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8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5-19 16:10:48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议论文800字作文)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一】

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有钱以后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你有钱后只看到而看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人私心特大,人私心较小而已。但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整体,我们一只翅膀的天使,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与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说话也变了味,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你也在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生存的权利吗?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人的所作所为,的将被人们唾弃,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人人都能点,世界会和平,安宁。生活得,充满快乐……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二】

其实,人难免有自私思想,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不受欢迎。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的一辈子都处于与他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完全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就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理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的瓜田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凉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翻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瓜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赶到十分惭愧和佩服,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由此可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这样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甚至能够化敌为友。世间万物是相通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三】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子贡向他的老师,也就是大圣人孔子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略加思索,道:“应该就是恕了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流传千年至今不变的道理便出现了。

现在的很多人都应该学过这个道理吧?不妨在看到此文时细细想一想,你的行为和孔子所言一致吗?相信很多人都会点头称是,但是这不大现实吧,再仔细想想吧。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当我问他这个问题后,他想都没想就点了头。其实我这个朋友比较小气,每次别人送了他他不喜欢的东西,他不会丢掉,而是要等到要送给其他人礼物时就趁机把这些他不喜欢的东西当做礼物送出去。什么不合他尺码的T恤啦,戴着不舒服的表啦,不太喜欢的书啦,统统送了出去,却把那些好看的,实用的小玩意儿给自己留下来。有一次我看他这样做,忍不住问:“你这样做会不会不太好啊?”他却头也不抬答道:“你懂什么!我这叫做省钱好吧。”

几年省了下来,他身边的朋友却越来越少,直到某天他收到一个朋友寄来的生日礼物—一大箱的烂苹果,他刚开始忿忿不平,却在突然间想起了自己寄出去的那些礼物;那些收到这种礼物的人,会不会心情也同现在的自己一样呢?他顿悟,此次不再将自己不喜欢的礼物送给别人。

也许你看了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我朋友的这种毛病。虽然我们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但我们却无法做到,哦不,应该是只能偶尔做到。我们言行不一致,我们经常口是心非,我们的心还会不时地被自私蒙住,我们会因此而忘却一切美德,一切道理,这往往是会让我们后悔的,但很多人也会不以为意地忘掉这些事情。我们太自私,不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们的不对。

如果孔子活到如今,肯定是不希望我们这样子的吧。但“人无完人”孔子也不一定做得到没有私心吧,所以,别管他,因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四】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句多么伟大的啊!它的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它出自《论语·卫灵公》。全语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教育我们在处理人际交往事的时候,要有宽大的胸怀。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别人怎么会愿意呢?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身除了要看重自己外,还要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伟大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打破的信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只故自己的感受,却忽略的.别人。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都不要毫不顾虑的施加给别人,这是不道德的。

这句话往往出现在古文中,这是古代大思想家们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听起来是多么有道理,多么正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也很需要这样的胸襟,但我们谁能做到这点,谁能无私的为人民服务而从不抱怨呢?

也许有这样的人,但只是这12亿人中的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在这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当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记得初中的政治课上老师曾说过:“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归根是人才的竞争。”在这人与人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关系愈来愈远,愈来愈陌生。

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乖女儿,是爷爷奶奶的乖孙女,从小都是在他们的手掌上长大,从未受过任何委屈,也为干过任何粗活,从而养成了娇惯、自私的个性,所以我们很难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在学校里,我们都很自私的,除了学习和自己应做的事之外,好像都与自己无关。我们都很想把自己不想做和不愿意做的事毫不保留的施加给别人,但与我们同龄的人有谁会这样默默地承担呢?在这世界上,有黑就有白,有丑就有美,有自私的把“己所不欲”施加给别人的人,就会有无私的把“己所不欲”默默的承担下来的人。

如果在我们周围多一些承担者少一些施加者,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这样疏远了,人们自私欲也会减弱,大家都无私的为人们服务从不计较,那世界该多么和平!我觉得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以这句话为做人的标准,国与国之间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否则会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满。例如在当今之世,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利益确实应该是每个国家的首要考虑。益”。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为借口,美国强化了推行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而对其可能给世界安全带来的后果不管不顾。人们不禁要问,美国在谈自己的国家利益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和尊重其它国家的利益,而不应以损害别国的利益来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呢?当年林肯总统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曾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同制造“两个美国”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斗争中留下了这样的名言:“美国人民在地球上占有和居住的这片土地只能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不能够作为两个或者更多民族大家庭的家园。”今天,美国某些人应当从这段历史中得到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全世界人民的不满。

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身边人们更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来努力做一位“己所不欲”的承担者吧!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六】

