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印象深刻的动画片作文)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印象深刻的动画片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1 17:20:22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印象深刻的动画片作文)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一】

说实话,我好像很久都没有看动画片了,上次看动画片还是在无敌破坏王2的时候,而我已经几乎忘记了《驯龙高手2》的剧情,只记得1里面的些许片段,所以约等于我是“裸看”吧。这部电影适合“驯龙高手”粉、无牙仔粉、带小孩的家庭、以及养猫的家庭。因为我家有只“小拳头”(蓝猫),所以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导演创作无牙仔的原型应该是一只英短吧,不信你看:

包括里面的各种抚摸还有无牙仔自己的动作,都和猫很像,所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当做动画片,也可以当做宠物片来看。

和很多梦工厂的动画片一样,每一帧的动画都设计的非常精美,有一幕沙滩上玩耍的剧情,每一粒沙的走向都像是计算好了一样,让人觉得这是在实景上拍摄的。想起之前国内很火的动画《白蛇:缘起》,可以代表国产动画的一个新高度,跟众多欧美的动画不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让人看起来也是美不胜收。

另外说一下剧情,看了预告大家都知道,除了夜煞(无牙仔)以外,又多了一只白色的龙王,叫做光煞,他们注定会成为一对龙王和王后,但是至于两个如此强大的龙的合体,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就比如看了电影才能知晓了。而这次他们遇到了最强大的一个对手,据说这个DragonHunter从来没有失手过,他的目标自然也是之前所有人想抓而又抓不到的无牙仔,所以与对手间的斗智斗勇依然是剧情最精彩的一部分。其中免不了精彩纷呈的打斗场面。

令我比较有感触的,其实是故事最后,人们因为某种原因要让龙族回归他们自己的家园,而这些龙可是一直跟着他们一起战斗、一起生活的好朋友,甚至有的可以说好伴侣了。放走他们时候,心里的活动可能就如同对一个家庭来说,哺育了十几年的孩子,突然要离开温暖的港湾,要出去接受未知,不在自己的保护伞之下,所以从不舍→无助→思念→释怀的一系列情感变化,依然是导演想告诉观众、最能触动观众内心的部分。就像电影中所说“再亲近的人也有分别的时候,你能做的唯有相信他”。这个思想与《无敌破坏王2》也有些许的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无牙仔的萌、剧情的串联、画面的唯美等,诸多方面汇总起来,我觉得可以得到9分,希望下周上映时,大家都能带上你的宝贝、你最爱的人,去迎接可爱的无牙仔以及光煞带来的故事和感动。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二】

我想《哈尔的移动城堡》表达了一个朴素的主题:勇气和爱。在经历了《风之谷》《幽灵公主》等一系列反战,保护自然的主题后,宫崎骏要表达的东西更为本质,那就是:对爱的追求。

很明显,苏菲对哈尔一见钟情:从哈尔搭她的肩为她解围开始,到拉着她在空中漫步,到她心不在焉地和妹妹说话、乘车回家时凝望着远方,都表明她悄悄爱上了哈尔。其实,对于生活平淡的苏菲,又怎能拒绝华丽如王子的哈尔呢?相反,以哈尔的英俊外表,绝对是不缺少女孩爱慕的那种,不过,能了解到哈尔软弱的内心并给予他勇气和支持的最终就只有苏菲了,所以苏菲在和哈尔的相处中渐渐赢得了哈尔的爱情。

苏菲长年穿着灰蓝的衣服,在窗前做帽子,对她来说,责任和服从安排就是她的生活主题,这种生活掩盖了她内在的光华,使她过得象一只灰老鼠,照镜子时连她自己都对自己失望。当苏菲被荒地女巫变成90岁的老婆婆后,这个局面被打破了。因为苏菲不能再在帽子店呆下去,她终于有理由从生活的安排中逃走了。苏菲说:人老的`好处就是没什么好怕了,也没什么好担心失去了。我更喜欢变老之后的苏菲,因为苏菲婆婆的可爱,有性格,敢做敢为,而且富有同情心。

有一幕,哈尔因为把头发染坏而大发脾气,他说:变得不漂亮,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苏菲也生起气来:我就从来没漂亮过!然后走出门外哭了。这是个奇妙的转变:自从苏菲变了婆婆,她以前被压抑的内心感受就开始释放,她的闪光点也一一展现出来。苏菲代表了没有外表而内心丰盛的人,而哈尔代表了外表华丽却内心空虚怯弱的人,这两个人相爱是具有戏剧性的。

苏菲和哈尔原来都是爱逃避的人。哈尔逃避面对内心的软弱,而苏菲逃避争取生活的权利。荒地女巫的迫害使他们走到一起并因为爱而获得了勇气和希望,最后苏菲不再自卑,哈尔也不再用浮华掩盖内心。

宫崎骏喜欢魔法,喜欢魔法的人代表了一种状态:就是强烈希望达成心中的梦想,因为魔法意味着强烈的信念。而爱,就是激活这种信念的催化剂。在原著中,人和人的冲突比较明显,最后荒地女巫得到了毁灭的下场。而在片子里,没有真正可恨的角色。莎莉曼,荒地女巫,作为反面人物,也有慈祥可爱的地方。这说明宫崎骏的世界观愈加开阔,世界上本无绝对的好坏之分,人是亦正亦邪的,不是吗?

总的看《哈尔的移动城堡》是简单的,而朴实的真理却总是蕴涵在简单里面的。

描写一个动画片的作文【三】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兴埂⑽K亍⑴费粜、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谩⒘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