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19 01:24:45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一】

她坐落在淙淙河边,有如伊人傍水而居。那条河没有名字,缄默,沉稳,静得如一面透明的琉璃。可当微风轻掠过水面泛起茫茫水纹时,我的记忆却不觉激起万千涟漪——

[母亲]

猫在佯眠,花在盛开,柔软的棉被上有着母亲缝制的针线气息。我踮着脚费力地折下一根枯树枝,饶有兴趣的攥着它跑向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身后传来母亲焦急的叮嘱声“你慢点儿,才下完雨,路滑...”我含糊地应了声:“知道了知道了。”脚下的步子却没有丝毫的减慢,我想此时母亲的额头该是又皱得像枯老的树皮。那条青石板路两旁生了一层厚厚的青苔,雨水的一番晕染将这青绿更是衬得可人至极。一点也不像这座老城,呆愣,古板,硬生生多了几分陈旧。可我母亲却不以为然,她总不厌其烦的告诉我,一座城越古老,便越是别有一番风情。

[阿婆]

巷口的阿婆有一只肥硕的老猫。午后的阳光照在斜斜的巷子里,老人坐在摇椅上,花猫卧在篮子里。不知是猫陪着阿婆午眠,还是阿婆陪着猫晒太阳。每次路过那个巷口,老人或在浇花,或在浇菜,最有可能的是在藤椅上打盹儿,午后阳光真暖,那只肥猫,在老人的脚下打呼噜。我装模作样的在巷子口自顾自的玩起了游戏。老人笑起来的时候脸上皱皱的,露出只剩一两颗的牙齿。像极了我慈祥的奶奶。“孩子,大中午的就出来玩啦?”我不好意思的笑笑:“阿婆,我来看看你”伸手摸摸花猫的头,或许,也顺便来看看这只猫吧。它微眯着眼睛,慵懒的'“喵”一声,算是熟络的回应。

[老树]

家门口又撑起了一大片绿荫。那颗老香樟长满了一身的叶子,阳光从树缝中透过来,忽闪忽闪的,树冠上,院地里,铺了满满的光亮。而我最爱的,是夏夜里落在树梢上的月亮与漫天的繁星。父亲告诉我,树是这座老城最坚贞的守护者,河流会奔腾入海,天空亦包容万物,人们或离开或去...而只有树,生生世世扎根在此地,撑起一把把坚实的保护伞,遮风挡雨。它们的根向着老城的每一处蔓延,仅因对这土地无限的眷念与爱意。我才明白,原来大树奉献出的不仅是绿叶,还有一整个自己...

那段时光,似沙上的印、风中的音。细细密密,如影随形。

那些美好,似光中的影、夜里的星。闪闪烁烁,忽暗忽明。

一座城,一群人,一棵树。如此还有更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么?

我终于在影影绰绰的梦里,探寻到这座小城唯一的标记。

她的名字叫故乡。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二】

假如我是一座城,那我的人生,又该如何续展。

我似乎已经很老了。

对,没错正如你所见,我是一座城,一座承载着太多太多回忆与过去的旧城。

是什么时候才猛然觉悟自己早已在这世上孤独地生活了很多年了呢。或许,是在那些,曾居住于我这座城内的人们逐渐开始消亡的时候。

我隐约记得,很多年前,在我体内生活的那些人,过的很是安逸跟满足。甚至于我每一天大清早地刚刚醒眼,就能听到他们悦耳又清亮的欢声笑语。

嗯,习惯真是个要命的东西。恍惚间又想起了过去那番明媚的光景,可如今,故人终究不复。而城,也逐渐冷清,演变成至今的空荡无人。

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原本喧嚣安详的小城,里面生活的人也会随着时光的飞逝而一点一点地稀少,然后一切归于无。不过想想也是,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人是,城,亦是。

可我还依旧存在着。守着我这座繁华小城那段最后的记忆。

如果你问我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我也只能说我仅仅是为了过去住在这里的,那些可爱的人们,和过去的我自己。

我漫无目的地伫立在这个遥远又荒僻的'地方,漫无目的地整天想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漫无目的地发呆回忆,漫无目的地照常睡觉。

你瞧,我的生活如此之有规律,可不带任何一点情感。

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为什么还在这个世界上呢,难道不应该也随着漫长的光阴流逝而去吗。

