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课堂上讲话作文(同学在课堂上讲话作文)

课堂上讲话作文(同学在课堂上讲话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30 17:34:35
课堂上讲话作文(同学在课堂上讲话作文)

课堂上讲话作文【一】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六十岁,除了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我曾自认为我是爱读书的人,平时也爱看些各类书籍和同行的博客。来到建设路的一年中,是我有意识去读书或说是学校领导送给我们书要读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收获满满,不但细读了《新课标》、《有效教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读了《大学﹒中庸》和《老子》,以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让孩子笑着长大》等。在这一年中,我由原来的只读不写到尝试着写点儿心得体会,由一开始的写的少到篇幅慢慢地增长。我发现我也能自己写点什么了,尽管令人不是很满意。

记得暑假前席主任让我准备学习《新课标》理念落实的交流稿,我写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才写出来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后来发到我的博客上,便没再理会,谁知假期里我偶然的打开博客一看,这篇文章竟被评为了“精品”,并盖上了“智慧教学”的小印章,我甭提有多开心了,这比发给我一百块钱还高兴!我连忙把儿子去年上初中时我写给乖儿的信传到了博客中,半小时后儿子回来了,我正要向他炫耀我的“精品”佳作,打开博客我惊喜的紧紧抱住了儿子,这篇《给乖儿的信》在发出去的半小时内竟又被评为了“精品”,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就像我班的孩子们看到我写给他们鼓励的评语和优时的兴奋吧!不然小学作文才刚入门的我班孩子们为何爱上了习作课呢?假期学校临时通知要写廉洁家书,我的《一封家书》在发给张主席的同时也传到了我的博客中,几天后打开看到题目前那个闪闪发光的“精”字,心里蜜一样的甜!

吴老在这本书中写到“我是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这一小块地,也要受天时的影响,这就让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说这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着我,看我是怎样种地的”。我也要向吴老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争取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课堂上讲话作文【二】

暑假我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部著作。这本书中一篇篇短小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去怎样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吴老师在书中所思所想,耐人寻味,启人心智,读完后,我受益颇深。

翻开目录,我首先挑选的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越到高段,学生课堂上越不愿意回答问题,经常一节课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因而我挑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当看客》。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学生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上课不愿意交流的原因。通过阅读整本书,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其次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求知环境。三是我们要接助教学用具,更大程度的创设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大的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口手脑并用中增强学习兴趣。四是可以借鉴吴非老师的《怎样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不要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怖的事,让他们自由表达,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五是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喜欢你,课堂气氛就会显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另外《课堂要“留有余地”》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是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默读,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读到这里,我忆起上初三时遇到的一位数学老师,我们的数学老师请假,由李老师给我们上课,那时李老师每节课都会给我们留5分钟时间,可以写作业,也可以什么也不干,那时我就非常的喜欢李老师。而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每节课都满满的,生怕浪费一分钟时间。想想那时自己的喜欢,再想想现在自己的做法,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可以这么做,每节课给学生留3至5分钟的空白时间,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有进一步探究的。也可利用这空白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让学生整节课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不滥用学生的精力,给学生留有思考、消化的空间,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书中还有许多事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碰到相应的问题,我会尽可能创造性地参照着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课堂上讲话作文【三】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一本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吴非老师,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南京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这是一本好读的书。吴非老师的这本新书,虽然厚达225页,但没有一篇是长篇大论,都是短小精到之作,语言通俗风趣而不失文雅,平时抽空翻翻,就能从中受益。文中口语不断,但也有不少的文雅的语句。

