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上海2022年中考作文)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上海2022年中考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2 03:30:52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上海2022年中考作文)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一】

10月7日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我期待已久的上海游玩。

早上我们出发的第一站,是黄浦江边的上海外滩。在外滩有很多大楼,是模仿国外建筑物来建造的,很有异国风采!我还看到了一座很大的钟楼,非常漂亮!妈妈告诉我这是海关大楼的标志性大钟,大钟到了整点就会响,钟声悠扬悦耳。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座铁桥,妈妈说这座铁桥叫外白渡桥,是一座上海非常有名的桥,有很多电视剧里的上海铁桥,就是在这里取景的,在这座桥上我们一家人也合影留念了。在黄浦江的对面,我见到了很多高楼,听了妈妈的介绍知道了这些楼的名字,分别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港务大厦,都是特别高大耸立的高楼,突出了上海的繁华与现代感!上海外滩人山人海,人多的挤不动,我紧抓爸爸的手,好不容易才从人群里冲出来,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上海东方明珠。

到达东方明珠时已经是晚上了,夜晚的上海成了灯的海洋,处处都闪烁着灯光,就像是五颜六色的烟火降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上海的夜晚真是美极了!真不愧是魔都啊!

欣赏完上海的夜景,我们爬上了东方明珠塔,东方明珠塔是一个广播电视塔,明珠塔有三个球,越往上球越小。我们坐观光电梯到达第二个球,上到了一个几百米高的悬空观光廊,从观光廊上向远处看,上海美景尽收眼底,向下看时,我发现所有的房子车子都变得好小好小,像一个个模型,真的太有趣了!明珠塔的观光走廊有一部分是透明玻璃铺成的,很多人不敢走在上面,我爸爸也不敢,他都不敢往下看,哈哈,太胆小了。我和妈妈就很勇敢,走在玻璃走廊上,感到特别刺激!

夜已深了,大家都玩累了,我们不得不结束今天的行程了,这次来上海游玩真的开心极了!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上海2022语文作文【二】

以前我去上海都是爸爸开车带我去的,爸爸带我去主要任务是品尝美食,这次是妈妈带着我去上海观光。年初二下午,我和妈妈乘高铁去上海观光游了!列车风驰电掣,20分钟就到达上海虹桥站,我们首先要去找旅馆,根据旅馆服务员给我们的提示,我们乘地铁2号线来到南京东路,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预定好的小旅馆----海上小喔,这是在世博期间特地修建的日式小旅馆,为什么称之日式呢?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弹丸小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所以他们的旅馆房间建造的小巧、精致,这个海上小喔便是如此,小小的房间,电视机、床、写字台、连体的卫生间,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妈妈还特地订了一间复式房,里面的床是高低床,我一进去就欢呼雀跃,在高低床上爬上爬下,玩的不亦乐乎。

放下行李,我和妈妈便去豫园了,远远地还没到,就看见豫园到处张灯结彩,古色古香的楼房上灯光四射,绚丽多彩,一付龙腾虎跃,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氛。走进了豫园,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要是随着人群行走的话,肯定会寸步难行的。于是,我决定尽量走人少的地方,由于我的明智决定,我们节省了不少时间,也节省了不少体力,不过,看见有美味的地方,我还是会不顾一切的挤进去,在豫园我尝到了不少美食:大名鼎鼎的南翔小笼包肯定不会放过,还有糯糯的宁波汤团,香酥的椒盐花蟹,一咬一包汤汁的蟹粉灌汤包……

不知不觉,我们在豫园逛了2个多小时,走的脚很胀,我们只好离开了豫园,回旅馆了。明天,我们要乘都市观光车一日游,我好期待哦!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三】

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啊,我和妈妈来到了上海迪士尼乐园!我们在门口拍了好久,才进到了迪士尼的里面:高耸的奇幻童话城堡,小飞象旋转木马,远处的假山上挂着人工做的瀑布,瀑布从上而下流,在中间还有一道一道小小的彩虹,美丽极了!还有穿着各种演出服、卡通服的工作人员,我们仿佛进了一个奇妙的童话国度!

刚走到“明日世界”就看到了闪着蓝光的过山车,在头顶上呼啸而过。随后又传来了一阵一阵的尖叫声,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创极速光轮”。我高兴极了,但又有一些小紧张,排了大约十分钟的队,终于轮到我们了,我的心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别提有多紧张了。我们做好了预备的保护工作,飞车慢慢的开始动了,先是慢慢行驶,随后耳边传来了“三、二、一、零”的声音,“唰”的一声,飞车驶入了一个漆黑的隧道,就像掉进了一个无底洞,我不敢看,只看到周围传来了阵阵的尖叫声,飞车时快时慢,一共过了三、四关,终于停了下来,我的妈妈害怕的还没有回过神来呢!哇!这实在是太刺激了!

下一个游乐项目叫“穿越地平线”也是很好玩的。我们坐在一个机器上,9d电影带我们在短短的时间里穿越了世界著名旅游胜地:非洲大象、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白宫、法国埃菲尔铁塔,就在我们沉迷于大雪山的美景时,一场雪崩向我们袭来,伴随尖叫声中我们缓缓落地,这太逼真了!