作为一座城,货真价实的城,我的确并不称职。至少,我现在一直都是只身一人,并不能坚守人们的执念留到最后。

我怀念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我,可我现今已无力改变这一切。

是啊,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我深知这一点。就算是过去笑语声嬉戏声缠绵不绝于耳的老城,也不会永存。

假如,我是那一座城。

可能在若干年后的未来,会在空气的流窜中,年岁的交替中无声地被从外到内地吞噬,并且被毫不留情地风化,然后成为渺小的尘埃。

没有什么,可以铭记我的存在。过去见证这一切的人们,也已不在。

光阴一点一点地荏苒,苍老的年华如同一味叙写着过去的流沙,可白驹过隙岁月流转之后,又有谁会记得我那一纸空城,于这迷幻绮罗般世界深处的时光森林悄然屹立。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三】

说说对电影的感觉吧,电影并没有对小说做很大的改编,但电影看起来更有一种强烈的黑色幽默的感觉。这座城池里的年轻人的生活看起来更像是一出无可奈何却又不可避免的闹剧。为挣钱想出上网找病毒的方法,最终导致肄业;为生活所迫去充当所谓凑人数的打手,以为自己人而远走他乡多年,最终却发现一切更像是一场梦;不知是多少次再度起航,开始做网站,最后也只得无疾而终。最可笑,无端漂泊多年回乡后却发现魂牵梦绕的那个人早已为人妻,为人母。

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是逃避。林夕,从小遇事第一选择便是逃避。青春期时对于自己喜欢的`女孩询问的一句“你喜欢我吗?”,便选择逃离,结果是没有结果。健叔,作为林夕的大学同学加党,其实和林夕一样无法面对生活中的选择,以至于因为这次逃离痛失人生中的一段真爱。(这两个人从一开始就是链两个倒霉蛋的形象,人生中一次一次的打击,再到自我逃避意识的作祟,让他们原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偏移。而每一次逃避后,他们选择的生活都是封闭自己,在落魄的生活中,更加颓废迷茫。而仅有的创业激情,从大学开始就被无情的现实打压,只得苟延残喘。

就像电影里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当我们想要逃避的时候就会躲进去。”每个人都一样。尽管我们的确知道这一切不应该。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四】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23秒内,百年唐山被夷为平地,242769人丧生,164851人伤残……回溯40年前的震恸,为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为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为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为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她,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选择在此驻跸,由此得名唐山。

她,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在1976年地震前已经超过了150万,是河北省域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

她,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素有“北方瓷都”之称。地震前,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是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这里的人们,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

“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

1976年7月28日凌晨,天气怪异般的炎热,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抵不住困意沉沉睡去。凌晨3时的唐山,似乎一切都和往日一样,夜阑人寂……

杨玉芳,现年66岁,原唐山开平化工厂工人。在他的印象中,地震前日唐山异常闷热。如果一切顺利,他将在第二天与亲戚介绍的女孩相亲。当天夜里入睡前,他还展望了一下未来--或许那个姑娘还和自己一见钟情呢。

赵金华,现年57岁,原唐山市木材公司工人。地震之前,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背着父母和奶奶,睡前问爷爷要了一支烟抽。在半睡半醒之间,他就听见爷爷说了一句--“坏了,打仗了吧!”紧跟着,房子塌了下来。而那支烟,也是他最后一次抽爷爷的香烟。

高志宏,现年65岁,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退休职工。地震前为河北机电学院绘图专业毕业生。她清楚地记得,地震前日天气格外炎热,夜里十点天空还是通红通红的。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全家人因自己毕业归来而高兴不已。当晚,她还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坐着火车去被分配的`工作单位报到。只是,火车越来越颠簸……

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

“我们刚到唐山时,看到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除了孤零零的几座建筑,民房几乎全部倒塌。”一位率部赶到唐山救灾的将军震惊了,尽管他身经百战,无数次目睹残酷场面。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五】

一座秋山的落叶,还不重么?

