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南充今年中考作文是什么)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南充今年中考作文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10-29 02:19:25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南充今年中考作文是什么)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一】

一、选文(1)(2)段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这一试题有两种答法:(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X段的XX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二、问议论文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2)引出论点或论题。(3)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请你简析XX段的论证过程?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XX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XX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XX结论(或说明了XX的道理)总、分、总。

四、文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这是初中常用的四种论证方法。以后还可学到归谬法和类比法。

(2)论证方法的作用:

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比喻论证:把X比作Y,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二】

我爱笑,我常常微笑,我把微笑当成一种习惯。快乐便如影随形。

——题记

我人问我:“你有什么天大的喜事,怎么每天都笑呵呵的?”我总会面带微笑地回答:“为什么不笑呢?笑是一天,哭也是一天,与其哭泣不如微笑,何乐而不为呢?”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用微笑去面对,笑看人生,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曾读过一篇名为《十二次微笑》的文章,里面讲述了一个因“微笑”而感人的故事。在飞机上,由于一个空姐的疏忽,一位乘客误了吃药的时间,因此很生气,扬言要想航空公司投诉这位空姐。面对乘客的责骂和威吓,没有针锋相对,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乘客道歉,先后十二次,并十二次露出微笑。这位乘客终于被感动,他收起了怒容,亲切地表示了对空姐的原谅,不但如此,他将原来准备写的投诉信改写成了感谢信投给了航空公司。

从这简单的故事中,我们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微笑是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

闷热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一眼望去,教室里的考生都闲适地坐在座位上,检查着试卷,只有我还在奋笔疾书。监考老师催道:“还剩五分钟,没有答完的请抓紧时间。”顿时,我的心想热锅里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这道难题到底怎么解?难道这次数学又要考砸吗?怎么办?到底怎么办?我的心变得无比急躁。在紧张之中,我的大脑里突然闪过一个成语——静能生慧,于是,我闭上双眼,让自己平静得像清澈见底的湖水,睁看眼,然后自己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心想:相信自己,一定行。我仔细地研读问题,探究着其中的奥秘,终于解开了,我飞快的写下答案,满脸是满意的微笑。

“铃铃铃”交卷时间到了,我自信满满地走向了讲台,感觉真好!

朋友,热爱微笑吧,当微笑成为你生活的一种态度,生活中的那些不快和灰霾,将会烟消云散。

2020年南充中考语文作文【三】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 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o《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注:①[涵泳]:深入体会。 (节选自《不要秘诀的秘诀》

12.文中作者肯定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最好用文中语言作答(2分

答:

13.下面是关于本文行文特点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作者在引述古代学者关于读书学规和方法的经验之谈后,接着对其作阐释和评述,并且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引述陆九渊的诗句后,作者只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述,是因为其他诗句与读书方法和态度无关。

C.引述——评述——再引述——再评述,如此循环,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D.本文虽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评述,结构看似松散,其实是紧凑的,因为有一条读书方法和态度的主线相牵连。

14.作者在引用陆九渊的诗句后,只对其中的“未晓不妨权放过”作了阐释,而不像前面两段在引用后作全面阐述,这是为什么?(2分

15.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文中倡导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我们学习中的作用。(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