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状物>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冲刺阶段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冲刺阶段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05 13:14:28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冲刺阶段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一】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感悟生活不仅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还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形成自己的作文的活水源头。有的家长逼学生观察,甚至让学生搬个凳子坐着,四下里瞪眼,以为这是体悟生活,其实是胡闹。文学意义上的观察并非要人傻里傻气用眼去看,而是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认识身边的人和事。没有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

例如,我在教了朱自清的《春》后,让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的真切感悟的文章,题目自拟,结果大多数学生都写得非常生动。有一名学生就在《开在心里的映山红》中写道:“……每年阳历四五月份是我们村子里最美也最快乐的日子,红的、白的映山红开满山头,简直成了人间仙境,我经常和村里的几个同学到对面山坡上去摘映山红,将一朵一朵喇叭似的映山红捧在手心里,用鼻子轻轻地一闻,哇!真香!轻轻地掰一片映山红放到嘴里,一股清淡的甜味融进心里,还有一点酸,我们还用映山红花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满林子乱窜……”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说的话,表达的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所以不仅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而且写得得心应手。这样,便能在写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唤起灵性。

用心悟生活实际是一种善于用情感意识去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这样的感悟并非难为,一是让眼与心沟通,入目即入心,入心即升华;二是捕捉信号,即物心与我心撞击的火花。这样,便会悟出一份惊喜,一份生活的底蕴,一份成功的真谛。许多学生的眼睛也许很明亮,写作能力也许很强,但有的心是呆钝的懒惰的,就是说他们不会感悟,不知怎样感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去寻找真善美之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培养学生从斑斓的生活中主动搜索作文的信息。比如一家人看电视时抢自己喜爱的节目看,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件小事,稍微留心就可以写出一家三口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就象我的霸气、妈妈的灵气、爸爸的傻气,并可感悟到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个性化的习作必然有创新的火花,需要我们教师积极鼓励,努力使其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习作过程;创新的过程总会带有不成熟的印记,需要我们教师大度宽容,使学生更为从容地跨越成长的过渡期;学生的模仿容易趋向油滑,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其走向纯净洗练或雄浑大气;习作的语言难免一些瑕疵,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使其成为优美可读的文本。但愿我们共同创造良好而宽松的环境,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文学才子。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三】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四】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五】

“描写”这个词,起源于绘画。描,就是按照实物或范本的样子画;写,就是摹拟事物本来的形状。把描写这个词借用到写作中来,就是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人、事、景、物的形状、姿态、性质、特征等,使读者仿佛是通过自已的感官感知到了描写的对象。叙述重在表达“是什么”“什么事”;描写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与情感的体验,即“什么样”,重在“再现”。优秀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生动形象的描写,精细入微的刻画。

描写是记叙文的生命,有没有描写,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请看下面的文段: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为什么不跟她说一声,我说我跟我父亲说过了,她很生气,认为我眼里没有她,就给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拉住了,我后母却说我打她。我父亲听到了,就从楼上跑下来,把我打倒在了地上。

运用描写手段后:回来那天,我后母问我:“你走了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 我说,我向父亲说过了。她说:“噢,对父亲说了!你眼睛里哪儿还有我呢?”抡起胳膊打了我一个嘴巴。我本能地要还手,被两个老妈子赶过来拉住了。我后母一路锐叫着奔上楼去:“ 她打我!她打我!”在这一刹那间,一切都变得非常明晰,下着百叶窗的暗沉沉的餐室,饭已经上桌了,没有金鱼的金鱼缸,白瓷缸上细细描出橙红的鱼藻。我父亲趿着拖鞋,啪嗒啪嗒冲下楼来,揪住我,拳脚相加,吼道:“你还打人!你打人我就打你!今天非打你不可!”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这个文段加入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使得作者被打时的情景和心理感受都真实地再现了出来,特别是后母“锐叫”着奔上楼后的环境描写,将“我”内心因为极度委屈、愤怒而又在瞬间无比清醒、清醒得近乎绝望的心理曲折地传达了出来。因此,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运用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就可以造成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当一个人说母亲很爱自己时,别人也许只会点点头,说一声:“哦。”但是如果他把母亲生活中爱自己的细节描述出来,也许别人会同他一起泪流满面的。

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扩写是较为有效的专项训练方法。如古诗《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却将记叙文的六要素全部包括在内。可以让学生一句一句的扩写,每句扩到150字。扩写前,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如第一句中的诗眼是“惊”字,那么描写中,就要渲染出“惊”的气氛来。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暗”字上下功夫——彻底的黑暗固然令人害怕,但暗而不黑、影影绰绰更让人毛骨悚然,同时也为将军将石头误认为老虎埋下了伏笔。第一句中的“林”“草”“风”已经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扩到了200字以上。再看诗句“没入石棱中”。这句诗交待了故事的结果,似乎是最为平淡无奇的一句。但是,可以让学生想象:当将军发现箭是插在石头里,他的心理活动该是怎样的?是羞惭,还是自得?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将军是一个人去寻箭的吗?有没有随从,如果有,随从会做何等反应?这样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将军的意图就可以实现了。最后一句如果扩写得成功,学生还可以体会到,出乎意料的结尾可以使故事生趣盎然。

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记叙类文学作品。其实学生在生活中一直都在接触记叙类作品,电视剧、卡通片、小说都是记叙类的,可记叙文写的并不好,原因在于学生只是满足于情节故事本身,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比如曾烧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许多同学都喜欢看,但除了有趣的故事、可爱的人物,恐怕也说不上什么了;古典名著《红楼梦》,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过:书本、电视剧、电影……最熟悉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还有一些同学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感兴趣,谈起来也能口若悬河,但谋篇布局之妙就很难有一星半点的体会。找学生喜欢的记叙类作品,哪怕只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拿到课堂上来分析,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效果远比生硬地学习一篇记叙文要好得多。

记叙文要把思想寓于描写之中,就是要把场面的描写组接成故事,来表达主旨;而不是满足于“内容提要式”的交待,满足于贴标签式的鉴定。要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绘声绘色,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表达具体的思想、可感的画面。在记叙文中,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可感画面的展示。这方面做得越成功,作文就越有魅力,越容易打动人。优秀的描写性文字,可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晤其人,如临其境。(

高考冲刺作文指导【六】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开头)时间的齿轮转得可真快呀!时间老人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毫

不留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桌,似乐非乐的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同桌——李华。

(结尾)啊,李华,原谅我的鲁莽吧。我愿收回那天恶毒的话,用我今天真诚的道歉来弥补我的过失。让我们重新张开那友谊的风帆吧!你是永远值得我回忆的。

另一篇是《我真想哭》。

的宿舍,感受着这陌生的黑暗与寂静。我真想哭啊!

(结尾)器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在悲痛、烦闷、愁肠百结时,他就需要哭,需要发泄。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

那是深秋一天的下午,天气骤变,你(王老师)的胃病又犯了。当时,您正在讲课,只见您的脸色有些发黄,样子挺可怕的,你还是硬撑着讲下去。同学们被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同学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前排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站起来对您说:“老师,您快去医院看看吧!”大家也纷纷应和着:“老师,您去休息吧,我们这节上自习。”只见您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挥手示意刚才站起来的那位同学坐下。说:“我不要紧,咱们继续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