而他却迎难而上,并最终解决了困难,这也许就是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核。

每个国家的神话故事都不是完全真实的,但也不算完全无中生有,在曾经没有文字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将这些故事口口相传给后代,直到有了汉字,后代得以将其记录、流传,直到今天都对我们影响颇深。

你们在世界上别的国家里有见过小学生学习着几千年前古人的语言与思想,背诵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没有。唯有中国,唯有中国!

这一切的一切,汉字、神话故事、二十四节气、诸子百家、琴棋书画……都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直接展现,这些老祖宗们传下来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上瑰宝,融合了我们的历史、智慧之精华,更代表着我们在可怖灾难面前从未屈服的精神!

国为何?

国为家,为荣耀,为责任,为未来。

我们生而为中国人,当肩负起祖国之栋梁的责任,在为祖国而自豪的同时,也应让祖国为我们自豪!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三】

清晨的海岸边,只有几只可爱的海鸥轻轻地翱翔,在这里度假已经快半个月了,我和朋友们越来越习惯这里的\'一切。

听这里的渔民说:早上海边的空气非常好,我便轻轻地走出木屋,一个人悄悄走向海边。

光着脚踩在黄灿灿的沙滩上,海风拂面而来,带着一股又咸又腥的味道,我很喜欢这味儿。在这里漫步感觉真的很好,很轻松、很惬意。

侧首东望,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火红火红的,在它附近只有几丝轻渺的云被阳光染红,这些云是来迎接太阳的。

清晨的海水很平静,附近海面有几艘渔船驶过,更衬托出海边的和谐、闲适。身边的椰子树非常的高大,在海风的吹拂下,款款摆动。

前面是礁石群了,我本打算转转就回去,但这里真的太美了,美得让人不忍离去。我慢慢地走向海边的礁石群,是好奇心理促使我走上那些大石头,我想看看礁石中有什么。我惊奇地发现小螃蟹们在成群地活动,我仔细地观察着它们,发现这里还有大螃蟹,它们不断地把一些类似食物的东西塞到石缝中去,因为背光,我根本看不清它们吃的是什么。于是凑前一步想看个究竟,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别打扰它们!快回来!”我回头看见是妈妈,我原以为她还在木屋里休息呢。不知什么时候妈妈也到海边来了。我回到妈妈身边,妈妈告诉我:“母蟹正给小螃蟹喂食,咱们别打扰它们,我们去走走。”

走到礁石边我说:“妈妈,我们上去吧,去坐坐。”相视一笑后我拉着妈妈走上了礁石,妈妈问我:“喜欢这里吗?”“喜欢!”

我和妈妈坐了下来,一起静静地看着远处的景色。我侧过头来,发现妈妈有了白发,心中不免一阵酸楚,我们都是凡人,有一天妈妈会老的,而我还年轻,想到这里,我真的难过极了,我依在妈妈的怀里,鼻子酸酸的,心里也酸酸的。我好想永远就这样下去,永远能依偎在妈妈怀里!永远。

其实爱不只在海滩上,更在我的心里……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四】

我在古镇的小客栈里回味生活。

弯曲的青石板路写满了岁月蹉跎,

古老的回廊窗棂仿佛神秘的笑涡 ”

美丽的青弋江畔一颗古老的明珠——芜湖县西河,为江南水乡古镇,位于芜湖县、南陵县、宣州区交接处。距今已有600多年悠久历史。它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墙黛瓦,青石长街,两旁店铺依次。电视剧《米市春秋》曾择其为外景地。镇中有古万年台、文昌阁、吕祖庙等遗址,下街沙湾处立有石刻径幢,阳刻佛像文字,俗称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沿河一侧,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徽派建筑,素有“江南吊脚楼”的美誉。那里的水码头、老街巷、古式建筑、淳朴民风民俗,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去观光游览。西河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岁月的洗礼,可以称得上是适合居住的一方净土以及旅游的世外桃源。在逐渐被人淡忘的同时,还依然泛起点点亮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显得心情舒畅,怡然自得!

这里的水路交通,虽然便利,但与现在城市交通发达相比,显得过于落后。过去,繁华的洋船码头,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但这里,依然人群不息,过渡的船只,承载着两岸居民世代前行,唯有隆隆机声让人留恋与追忆。

古镇上的房屋店铺,建于圩埂两侧,因逐年防汛加固,所以,屋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道上青石路面,宽窄不匀,2米至3米,曲折蜿蜒约1200米。沿河一侧旧宅,墙高陡峭,拔地数丈。两旁的店铺门面飞檐对峙,古色古香,隐约见得过去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一两处门板上方的雕刻图案,栩栩如生。还有门板上方的.招牌字,依稀见得。小镇早期商业发达,素来是一个消费集镇,居民多以经商谋生,手工业者也有不少。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集镇商业发达,各种店铺有一百多家,当时有名的糕饼店有王义降、元泰和,加工的糕点花色繁多。中药店铺有六家。由于泾县人来此经商者居多,故有“无泾不成镇”的说法;此间,纺纱、织布、刺绣等手工制作开始盛行。

悠悠岁月,古镇经历过多少风雨洗礼,掀走了曾经辉煌的一页,却保持着那份古朴与纯净。从西河的对岸望去,古镇好似一条安睡着的卧龙,古朴、衰老、苍桑。

为宣传西河古镇古朴、纯净、沧桑之美,反映古镇风土人情、江南水乡的韵味,由芜湖县文化馆牵头实施,芜湖广播电视江南梦工场创意,于2013年在西河拍摄并作了我县首部大型音乐电视MV《月上西河》。

