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高考语文作文八大主题)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高考语文作文八大主题)

更新时间:2023-11-09 02:02:47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高考语文作文八大主题)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一】

清人唐彪在《谱》中说:世间文字,断无句句看题、句句不看题之理,其法在于离合相生。又说:离合相生者,谓将与题近,忽然扬开;将与题远,又复掉转回顾是也。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在处理场面和情节的过程中,不必处处扣主旨,而应采取若即若离的方式灵活安排,掀起文章的波澜,避免单调呆板。如季羡林的《马缨花》,文章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回忆过去所住的大院,对这院子的人事沧桑、遗存古迹等等描写得十分具体细微,初读会以为这是回忆往昔居室中闪现出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以为主人公马缨花登上了文章的中心位置。往后就写马缨花的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正是这马缨花的影与光的对比,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至此,文章完成了对马缨花的全面的描绘和赞美。原来,前面部分是写马缨花的'影的广阔社会背景,没有影的对照,就不能衬出光。影中的马缨花值得留念,光中的马缨花则更可爱。这不正是离合相生吗?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二】

如何展开核心语段?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事实论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正反对比法分析。

正反对比法。就是在写完事例论据后引进比较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关注细节》:

列文虎克在关注细节中发现了细胞学说,齐白石在关注细节中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画法,鲁迅在关注细节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事例//相反,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对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对细节处毫不在意,最后一事无成。//两相比较,答案不是很明显吗?关注细节,收获精彩的人生;忽视细节,空留无穷的遗憾。(事例后+反例+比较分析

【示例】俗话说:勤能补拙。(观点//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吧,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正面事例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反面事例,注意其转述的简洁及侧重点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终致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分别对两个事例作对比分析论证//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总结

▲语段结构:观点+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后的对比分析+总结

【示例】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观点//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施展其才能。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才有了马陵道之胜。(举一反例与一正例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抓信矛盾点,设问,因果探究

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图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孙膑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果分析法//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总结,观点

【点评】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接下来要对这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突出“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的观点。

▲语段模式:观点+事例(一反例与一正例+例后(设问+因果分析+总结观点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三】

这是一篇论文写作,而不是一篇常规意义上的作文。严谨的概念辨析,专业的理论呈现,都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论文、乃至教科书的错觉,会有一种膈应感。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本篇在对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对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解读等重要观点的表述,这是理性思考的升华。但如果想写一篇得体宜人的作文,还应在观点之后,在文体选择、语言表达之上多加发挥。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四】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叩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听到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看到宝玉送宝钗出门,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揣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高考语文作文九大常考话题【五】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来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