一片一片的飘下,一层一层的积压,当你以为它们终于化作春泥了。只一阵风,便又是一重。积压的,层层叠叠,等待岁月的分解直到最终消逝,却每每暗中发酵,不觉间孕育出又一轮飘下的。

其实,飘下的,只在一刻。也许是转过街角的一刻,从CD店飘来的那首熟悉的老歌;也许是穿过校园的一刻,从教室传出的不变的叨念;也许是路过小摊的一刻,从小吃里溢出来的.仍旧诱人的香味;也许是经过某户人家门口的一刻,从老奶奶讲给小孙女听的故事里听出的我也听过。

这一刻,或会心一笑,或鼻头微酸,不自觉地停下脚步,回头,看已经过去的故事里的一个又正在上演的片段。

积压的,却像永恒。是那些明明不愿想起,却一次次分外分明的往事;是那些久久不敢联系,在心底仍若隐若现的故人;是那些早就无能为力偏还野心不的旧梦。层层叠叠中,似乎还隐隐的含着一缕希望,往事可以再提,故人可以再见,旧梦可以重温。希望是自我安慰的产物,人是多么可怜又可笑的生物,总是习惯把自以为是当成信以为真。

这一缕隐晦的希望,随时可以凝成一阵风,使一首歌,一句叨念,一股味道,一个故事都化作飘下的。

可惜,往事不能重提,再美的过去,回味的久了,也就淡了。当年逃课偷跑去电影院,看一场只一小时二十分钟电影的刺激兴奋,如今哪怕闲适的坐在电影院里从早看到晚,怕也难寻。

可惜,故人也不愿重逢。记忆中衣袂飘飘的白裙少女,若已变成菜市场里斤斤计较的三姑六婆,再无法与心中的影子重合,是嗔怪岁月的戏谑?是埋怨现实的残忍?又让我情何以堪?

还好,旧梦倒还存着,没有遗失,也没有变质。把梦当做闹钟,用旧梦来提醒新梦,为不确定的未来定下些确定的时刻,似乎如此我也就可以变得确定。不过,只要人仍在,就不会因梦的遗失而无法成全。

我走进一座落叶的秋山,飘下的,积压的,飘下的,积压的,永无止尽。

我用一只眼望飘下的,用另一只看积压的,就像站在轮回的十字路口,一边望前世,一边看今生。

一座城一条心的作文【六】

纪念碑建于震后十年,由4根独立的、直指苍穹的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人定胜天。碑柱四周,是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讲述着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迹。这里俨然是唐山的地标。

震后的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数十万群众衣食得到解决;震后不到一个月,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震后一年多,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1979年,唐山拉开了全面重建大幕。尽管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薄弱,仍为恢复建设新唐山投资43亿多元。到1986年,重建任务基本完成。

据《唐山市志》记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的支持下,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铁道兵和河北省各地市,以及省属、部属建筑企业,陆续来到唐山支援建设。从震后至1986年末,外地援唐单位总人数达11万多人,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056万平方米,占唐山市恢复建设竣工面积的50.9%。

1990年,唐山市成为中国首个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颁奖词指出,“向唐山市政府颁奖是为了嘉奖1976年地震后唐山规模巨大的建设和卓著的成就,这是以科学和热情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问题的杰出范例。”

高达7.28米的纪念墙上,密密匝匝地刻着大地震中24万遇难者的名字。金色字体在长达500米的黑色墙体上一字排开,庄严而肃穆。

对于很多唐山人来说,不知道震亡的亲人究竟长眠何处,而纪念墙恰好承载了哀思,又像一种淡淡的安抚,疗慰着时空那头的伤痕。

国外的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40年过去,唐山地震3817位截瘫伤员中尚有960人健在,比预言的时间延长了一倍还多。

“我问自己,除了双腿不能动,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我能不能把破碎的自己,一点点重新拼凑起来?!”一位幸存者如是说。

“我从不敢承认现实、不接受现实,到面对现实、改变现实,最终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唐山这座城市站起来了,我也没有趴下,成为一个在精神上站立的人。”这,是震后幸存者的集体意志。

地震四十周年前的一个傍晚,孩子们依旧在碑下追逐,老人们依旧坐在石阶上乘凉,饭后消遣的人们往来不绝,落日把高悬于半空、写着的“唐山抗震纪念碑”的不锈钢匾额打成金色,初上的华灯逐渐在这座城亮起。

震后,西方媒体曾一度断言,唐山将从地球上被“抹掉”。而今日唐山,一切正如所注解的碑文所写:“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以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献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

“唐山,就是一座永远不会趴下的城市。”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