我挑选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章节认真读了读,如《有些课不一定需要ppt》。平常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用ppt上课的好处、如何用多媒体教学抓住孩子的兴趣等等。可是吴非先生在书中却提出了不用ppt的观点,我带着好奇翻开书本71页。课堂上教师随讲随写的板书可以看出他的“底子”:有的很讲究,下课时看黑板,结构一目了然;有的气韵流动,才气逼人;有的在语句上加符号,反复加,幻成一个个打问号。吴非先生认为这才像“上课”,因为没有那块黑板,“课”就不好看了。现在听课,我们经常看到,课上完黑板上往往一个字没写,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课名,然后便一页页地翻ppt,公开课之前学生把门窗关紧、灯关上为了使投影更加清楚。这真的号码?看到吴非先生提出的疑问我不禁也在思考。那到底该如何做呢?书中也给我们一点建议:中学课堂适当使用多媒体很有帮助,有些课一定要借助多媒体。而小学教学要少用多媒体,要尽量让儿童养成纸书阅读和手写习惯。过度使用甚至,甚至滥用多媒体:从别处拷贝课件,有些老师直接拿去上课;机灵点的修修补补添加一两个自己的创作。有些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过度预设,课堂上被自己的ppt套牢,课堂生成的问题无法应对,从而失去最有价值的教学契机。读了这篇文章后,对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慢,人在发展中的一些过程不能被替代,不强制使用多媒体,同时并非每节课都需要用。

“人的一生,有12年是在小学和中学的课堂上度过的。”每当看到这句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的使命感便又增强了一分。正如作者所说: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我们同事之间会开玩笑说,谁的学生像谁,确实是这样。每当被别人说“你的学生真像你”的时候,心里满满的自豪感。

由此可见,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此外,教师语言显示职业修养。教育,即言传身教,身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生动,不让学生反感也是一门功课。

我认为,想要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

“既然布置作业,为什么不批改”书中的这句话引人深思。有网友曾调侃到:假期作业做了一个月,老师批了一个“阅”。这句话初读好笑,再读寒心。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却被老师像验钞机一样查一遍草草了之,这难道不是大大打击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行为吗?这是一名教师该有的行为吗?有的孩子说一到假期老师就会留一大堆作业,开学也不讲,只是把答案发下来让自己对,做不做都不会有人发现的。我认为,虽然可能偶尔会有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没时间讲的情况发生,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是纸张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一种浪费。

实在没有时间讲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把问题比较大的题目进行汇总,抽时间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即解答了学生们的疑惑,又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书中不仅写了课堂上发生的事,也明确指出:没有必要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其实不仅仅是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有些学生反映,家长为了学习,即使是假期也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只准孩子看新闻联播。面临高考的孩子们虽然假期也不能松懈,但除了课堂,电视等媒体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如《探索发现》、《动物世界》以及一些地球知识相关的特辑节目,另外,学生也是人,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如果一味地强迫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热情。

我看到很多学生为了学习,下课时间也不放过,别人都在休息他却埋头书海,其实我并不十分认同这种学习方法。劳逸结合才能有效率地学习。只有让大脑和身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下节课的学习质量。我之前认识过一个学生,高三的时候特别努力,每天都要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可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一问才知道,因为每天学习的时间太多,睡眠不足的她经常学着学着就开始打瞌睡。后来我便建议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果然,一段时间后她的成绩和学习状态都有所提高。因此,我始终坚信劳逸结合是高效率学习的保证。

我认为书中最值得人深思的一句话就是——认识你面对的学生。如果说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而教师是园丁的话,那么园丁必定要了解所有花的属性、开花时间、喜阴喜阳等才能让花园中的花争相绽放。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不断更新对学生心理和认知程度的认识,以便教学。教师是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之后,我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不断鞭策学生前行探索。

这是一本有思想的书。吴老师在书中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想,充满着智慧的火花,耐人寻味,启人心智。吴老师关注课堂与未来的关系,关注课堂里正发生的事情,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似是而非的常识,关注与课堂有关的方方面面,处处充满新意,思想深邃,给我们带来另一角度的思考,让我们也学会了思考,敢于大胆质疑,能够不再盲从大师和权威,是一本真正意义上能够启心迪教师智的读物,对于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课堂上讲话作文【四】

是什么,在天上飘飘荡荡?是什么,在天上迎风飞扬?又是什么,在天上变幻莫测、引人遐想?哦!那一定是鸢都的风筝了!

