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议论文大全)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议论文大全)

更新时间:2024-05-14 23:07:22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议论文大全)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一】

本文标题先声夺人,不仅能准确切中材料最佳立意角度“自由”与“约束”,而且能体现考生以独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如何对待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现出考生对文化的深刻认识。论证过程中,考生能紧扣文题材料辩证地就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论述,立意深远,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以莫言“接地气”而成“大器”与当下“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展开对比论证,反复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心怀着民族敬畏感,用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带着镣铐舞蹈,有效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气势。此外,文章虽为考场作文,但文句大气磅礴,且不失深刻意蕴;引用恰如其分,文采斐然,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考场佳作。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二】

文章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观点,然后用对举的方式用事理、事例证明,结构完整。前,注重了对生活本身的思考和反思,激发了写作的灵感,在选材上下了一番功夫,材料正反对比,有事例有分析,所以文章显得很有生活性,有说服力。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三】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

“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四】

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

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

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

生:100×3=300

(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

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

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

师:3表示什么?

生:高级单位的数

(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

师:300又表示什么?

生: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低给单位的数”写在300的下面。)

师:通过这道题,谁能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

生: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补在式子中)

评析(像3米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题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而将重点放在300是怎么得来的?当学生回答是100×3=300得来时,教师接着问100、3、300各表示什么?这样就引入到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上,这样得到的方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了)

语文高考作文满分作文及评析【五】

赏析人:胡家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

高考评卷在内容方面以“切题”为第一考察点,本文围绕“常识”这一主题词作文,对“常识”的内涵有较深刻的理解。作者从“易有三训”开始,导引出“常识”的三种境界。然后从如何应用“常识”的三种境界,分别论述对于“常识”,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层层深入。相对于众多考生对于“常识”的平面理解,该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筹的。

在表达方面,本文论证技巧运用娴熟,把丰富的材料信手拈来,运用到文章中去,论据的使用精而恰当。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互相照应,浑然一体。文章语言流畅,且略带古典气息。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实为不过。

当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运用古语时,记得不够准确。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应为“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希形。”还有“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文来自《大学》,应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考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致记得古籍的意思,尽管引用还不够准确,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阅读视野、文化底蕴还是值得肯定,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