孔子把“恕”作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我们是否也该把“恕”作为自己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凡事都能切实从家长及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即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句解释是――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这个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当时,孔子把“恕“作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他对“恕“的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大力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把“恕“作为自己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明一下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即:“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据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同样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终生奉行的一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我们教师群体中,无一不是家长抑或将来也要成为家长,我们的子女必在(或曾在、或将在)某一学校接受某一阶段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呢?我想,所有家长的答案应该都不会脱离以下内容: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有(教学)水平;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且能“应付”考试);要有礼貌得体的言行;要有榜样意识――“身正为范”嘛;要有广而丰富的知识面;不要无缘无故地开展有偿补课(更有甚者,上课“点到为止”,从而让学生非参加有偿补课不可。);不责骂、处罚学生,等等。也就是说,作为家长,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不负责、没爱心、没水平、低俗、势利、无榜样意识、常责罚学生的老师。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不妨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以上家长的答案逐条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家长心目中希望遇到的教师形象呢?亦或是有丁点儿符合家长不希望遇到的教师形象呢?如果我们作为家长,深切地思考以上家长的“希望”和“不希望”,思考“己所欲”及“己所不欲”是什么,既然“己所不欲”,那作为教师,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利让此“不欲”因为自己而在别的家长身上发生从而“施于人”呢?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所有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我们不妨回忆、思考一下,在我们曾经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喜欢的,甚至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老师是谁?是哪些?他(她)们的形象是否符合前述家长的“希望”?在当时,偶有自己不甚满意的老师,我们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是不是希望老师也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替自己想想?我想答案也是肯定的。今天,如果我们真的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思考问题,亦真正想想“己之所欲”及“所不欲”,既然“己所不欲”,那我们作为教师,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利让此“不欲”也因自己而在学生身上发生从而“施于人”呢?

所以,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凡事都能切实从家长及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即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七】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从古到今就一直有疑义。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做(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为什么不可以?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证明我的想法:

我不喜欢打网球,我怎么知道你也不喜欢?我不喜欢吃苹果,我怎么知道你也不喜欢吃……

我们就是这样,以为自己这样就是为了别人着想,结果反倒适得其反。难道我不愿意做的事别人就都不可以去做吗?这难道不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做法吗?这样以自己的`观念去草率的衡量别人的想法难道不是一个错误吗?

一次,你很不愿意参加,所以你也不许别人去参加,为什么他就不可以参加?或许他就会考出一个好成绩呢!一个机遇,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所以你也不允许别人去把握,为什么他就不可以把握?也许他会成功呢!

任何事情都是有有两面的,或许在某个方面这句话是对的,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不是错的吗?

所以说,你不喜欢的东西请让别人去喜欢吧!你不愿意做的事请让别人去尝试一下吧!你不愿意把握的机会请让别人去把握吧!

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中【八】

今天中国式的教育考试制度,就好比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盛行的科举制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追我赶,最终只有精英份子才能挤过桥,其余的纷纷逃脱不了当落水狗的下场。分数录取线就好比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的“一夫”,给理想丰满而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当头一棒,震得他们两眼无神,心神俱碎。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有没有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之道?

要说隋唐时期举行的科举制度,那无非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制定的选拔人才的方法,直至明朝这一刻靠制度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字狱层出不穷,统治者只想把那些狭义的思想灌输给天下,好为自己博得”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功名,不得不引得一片唏嘘。其实现在的中国教育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中国,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国家以及人民寄予我们非常”高“的期望,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具有非凡的天资,是聪慧的,有能力的,但是,却从没体恤学生本身的思想。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还得承受家长厚厚的期望,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望子成龙,而且绝大部分肯定的认为只有读书才能够出人头地,无论是在思想上,语言上,动作上,都严格要求孩子,轻则说,重则打。读不好就是对自己的不孝,读得好皆大欢喜。我们真的应该反省,到底有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经就有不少父母寄予孩子太大的厚望,因为孩子高考分数线差几分考不上重点大学就一味的责骂孩子,最终年纪轻轻的孩子因为承受不了父母的责怪以及舆论的压力,从楼上一跃而下,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校到底教给了孩子些什么,除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会教什么?他们毫无疑惑的认为读好书就是人才,人才就能帮助国家兴旺发达起来,就能实现中国的”复兴“之梦,可是我要说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学生逃课,旷课的人与日俱增,打架斗殴也不在少数,甚至有学生因为鸡皮疙瘩点小事就将自己的老师直接刺,我们应该反思。除了成绩,是不是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不是不能再一味的追求重点高中或是其他的不是学生所喜爱的?我们是不是不能再:”己所欲,施于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值得中国式的教育彻底反思一回的,是不是应当”因材施教“而不追求完美?人生来就会有瑕疵,但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优点所在,如果人们能够更善于并利用这一点,那我想中国的复兴之梦将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