又是一年三月三,天气还略带一丝寒意。我和我的好朋友代炳婕、陈雨松、陈亚晗一起来到潍坊最大、最美的城市广场——人民广场放风筝。

因为阳光明媚,广场上的人越聚越多。大人们满面春风,孩子们兴高采烈。数不清的风筝在天上起起落落,有聪明机智的喜羊羊,有人见人爱的灰太狼,有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还有威风凛凛的大老鹰……还有一种风筝带着几米长的尾巴,在天上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我们把准备好的线轴、风筝一一拿出来,在家长们的帮助下,把一只只印着蜻蜓、蝴蝶的风筝送上了蓝天。虽然它们一次次地栽了下来,但我们在永不放弃的信念的支撑下,又很快使它们重返蓝天。就这样,我们放得越来越好。天上的风筝似乎能听懂我们的指令,一会儿摇头摆尾,一会儿冲上俯下。看着天上翩翩起舞的风筝,我的心也像长上了翅膀,跟着风筝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忽然,陈亚晗的一声提议打断了我的遐思:“我们一起来放风筝比赛吧。”我们欣喜若狂,一致同意。并约定“谁的风筝飞得高就冠名为‘理想之王’。”家长也在旁边为我们鼓掌加油。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不甘落后。“蜻蜓”飞起来了,“蝴蝶”赶上去了,陈雨松的“愤怒的小鸟”果然名副其实,一会儿就占了上风。只可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的“大金龙”也毫不示弱,经历了一番低空盘旋后,在一股强风的推动下,终于爬上了第一高的位置。我扯着长长的`丝线,感受着“后来者居上”的快乐,在宽阔的广场上不知疲倦地奔跑。啊,“理想之王”,我来了!

这真是:

又是一年三月三,

大小风筝飞满天。

莫负春光无限好,

许下希望寄纸鸢。

课堂上讲话作文【五】

最近在读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所感悟。尤其是在读到其中“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的感触良多。

我是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相对于语数英老师来说体育课还是很有“优势”的,没有那么多的纸质作业,没有那么多的纸质成绩考核,还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是很大的。但是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学生是对体育课有兴趣有期待还是对我这个体育教师的课堂有期待?

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我所教的低段年级的学生不管是课间还是上课的时候见到我都会大声喊“体育老师好”!尤其是在他们放学排好路队等待回家的时候,我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会特别大声给我打招呼“体育老师好!”“体育老师再见!”而且是每一个人都要给我招手再见!我当时看到这个场面作为活泼开朗的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呢!

我何德何能能受到学生们这么喜欢!我在想学生到底喜欢的是我的课堂,喜欢我,还是只是因为我是体育老师,我教的学科是体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期待体育课,如果换另外一个人来教他们,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因为只是喜欢体育。低段的学生本来就喜欢跟老师互动跟老师打招呼,所以给我制造了一些假象。我会误认为学生喜欢我的课堂,喜欢我,期待我的体育课。后来看到吴非老师书中说的话我才意识到可能真的不是我想象。就想吴非老师书中说的那样,学生在上完一节课或者上完三节课,已经很累了,接受了很多的知识的传授,在上到第四节课对你的课有什么期待?希望你能带给他们一些快乐和轻松。而不是继续的传授与灌输。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作乐园的,如果刚上一两年就厌学,甚至希望生一场病有理由不上课,那教育对他来说已经是折磨了。

为什么会提到说学生对课堂的期待,对我感触很大,因为我一直觉得学生对我的课堂期待很大,看着他们一个个期待的眼神我总是不忍心随随便便就给他们上一节体育课,他们眼神发射出来的信息就是:体育老师,我们好想好好上一节体育课啊!体育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呀?体育老师......看着学生一个个期待的眼神让我真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具体到一节体育课学生有什么期待呢?我想他是想通过体育课堂带给他们快乐,其次是知识,再次是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身体,是身体更加健康!我也不希望说一些“吓人”的话来引诱和吓唬人。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个活泼开朗乐观的人,我也真心希望学生能通过我的课堂得到快乐,自学校是师生,离开学校了我们是朋友。我希望的课堂能有沉思也能有笑声。真正做到学生很期待我的课堂,而不是因为沾了“体育”的光。

