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三省四市二模语文黑龙江作文立意)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三省四市二模语文黑龙江作文立意)

更新时间:2024-06-06 13:55:24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三省四市二模语文黑龙江作文立意)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一】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着,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9.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什么?(3分)

20.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什么?(2分)

21.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2分)

22.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2分)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2分)

23.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攀枝花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攀枝花市的”双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四条。)(4分)请重视”弹性水库”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二】

(1考查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2具体考查学生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以及作品感受的能力。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三】

1.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

2.⑷⑺

3.答案要点:

①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

②了解地球的过去和未来;

③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④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⑤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⑥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

4.第一问答案要点:

①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②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③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④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第二问:因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需要能力,需要有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四】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黑龙江省四模考试语文作文【五】

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以政府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农业部门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多元化、全社会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服务手段不断增强。目前,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互联网、有限电视、广播节目、三农热线、信息接收机、电视机顶盒、手机网、公告板、明白纸等。根据传播介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现阶段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网络模式,而这三种传播模式又各有优势和不足。

1.传统模式。如明白纸、公告板等,其特点是传播面积较广,传播效率较高,信息在传播途中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失真性相对较小。但时效性难以较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2.现代模式。如广播、电视、电话等在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拥有率,信息传播速率更快,信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具有投入低、见效快、传播广的特点。但因媒体的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要,形成互动式的交流也较为困难。

3.网络模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率大幅提高,信息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没有了时间和空间距离,是目前最为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承载海量信息,时效性强,具有互动特点。但电脑与网络昂贵的硬件成本以及对操作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将普通农民阻隔在网络信息之外,短期内难以成为农村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

从表面上看,全省各地通过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使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4%以上,基本满足了农民对信息的需求,消除了信息服务“盲区”。但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忽视了农民对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造成政府“热”、农民“冷”尴尬局面。因此,如何实现“媒体联动”,使网络信息真正落实已成为从事农业信息行业的专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