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

更新时间:2024-06-04 11:30:16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一】

12年后,中国女排终于重返奥运之巅。20日晚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在小组赛中2胜3负的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以3:1战胜塞尔维亚队,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伦敦奥运会周期陷入低谷的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率领下奇迹般地迅速复苏,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之后又一次问鼎。短短三年之内,中国女排连夺世锦赛亚军、世界杯冠军和奥运会金牌,在中国女排荣誉簿上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55岁的主教练郎平终圆球员、教练双料奥运金牌梦。在以运动员身份摘得洛杉矶奥运会金牌32年后,“铁榔头”终于作为主教练首尝奥运冠军滋味,距离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份拿到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冠军的“双料全满贯”只差一步(作为教练夺得世锦赛冠军。

在小组赛输给荷兰、塞尔维亚和美国队的逆境之中,中国女排在郎平的率领下顽强拼搏,在淘汰赛中逆袭两届卫冕冠军巴西队、击败欧洲新贵荷兰队,最终战胜世界杯亚军塞尔维亚队,昂首登上最高领奖台。

夺冠之后,在现场观战的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上分量最重的一枚金牌!我相信它会鼓舞全国人民。”

在决赛首局19:25失利的被动局面下,中国队在第二局彻底爆发,惠若琪挺身而出接连得分带领中国队以25:17扳回一局。

此后的两局中国队全面开花,在第三局最后阶段,中国女排顶住了塞尔维亚队一波9:2的攻势,朱婷先是重扣得手,随后直接发球得分,以25:22取胜。第四局中国队更是火力全开,二传丁霞在7:8落后的情况下,二次球进攻得手,随后又发球直接得分,帮助中国队以9:8反超。此后中国队顶住了对手施加的巨大压力,一路领先并以24:23拿到冠军点。

郎平点石成金般的调配再次成为胜负手,她换上了张常宁发球。在全场观众屏气凝神的关注下,张常宁的发球让对手一传直接垫过网,随后惠若琪的探头利索地将球扣在了对方场地。当皮球落地后,现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和喝彩声,女排姑娘们含泪欢呼拥抱,郎平也同助教赖亚文和安家杰紧紧拥抱在了一起。

赛后郎平说:“感谢所有的人,在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时候相信我们,给我们鼓励。有了大家这种爱,这种支持,女排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够一直往上走。我们永远不放弃。我觉得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部分,但我相信大家都能忍得住,能够耐得住。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二】

一个商人在集市上生意红火,他卖完了所有的货,钱袋装得满满的。他想天黑前赶到家,便把钱箱捆在了马背上,骑着马儿出发了。

中午时分,他到了一个镇上休息了一会。当他想继续赶路时,马童牵出马来对他说:“老爷,马后腿的蹄铁上需要加颗钉子。”“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块蹄铁肯定能撑到走完这六里路,我要急着赶路呢!”

下午时候,他又一次叫人喂马,马童走进房间对他说:“老爷,马后腿上的一块蹄铁掉了,要不要我把它带到铁匠那去呢?”“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马一定能坚持走完这剩下的几里路,我时间紧着呢!”

他骑着马儿继续往前走,但不久以后马就开始一步一瘸的了,再过会儿就开始踉踉跄跄,最后它终于跌倒在地,折断了腿。那生意人只好扔下他的马,解下钱箱扛在背上,步行回家。等赶回家时已是午夜时分,只听他嘀咕着:“都是那颗该的钉子把我给害惨了。”

欲速则不达。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三】

北京时间8月22日中国女排12年后再夺奥运冠军,主帅郎平是那个全国球迷最应该感谢的人。不过,她赛后强调的还是感谢他人。“感谢排球界全体同仁,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感谢球迷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直支持我们……也很为姑娘们骄傲,她们都非常棒。”

队员 谢郎导不断鼓励

本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低开高走。谈到夺金经历的困难,郎平说:“所有的困难都是比赛的一个部分,从上午九点多的比赛到晚上十点多的比赛安排对我们都是考验。大家都能忍得住、耐得住,谁坚持到最后,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1/4决赛对上巴西挺难的,当时我鼓励球员们,有多少本事全拿出来,再不疯就没机会了。”

谈到再次引发全民热议的“女排精神”,郎平说:“我们就是永远不放弃,追求每一分。特别是到关键的时候要敢出手,依靠团队的作风和配合。”

这届女排中,最能体现传承的是28岁的二传魏秋月。“每个球员都希望郎导能成为自己的教练,听到她上任消息的那一刻,我想重新开始。”于是,3年前几乎要退役的她又回到了训练场。昨天,她再次表达了感激:“伤病康复过程很艰难,是郎导在不断鼓励我。”

团部 郎平创造了奇迹

女排决赛吸引了很多中国选手现场观战,丁宁就见证了女排夺冠,“(现场气氛太嗨了,女排真是太棒啦!好激动!”新晋女神傅园慧在国内看的电视转播,“女排,我们的骄傲!真正的超级美少女团体啊!我有一个请求:可以签名合影吗!”

