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烧纸船实验作文(烧纸船实验作文350字三年级)

烧纸船实验作文(烧纸船实验作文350字三年级)

更新时间:2023-11-01 15:22:09
烧纸船实验作文(烧纸船实验作文350字三年级)

烧纸船实验作文【一】

宋朝的一天,身负重任的王安石从长江南下,巡视南方。在一路上,他无时无刻地想念着自己的家乡——钟山。

在巡视的期间,他来到了瓜洲这个地方。他的朋友,也就是扬州的刺史,十分热情的去迎接他。这时,王安石的朋友对王安石说:“听说你的故乡就在长江对岸的京口吧!”“不,不是。我的家乡是在离京口不远的钟山。”王安石答道。“哦,原来如此,”王安石的朋友说道,“不如我们一会去钟山吧!”

“不必了,现在我有任务在身,不便前去,再说去钟山的路也不是很远,我自己去就行了。”“不是吧,朋友。从这里到钟山可要穿过长江,然后再……”王安石的朋友说道。“不,”王安石马上打断朋友的话,“在我的心中,无论多宽的江,无论多远的路,都隔不开我对家乡的滔滔眷念,隔不开我对家乡无边的思念,隔不开……”王安石的朋友只能在他的身旁点头,表示赞同王安石的话。

吃完午饭后,王安石走到了江边。当他看见在长江的南岸被春风吹绿时,当他看见南岸上一排排大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时,情不自禁地想念起了家乡,想念起了父母。此时此刻,王安石仿佛有千言万语要向父母亲倾诉。想问候一下父亲的病好了没有,想问一下家里的庄稼收割了没有,想问一下家里的银子还够不够用,想问一下……可是,他却不知道要等到鼠年马月,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

晚上,皎洁的月光照向大地,身在异乡的王安石不禁热泪盈眶。现在,他离家乡仅仅只有一江数山之隔,但却因为有任务在身而不能回家乡。他对着晴朗的夜空大声喊道:“苍天啊!你什么时候才让我回到我的家乡啊!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这个游子回家乡啊……”这时,月亮正圆,如同一块雪白的盘子。在王安石的眼里,月亮如同他母亲的面。

深夜,王安石在床上翻来覆去。这个夜晚,王安石没有睡意。他在想念着他的家人,想念着他的家乡,想念着家乡的一切。但是,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

烧纸船实验作文【二】

今天,皇上又下了圣旨,让我去变法。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去了皇宫。不用说,我肯定又免职了。回到家,我想:上次我免职后,这次他又来请我去变法。那这次我又免职了,下次他又会来请我去变法,这样的日子还会有很多。于是,我骑着宝马,披着红色的披风,告别家人,忍痛向北京驶去。

在夜色朦胧的夜晚,柔和的月光照耀着那瓜州旁波涛汹涌的长江。宽阔的江面浩浩荡荡,向东奔腾而去,是那样的澎湃与美丽。在这个美丽的夜晚,远处的京口,进出的江,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朦胧、热闹、繁华。这时,我站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江上不时还有白鹭飞过,我遥望京口,京口渝瓜州隔着长江。我望着月亮,想起自己的故乡。啊!我美丽的故乡,离别了!远远望去,故乡与我只隔了数重山。我一个人,在异地独自思念自己的家乡,心中不知有多痛苦,我只能遥望那生自己、育自己的家乡,心中不知有多难过。我渐渐回忆起故乡那诱人的景色。这时,一阵风吹绿了江南两岸。那一草一木,已是春色满地。春风吹得这鸟语花香,热热闹闹。那纯净的碧云天,是多么美丽。

但现在,我却没有观赏美景的心情。我望着明月,思念家乡,多么想明月和我一起回家。虽然现在不能回去,可是,我的心却被明月带回故乡了。

烧纸船实验作文【三】

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

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点评】

本篇改写作文较好地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意境,并能结合小作者的自己看法,以自身眼光设身处地去感受诗歌的意境,使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烧纸船实验作文【四】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据媒体报道,清明节即将到来,很多地方以读家书、写家书等方式文明低碳祭扫,少了烟火味,多了文化气息。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清明节越来越被注重。这种注重,本质上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愈加深厚的根脉之思、愈加清晰的文化认同。

如何过好清明节?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每到清明,各地都会倡导文明祭扫。除了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之外,今年,植树献花、读家书、写家书等又成了流行方式。聚拢家人,捧读先人所遗家书,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聆祖宗训示,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家训的熏陶?给逝去的亲人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为长眠的英烈作首气贯长虹的悼诗,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呢?芬芳的花束、新种的树苗,何尝不是寄托哀思的极好介质呢?

