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中考英语作文分析评价表)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中考英语作文分析评价表)

更新时间:2024-05-22 03:51:47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中考英语作文分析评价表)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一】

1、探究下笔的角度

(1)视角的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叙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就能发掘出新意来。如同样是写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就改变了习惯的视角,借一位需要座位的老大爷的心灵和眼睛,生动表现了一位中学生在让座与不让座之间徘徊犹豫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2)故事新编

对于人人所熟知的材料,我们可以结合主题,从全新的角度下笔,设计出合理的细节,使自己地文章脱颖而出。如诚信为话题的满分作文《赤兔之》,题材出自《三国演义》中关羽走麦城一节,通过虚构的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对比董卓、吕布、关羽等人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最后得出士为知己而,人因诚信而存的观点。

故事新编必须注意三个方面:①对原着有较清晰的印象,避免张冠李戴,闹出笑话;②想象要合理;③要突出中心。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二】

1、重视描写的运用

(1)描写人物语言生动活泼、有个性

(2)描写人物动作细描个体动作、精写连续动作(见片段1、2)

(3)描写人物心理以景物映衬、以动作和神态暗示

(4)描写人物肖像个体神态、描画笑容

(5)描写景物映衬写景(衬托人物心理)、以景析理(情景交融)

2、精妙的表现手法

(1)借物抒情,化直接为含蓄,如《背影》

(2)妙用修辞,蕴深意于物象,如片段3

(3)双线展开,相得益彰,如片段4

(4)借助蒙太奇(将全文所表现的内容分为许多不同地镜头,然后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连贯、呼应、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如片段5

3、展示才情和文化底蕴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三】

拿到作文题目后,要先弄清楚题目的意义、范围、中心,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字数要求,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布局谋篇,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1、确立准确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写作内容

(1)思维的发散

在落笔成文前,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写作内容。

①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获得写作内容

如:也许你被真挚的母爱感动过,也许你被善良的帮助感动过,也许你为奥运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流过热泪,也许你为无私的友谊掀起过情感的波澜

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作文题中的也许也许也许也许的提示语,没有内容写的同学完全可以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写母爱、帮助、友谊等带给自己的感动。

②开辟独特、新颖的角度

A、类似联想

如由花与刺联想到阳光与阴影、成功与挫折、优点与缺点等。

B、内敛式联想

由如英雄联想到课堂上的英雄、公交车上的英雄、联欢会上的英雄等

C、逆反式联想

如由心事联想到我没有心事;由感动联想到自己是不懂感动的人,在母爱面前一点一点被征服被融化被感动的过程。

D、虚实转换联想

如写位置,可以实写班级的座位、一个人的职务等,也可以虚写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等。

(2)思维的归纳

①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不要选择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作为写作材料。

②写自己能驾驭的内容由自己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

2、突出明确的中心

(1)符合题意

准确把握文章题目的范围和内涵,注意培养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为此,可在文章内容构思好后,围绕中心编写几句(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2)提升中心的品位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

②有小中见大的眼光

③有化实为虚的能力

④有时代意识

⑤有新颖的角度

例如:以风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实为虚,由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联想到不同性格的人;可以联系时代,写社会上的各种风气;可以联系自己,写中学生中流行的一些风气;可以由风想到沙尘暴等社会问题;由风想到关于风筝的记忆┅┅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四】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二、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分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再如: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从这句话中,可以概括出变色龙的特征是:变色龙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3、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4、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目前中考,很少直接考对说明方法的判定,而是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起来考查,主要考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准确或恰当或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它必须体现所明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5、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并指明其作用

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语言风格不同,说明文语言也是多样性的。或准确、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

准确科学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阅读中,有关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这种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换成某个词语;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删除或某词语的作用;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这种题型是:修饰语或限制语的表达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联系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回答此词语对表达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最后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礅,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此语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现在:桥宽约8米不能说成桥宽8米;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也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另外,此语段有一个词不够准确,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应该是桥面比较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路面和桥面是不同的,增加比较,与下句的几乎照应,这样才更加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6、说明文阅读中的发展性练习