大型音乐电视MV《月上西河》,是由著名艺术家马忠作词,中国武警文工团乐队总指挥敦晓磊作曲,中国武警文工团柏文演唱。歌词中,写出了西河古老文化的韵味与唯美意境,曲调绵柔悠扬,唱出了对西河的眷念、期盼与向往。近一年来,《月上西河》已唱响唱遍了全县。

《月上西河》MV剧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穿越版本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穿越时空,于不同的年代,在西河古镇上演绎出了一部唯美的爱情交响曲。

为拍摄好这部电视片,摄制组踏遍古镇的每个角落,勘选不同地点,从不同角度,动用各类大型设备进行为期三天的拍摄。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还特邀北影的芜湖县籍演员张扬出演女主角。就连群众演员也均来自本县。为了达到穿越时空的灵动感和完美效果,摄制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各类道具,布置现场,以复原古时繁华景象。演员们不辞辛苦,不断变换着服饰、发饰。

该MV在摄制创作中,注重了最重要、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景别。当观众看到屏幕上的任何一个镜头时,在最初的视觉心理,首先感受到了画面景别形式,辨别出了这是一种什么景别的镜头画面。其次,从镜画面的外部,即景别的形式范围,进入到对镜头画面内容、构成效果、造型元素以及画面效果的认同、感受、分析和理解。因此可以说,景别运用是该片最重要的叙事要素,由此增加视觉效果。景别虽然是由传统的五要素构成,即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但是这五种景别在这里的使用频率却是不同的。为了突出镜头运动的节奏性,大量使用了全景、近景和特写,为的是强调歌手的情绪,更容易表现人物动作的动势和幅度以及刻画人物心理。

注意全景的使用,是这个片子的重要特色,人物的出入镜都在全景中展现。这有利于叙事的清楚,而且当主角运动时确定一个全景,以重新设定场景。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做法有时被省略。它只截取叙事必须的几个支点,精心的组织画面,跳跃似的进行镜头剪辑。

近景,这一镜头是用来表现情感的,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与表情。虽然它只是一种过渡性的镜头,处于中景和特写之间,缺少个性。可是在音乐片创造过程中,近景却是最重要的景别,歌手的口型,以及细微的情绪变化,全在于近景的刻画。歌手的内心状态,细腻的情感转变,也都与近景的表现有关。音乐电视通常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在这个电视片中近景的运用可谓最频繁。

特写方面,音乐电视中的特写与普通作品不太一样,通常一般的特写多是规规矩矩,但这个电视片却追求视觉的强烈感受、局部细腻的变化以及瞬间的表情状态。其在构图上不只取其完整与平衡,而且强调局部的描写与夸张。大全景仅仅是过渡景别,仅用以抒情,表现心情开阔或心旷神怡的状态,而远景可以说使用的很少。

作文第一次在电视上看电影【五】

前几天《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批评也到达一个高峰,讲故事太多而美食镜头偏少仍是批评的主要声音,此外,有批评片中河南妈妈做的上海红烧肉不正宗的,有批评片子三观不正的……《舌尖上的中国2》经受着下一季还要不要拍的严峻考验。

就《家常》全片来看,这集作品在整体上问题不大,节目秉承“故事与美食齐飞”的思路没变,以饮食为切入点,探讨家庭亲情、家庭秩序等,也合情合理,比如开篇讲述65岁赵小有一家的山村劳居生活,就比较自然大气,从耕种、收获到加工、烹饪,再到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一顿午餐,这个环节的故事算是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融入了食物中。

争议最大的环节,发生于河南妈妈身上,当然,她也是通过食物来传递对女儿的情感,一份红烧肉,当中包含母亲对女儿的殷切期待。这个环节有个镜头值得注意,女儿走进了演奏厅,拿起中提琴成为整个演奏活动的主角,这个镜头带有强烈的设计感,暗示观众女儿没有辜负母亲和全家人众望,最终会成为提琴演奏大师,而这个“辉煌成果”的源头之一,离不开要提到母亲的红烧肉。

上海红烧肉味道究竟什么样?烹制过程如何?这都不是问题,解说词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每家的.红烧肉味道是不尽相同的。但将女儿的成功,归结于母亲的红烧肉乃至于她的牺牲(在这段故事里,红烧肉已脱离食物本身,成为一种象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再者,节目还叙述到,为了女儿能成才,母亲五年没有见丈夫,老人病危也没有回家看一次,被批“三观不正”并非无中生有。

类似这段故事中的妈妈,在中国家庭中还有许多,为了孩子的一个爱好,或者设想的一个远大未来,全家人倾其所有,放弃家庭团聚的快乐,只为理想达成,若是孩子争气,将又会是一个传播四海的故事,但要知道,不是所有愿望能得偿所愿,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背负这样的巨大压力,这位妈妈完全可以选择让孩子更独立地去面对她的未来,而不是被简单的“成功学”绑架。

这个本应出现于家庭伦理节目中的故事,出现在了美食节目中,且主导了这集节目的价值观,是一个遗憾,《舌尖上的中国2》不应肩负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尤其是鼓励带有虚伪色彩的“成功学”,如果说此前它讲述的故事还算贴切的话,那么单论这段故事,它已经跑了题,只能说创作者在选择这个故事时打了盹,于众多美食中炖出了一锅变味的菜。

好的美食节目需要贴切的故事为辅佐,如果葱姜蒜花椒等辅料一样,好故事会让美食更加有味道,但故事不能成为一档美食纪录片的主要“食材”,喧宾夺主的做法不仅会让第一季节目培养出的观众不满,还会让新增观众对后期的节目丧失观看欲。单单讲美食也好,在美食中融入故事也好,都别忘记“纯粹”二字,丢失了“纯粹”,如同最可口的饭菜失去缥缈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