课堂上讲话作文【六】

本月我们共读是吴非先生所著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对于处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同时也明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怎样教”是我心中经常会扪心自问的问题,也是我存在的困惑。结合现在提出的数学六大素养,现如今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思想,到底怎么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既不是揠苗助长式的填鸭,也不是放任自流的随性。如何教,能够让一节数学课能够既富有趣味,又充满理性的思考;既有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又富含学生自己的探究与合作。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探索新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面对现有的班级情况,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首先我认为,要让数学课活起来,这就需要我在课堂上“妙语连珠”,那么首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料库,紧跟时代的脚步,并能够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转化成学生们容易理解的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其次,在与学生谈话时也需要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内心脆弱敏感,教师在与学生说话时应适当照顾到学生的情绪,用最具有说服力的语言来教育学生,避免因为我们而使一个学生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于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课堂上讲话作文【七】

文贵情真,情真才能感人。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从管里流出的都是。”“情”是写作的永恒主题,我们曾经学过《陈情表》,李密对自己的坎坷遭遇、艰难处境曲折“陈情”,令人难忘;我们学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他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隋追忆,让我们到了亲情的美好与动人。新课标也一再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不能说大话、空话、假话,要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一篇没有真情实感,就好比人没有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可见,“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时,只有吐真言,抒真隋,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要“真”,必须注意观察人物的言行,捕捉人物的典型特征,再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才能真切;要“真”,细节描写少不了,有了细节,人物才能写得传神。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场面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故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小品《小棉袄》中有真情、有细节的场景随处可见,比如小喷壶这个细节,既能表现老父亲平时侍弄花草的爱好,使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又为下面老父亲发泄愤怒提供了工具。语言细节:女儿25岁了,还不让谈恋爱,“舍不得呀,能拖一天就拖一天??”;动作细节:当老父亲将自己最亲的唯一的女儿郑重托付给“男朋友”时,先是

女儿激动地从背后拥抱父亲,眼睛里闪着欢喜、感恩的泪光,最后父女二人正面紧紧相拥在一起,脸上都绽放着含泪的笑。我们此时无不为这一对感情至深、亲情难舍、相互理解的父女所感动。

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作文中抒写平凡的真情能给阅渎者以感动。请看《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作文中的两个片段: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可是,我分明看到,妈妈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妈妈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很久。

作者能洗尽铅华,带着一颗灵动之心,去真诚、真挚、真切地感受母亲那深沉的爱。文中“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一细节撼人心魄,它好似一个定格的画面,将母爱的万千情愫尽含其中。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课堂上讲话作文【八】

我的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大多数不会讲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更谈不上情节跌宕了。春晚小品《小棉袄》主要讲述了一个因“错位”“误会”导致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故事情节完整且一波三折。在小品中,冯巩出演一位老父亲,某日心来潮要把家中的旧棉袄卖了,却错把新登门的女婿(高晓攀饰)当作了收旧货的(尤宪超饰),由于误会,认错女婿和收货人,“取”和“娶”又谐音,冯巩在尤宪超上门时一脸的狠劲。尤其是当尤宪超说出“货比三家,不能在一颗树上吊”“这不是新的,是二手货,是人用过的”等话语时,冯巩将其解读成他对女儿的冒犯,最后气得将他赶出家门。而在准女婿上门时,冯巩却把他错当成收货的而热烈欢迎,“你给我多少钱,给少了肯定我不干,30行不行”“18你取(娶)走”等对话让高晓攀以为这位准岳父急于将女儿打发出门。最后发现女婿忠厚,有孝心,欣然同意了女儿的婚事。这里既有情节上的波澜,又有情感上的波澜,从原先对女儿找对象生气、不喜欢到后来的满意。

写文章应像小品一样,情节要有波澜,俗语“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变化。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首先要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如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例如小品《小棉袄》,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情节的:第一次老父亲认为“收旧货的就是新登门的女婿”,是误会;第二次老父亲认为“新登门的女婿就是来收旧货的”,又是误会。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小品回环曲折,波澜起伏,情趣盎然,引人人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