这类题比较灵活,往往是要求阅读者,针对阅读段中的某个知识或某句话或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谈自己的认识,此考点目前比较流行。这种题的答题关键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或现实生活来谈,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可以引用来论述,语言要简洁,语言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三、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2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3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4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5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1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分析第1段,简述说明文语言的层次性。(考查对语言逻辑性理解

3、文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这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4、根据第2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写出使沙丘固定下来的顺序。(同2

5、找出两个说明方法,并分别说出其作用。(考查说明方法

6、把第二段中加点的有一部分删除可以吗?为什么?(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7、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对环境破坏的结果,请你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0字以内(发展性阅读练习,考查学生的环保认识

要正确解答以上问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仔细通读全文,准确掌握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有三:

一要抓住中心句。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分开表述的,在阅读中,如果不认真,就容易把第一段的中心句漏掉一部分。

二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特定含义。例如第3题要求回答两个固定的`意思是否一样,解答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就境品词。作仔细品析,就可知道:前一固定处于未有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这一条件下,故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已具备这一条件,故具有永久性,两者意思不一样。

三要把握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第二题的分析:第一段 (1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主要方法是培埴防护林,(2、(3句说明防护林的功能,(4、(5句说明培埴防护林的特殊要求,(6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之二培植草皮,(7句对其功能作诠释。可见(1~(5句为一层,(6、(7句为一层,两层之间为并列关系。第一层中(1句与(2~(5句构成总与分两个小层次。如粗枝大叶,认为所以前都讲原因,因与果关系,那就错了。(第4题答案:植树种草成活保护草皮灌木沙丘固定。

(二、读懂有关知识准确回答。例如第1题要求简答,对第1段文字的说明对象,这就要多作比较辨析,防止将说明对象的某一部分或说明对象的特征误作说明对象。学生回答这个题可能有四个答案: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埴防护林。A项培植防护林,少了培植草皮,错在以偏概全;C、D项都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错在混淆概念,故此题B项是对的。

(三、要注意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第5题,如果选择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这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回答其作用时,就要注意70%~80%是一个数量范围,它准确地说明了风遇到防护林时,速度减小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6题的有一部分,是限制语,表示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的数量范围,不是全部,去掉就变成全部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它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析

(一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①: ②: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①: ②: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试题解析:

题1考查下定义(根据文段概括: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题2着眼于对段的阅读,要求利用段中的材料说明原因。这一方面是要求读懂,一方面也要求进行概括。地球的绿色之肺日益萎缩的原因是: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被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题3考查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此处运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题4是细节化的题目,考查对说明文中限制、修饰语的理解。近200年间说明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说明了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题5进行延伸,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的角度考查考生对生活对环境的关心,答案多种多样,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题6进一步深化,既调动考生的积累,又体现学生阅读后的与见解,考生提建议时要深思,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所写标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二

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厂。人和动物要不断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燃烧也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感到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压增高。但你不必担心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度;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度。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不少绿色植物还能释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菌素,能够灭又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菌素。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硫,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1、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2、全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3、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例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试题解析:题1考察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此题的思路是:一要正确理解词语含义,二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的作用,三要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此题答案:不能删。因为据测定是依据科学测定的意思,(表明下面引用的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2考察考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段的内容,要抓住中心句。文段的2个中心句非常明显,并且使用了生动的语言,考生可以据此归纳出文段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作用。如果答案就停留再这里,此题就不能得满分,原因是不够具体。这个文段再说明绿色植物作用的时候,紧紧抓住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来说明,所以,这点必须注意到,我们由此得出正确得答案是: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题3属发展性,考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题要求语言精练得体,此题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考生的思维是否开阔。平时在公园里散步,这样的提示语比比皆是,可以得来全不废功夫的;二是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歇后语,改一(几字而传神即可;三是使用修辞,以拟人为佳。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五】

叙述:对事情原委、始末作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待,基本表达方式

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人物描写肖象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交待环境烘托气氛表现心理抒发感情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

夹叙夹议:叙述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抒发、表达。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歌人或作者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中考英语分析和评价作文【六】

1、以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2、以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倒叙:先写结局,再追述顺序叙述事情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作用:对缘由做补充,对人物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