迪士尼城堡前“点亮心中的奇梦”的焰火,为迪士尼之旅画上了句号。这一次虽然很累,但还是很高兴的,期待下一次的迪士尼之旅能带给我不同的游乐项目。

上海2022语文作文【四】

国庆长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上海,那里有许多好玩的地方,如:金荗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野生动物园、海洋馆等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去野生动物园玩的那件事

早上,我们在旅馆洗刷好,就向野生动物园出发了。我们先坐地铁到野生动物园附近,再打的去野生动物园。到了之后,我们买了一个望远镜,就跨进这座5A级野生动物园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鸽子场。在那里,我看见许多人在里边喂鸽子。鸽子真是可爱极了,它们一会儿飞到这里吃一口,一会儿又飞到那里吃一口。我平心静气地蹲了下来,拿出一些口粮放在手里,等着鸽子来吃,心里默念道:鸽子,快点来吃吧!说曹操,曹操就到,不一会儿,一只鸽子慢慢地、左顾右盼地向我靠近,以最快的速度吃了一口,然后向右飞回一大步,感觉没有危险又向我走来,渐渐地,许多鸽子向我的手走来,它们啄得我手痒极了,但怕惊动它们,我还是尽力克制住自己,不让身体颤动,直到喂完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鸽子园。

接着我们还去了节尾狐猴园。节尾狐猴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猴子可不一样哟。它们有着狐狸一样的脑袋,猴子一样敏捷的身躯,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尾巴,长长的,黑白相间,十分柔软、漂亮。它们不停地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和游客们嬉戏着、玩耍着。我和爸爸拿了一根玉米,一粒一粒地喂给小猴吃,它们也不胆怯,大大方方地吃起来了。我好奇地拉了拉一只猴子的尾巴,猴子可能感觉疼吧,马上跑开了,令我十分扫兴。

接着,我们还去了野生动物园区、鸟岛、百鸟园……

总之,上海野生动物园的珍禽异兽真多呀!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让我看得眼花瞭乱、收益颇多。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上海2022语文作文【五】

上海啊,上海,美丽的上海,黄浦江畔霓虹闪烁,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游玩。

繁华的大上海

我到了上海虹桥火车站,马上又乘地铁,一下子就来到了上海浦东最繁华的地方—陆家嘴。在这儿,你会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气息。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成为大上海的新传奇。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会议中心……这些上海地标性建筑全都聚集在此。我也排了四个小时的队,才登上了东方明珠。放眼望去,浦江两岸的繁华尽收眼底。

上海的南京路是一条上海最繁华的步行商业街,那里每天都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同国籍的游客们在不同的商铺间穿梭着,有的在古玩店挑选工艺品;有的在小吃店门前排队购买特色小吃;有的什么也不做,就像我一样,只是随意地看一看,悠闲地逛一逛,也能感受到它的热闹与繁华。

古老的大上海

触摸旧上海的温度,一定不能错过那些里弄和老洋房。于是我来到了上海新天地,这里有许多的小洋楼,全都是欧式风格的二层小楼。现在都变成了咖啡馆和酒吧,窗户旁点缀着精致的鲜花吊灯,门口是欧式的座椅和喷泉,非常完美地融合了现代和古老。走进了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里弄,仿佛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让人暂时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时,身处何方了。好像坐着时光机不断地穿越在现代与古老之间。

美丽的大上海

夜幕下的上海是最美的。外滩这边的万国建筑群在霓虹灯的映衬下,它们有的像国王的皇冠,有的像神秘的城堡,有的像空中花园……。转过身放眼远眺,白天看似一位威武的钢筋混凝土的巨人,到了晚上,东方明珠伴着玫红色的灯火,又展现出神秘柔美的魅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华丽的天星小轮缓缓地行驶在黄浦江上,犹如调皮的小星星坠入黄浦江里,一阵歌声,一阵欢笑。

这次上海游,让我感受到了上海的无限魅力。

上海2022语文作文【六】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上海2022语文作文【七】

7月5日上午,我们乘坐地铁1号线换乘2号线到上海科技馆参观。到了那里,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特别大,它的外观是弧形的,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球。

刚进了科技馆的展览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模拟热带雨林,仿佛是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有许多仙人掌、郁金香灯植物,还有瀑布、动物天地和两座吊桥。有一座是又宽又平坦的桥,走到头就是蝴蝶谷。蝴蝶谷里挂着许多纸蝴蝶、蝴蝶的标本,而且还有蝴蝶的化石,我发现化石大多数都是云南和广西的。出了蝴蝶谷,看到第二座桥的时候,我连步子也不敢迈,因为桥的两边是用绳子编成的扶手,下面是绳子把木头连起来的桥面,没有支撑物,所以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我心想:“桥上这么多人,万一中间断了,人掉下去怎么办啊。”所以连步子也不敢迈了。妈妈鼓励我说:“勇敢点,迈出步子吧。”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向吊桥,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轻松地过了桥。过了桥就是金鱼洞,金鱼洞里全是金鱼,连脚下的玻璃砖下也有,感觉真是金鱼的世界。

出了生物万像,我们乘坐电梯到了二楼,参观了机器人世界、信息时代、地球家园,又到三楼参观了人与健康、探索之光,在一楼参观了视听乐团地壳探密、儿童科技园、智慧之光、设计师摇篮等展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火山喷发和魔鬼屋。火山喷发是在十点二十八分的时候,在“火山”顶上,冒出了缕缕浓烟,接着随着一声巨响,喷出来的鲜红色“岩浆”遍布整个“火山”,连观光桥后面也有“岩浆”了,最后“岩浆”全部收回去,“火山”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魔鬼屋其实是一个倾斜一百一十度的一间小屋子,如果你进去的话,准会令你头晕眼花。里面还有一个铁球套在一个铁环里面,球始终在上面下不来,是因为有吸铁石吸着它呢!在科技馆玩了三个小时,我是又累又饿,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展厅,到大食代吃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