中国男篮助教胡雪峰认为,“团队项目的发展更需要团结,放下一切杂念,才能做好事业!女排的精神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所以也是最需要的!”代表团副团长蔡振华说:“郎平从选拔运动员到培养队伍,一直到奥运会夺金,她创造了一个奇迹。女排这种韧劲儿,这种拼命的精神,这种不怕的精神,这种闯的精神,恰恰是中国足球需要的。”

郎平说

“我还没考虑合同问题”

我的合同是9月底到期,我还没考虑接下来的合同问题,因为精力都在奥运会上。实际上,我们的教练团队非常棒,成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夺冠后不兴奋我是太累了,兴奋不起来,都没力气抱她们了。她们也不敢把我抛起来,因为我身上没有几块好地方了,她们是心疼我。

输了三场,我特郁闷,但我不能表现出来。要是能选择对手的话,我肯定不选巴西。

半决赛后我睡了三个小时,就起来看塞尔维亚的录像,准备预案。只要比分咬着,我们就有希望,因为从心态、来说,我们比对方强。

不能把朱婷和我比,我们是不同年代的运动员。现在排球要求更高更快更强,更有力量,整体方面她比我强。从高度、球商、技术上来说,她都非常棒。我之前找她谈了两次话,告诉她,虽然不是队长,但你要成为核心和灵魂。

我们像朱婷这样有超实力的选手不多,其他位置一定要互相包容。只有互补,大家才能坚持下来。应该说,我们准备的问题和想的办法是比较多的。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四】

从前有只小母鸡和一只小公鸡一起上核桃山找食物,它们约定谁先找到果仁就一定要和另一个分享。

小母鸡首先找到一大块核桃仁,它一声不吭,想独自把它吃了。然而果仁太大了,卡在它喉咙里下不去。

它很紧张,唯恐被噎,于是大叫:“小公鸡、小公鸡!我求求你快去替我弄些水来,要不我就要噎了!”

小公鸡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泉水边,说:“泉水、泉水,请你给我一点水!小母鸡被一块核桃仁噎住了。”

泉水说:“先去找新娘要一段红绸来。”

小公鸡于是跑到新娘那儿说:“新娘,新娘,请给我一段红绸子拿去给泉水,它才会给我水。我要拎着水去救躺在核桃山上的小母鸡,它被一大块核桃仁给噎住了。”

新娘说:“先去柳树上把我的`花冠取来给我。”

小公鸡于是跑到柳树下,从柳枝上取下了花冠交 给新娘。新娘这才给了一段红绸给小公鸡,它拿上红绸赶忙送给泉水,泉水给了它一些水。

可是等小公鸡带着水赶来时,小母鸡已经躺在那儿一动不动——噎了。

小公鸡悲伤地放声痛哭,其他动物纷纷出来表示哀悼。六只小老鼠做了一辆小车用来将小母鸡运到墓地去。车做好之后,它们自己套上拉绳,让公鸡驾车。

路上,它们遇到一只狐狸,说:“你上哪儿去呀,小公鸡?”

“我去给小母鸡送葬。”

“我和你一起去好吗?”

“可以。不过前面坐不下了,坐在后面吧。”狐狸就在后面坐了下来。

后来又遇到一只狼、 一头熊、一头鹿以及森林里所有动物,它们都要求一起去。

送葬的队伍来到一条溪水边。

“怎么过呀?”小公鸡问。

溪边有根干草说:“让我把自己横架在溪水上面吧,你赶着车从我身上过去好了。”

可是六只老鼠刚踏上这座“桥”,干草就滑到水里去了,六只老鼠被淹了,大家全被难住了。

一块炭过来说:“我够大吧。你们从我身上过去好了。”说着就将自己横到溪水上。可刚一碰到水,它就“嘶”地一声灭了,了。

一块石头看到了,很同情小公鸡,也想帮助它,于是自己躺到了水里。小公鸡赶着车过了溪,当它再次回来接坐在后面的其他动物时,马车后退了,结果动物们全部落水淹了,只有小公鸡和去的小母鸡留在岸上。

小公鸡挖了个墓穴,将小母鸡埋了,自己则坐在墓冢上悲伤不已,最后它也和大伙儿一样,了。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五】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六】

一个商人卖完了东西,准备在天黑之前赶回家。在路上,他的仆人告诉他他马蹄上的铁掌上的.钉子掉了、铁掌掉了,可他却一点都不理会。结果,马腿折了,马也倒下了。商人只好步行回家,到家时都已经是三更半夜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成功”。我想对那个商人说:“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在钉子掉的时候就给马安上去一个钉子,那也就不至于到三更半夜才回家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里的两句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我觉得商人的表现就像是:马蹄上的铁掌还要安?我要的是马跑得快就行了!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写作业也是这样的:做作业的时候不认真、不仔细、不看题、不动脑,等到作业发下来,作业错了一大堆,订正也要很长时间,还不如一开始就认真、仔细、好好看题、多动脑,发下来的作业全对,多好!

商人真是欲速则不达啊!

大连市一模语文作文榔头与钉子【七】

中午时分,他到了一个镇上休息了一会。当他想继续赶路时,马童牵出马来对他说:老爷,马后腿的蹄铁上需要加颗钉子。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块蹄铁肯定能撑到走完这六里路,我要急着赶路呢!

下午时候,他又一次叫人喂马,马童走进房间对他说:老爷,马后腿上的一块蹄铁掉了,要不要我把它带到铁匠那去呢?由它去吧!商人回答说,这马一定能坚持走完这剩下的几里路,我时间紧着呢!

他骑着马儿继续往前走,但不久以后马就开始一步一瘸的了,再过会儿就开始踉踉跄跄,最后它终于跌倒在地,折断了腿。那生意人只好扔下他的马,解下钱箱扛在背上,步行回家。等赶回家时已是午夜时分,只听他嘀咕着:都是那颗该的钉子把我给害惨了。

欲速则不达。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