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中考必备10篇优秀作文)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中考必备10篇优秀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4 00:30:52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中考必备10篇优秀作文)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一】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

来到这里我遇见了很多原来的小朋友,彼此之间并没有陌生感,反倒增加了几分默契。我们去了小时候经常去的河边,我们一起来捕鱼、一起在河边嬉戏。玩得不亦乐乎。时间过得很快,已经接近黄昏,在这盛夏的季节,冰糕无疑是大家最喜欢的,于是,我们一起向食品店进发——

买到了冰糕,我们一边品尝一边将各自身边的故事说到了学校我们都有很多的话题,每个人在学校里的故事都很多。我们聊得很尽兴,眨眼间,天已经暗了下来,我们定好明天在一起去玩,然后就各自回家了。

这里和大城市不一样,这里没有喧闹,空气很好,天空很蓝。我要在这短暂的乡下生活中充分的享受这份宁静与快乐。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二】

我的童年有过许许多多的事,但在我的脑海中有一件事情永远不会忘记——一年级领读。

一天早上,轮到我领读,我拿起书本,带着自信的微笑,昂首阔步走上讲台,准备带领同学们读书。这时,下面五十多位同学的目光一下聚拢到我身上,我感觉自已的心怦怦直跳、手脚发软,身体就像麻了似的,连拿书的力气都没有了,突然我的书掉在地上,我正想去捡书时,暗暗的鼓励自已,这下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了。

可是紧张的我,右脚踩上了左脚,又跌倒在地。这时,我的脸涨得通红,火辣辣的,像烧红的麻辣串似的。我趴在讲台底下,久久不敢起来,恨不得马上溜出教室。可是突然想到不能耽误同学们的早读时间,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不顾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继续带领他们读书。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是我觉得既羞愧,又难忘。

五篇2017年中考作文【三】

记得上大学时“国学”兴盛,有一次在图书馆无意中翻到《万历十五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万历十五年这发生的看似琐碎的事情作为线索展开叙述,全面展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个人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中国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游牧民族的节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没的边缘,落日余辉,败落已经是无可逆转的事了。

作者选择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们看起来都认识到了帝国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出现的问题,也曾满腔热情试图扭转帝国的命运。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传统,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全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他却最终清算了自己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劝和,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这种过于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在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作者认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明朝晚期的症结所在,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官僚组织松散,导致国家实力空虚,而微薄的薪水又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