过去,每逢清明,人们习惯用烧纸钱等方式祭扫。传统的祭扫方式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比这些形式上的祭扫更重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能追求嘈杂热闹?更何况,陵园墓地属公共场合,焚香等方式搅扰他人凝思,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也有悖公德,实不足取。

至于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焚烧“香车”“别墅”,乃至真钞、股票等,则与清明“慎终追远”的本意完全背离,陷入了庸俗的境地。“清明”就应风清气正,心至诚、情至真,胜过磕头焚物等繁文缛节,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攀比挥霍岂是祖先所愿?清明应是一种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一种道德教化的载体,通过扫墓祭祖,把家国天下凝聚为一个“道德之团体”,促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修齐治平,岂不比执拗于对陋俗的迷信更靠谱?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画风应该清新向上,充满诗意情怀,教人明德向善。既继承传统又移风易俗,少一些污染,多一些绿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诗意,正是今人对清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最契合本意的抚摸。

烧纸船实验作文【五】

今天,宋代诗人王安石第二次上京赴任宰相,途经瓜洲。

王安石乘船从京口渡江,到对面的瓜洲岸。一路上,两岸的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而王安石心里却是顾虑重重,因为他联想到第一次被罢官免职的情景,又想到这次改革能否成功,因此十分担忧。

王安石只觉得船行疾速,一转眼就到了瓜洲岸,离乡不久的他忍不住离别的痛苦,便不时地回过头,恋恋不舍地遥望着故乡。从京口到瓜洲只需渡过一条江,而从京口到钟山又只隔着几座山,望着近在咫尺的故乡南京,王安石的眼睛里充满了泪花。试想那一阵阵柔和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小草破土而出,小鸟在枝头嬉戏,小孩子们在田野里打滚扑蝶。好一幅欢快景象!这使王安石不禁思绪万千:每年这个时候,那里春意浓浓,一片勃勃生机,田里的麦苗绿油油的,风一吹来,翻动着绿色的浪花,站在麦田里,就像置身于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几朵色彩平淡的野花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更美丽、更可爱、更娇贵。

王安石回望既久,不知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对面的景象模糊了,只能借着月光看见波光鳞鳞的江面。王安石望着那明亮的月亮,心里想:这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能伴随我回到家乡呢?于是,他便挥笔写下了一首诗《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烧纸船实验作文【六】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清明到,儿尽孝”。最重要、最传统的风俗就是到祖先亲人的墓地坟前,供上祭品,焚化纸钱,培土修墓,祭奠扫拜……据中消协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多亿元。清明祭扫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提倡文明祭祀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对于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来说,当前最需要提倡的就是减少“白色浪费”,践行低碳清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我们在思想上除旧革新,摈弃陋习。力求以肃穆、健康、绿色、低碳、环保、安全、文明的方式缅怀逝者,追思先贤。随着大众祭扫观念的改变,清明祭扫的方式较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有了更多元的选择。音乐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等,都是低碳、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这些方式既可以表达我们对于去世亲人的悼念和追思,同时代替了鞭炮、纸钱和香烛带来的污染和浪费,有利于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例如用花祭扫能传情,让人少一分哀伤,既怀念了故人,又不破坏环境,文明祭扫已成为一种趋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大力倡导网上祭扫、社区公祭、集体公祭、为故人种植一棵树木、献上一束鲜花、制作一个网页等更环保、更现代、更自然的文明健康安全的祭扫方式进行低碳祭扫。这不仅是时代的客观需求,更是体现注重节日实质内涵的方式。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个已经被中华民族约定俗成的传统节日,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永久的固定下来。追忆先祖,更是以史为镜的另一种解读。清明祭扫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本身蕴藏着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核,这正是清明祭扫的价值所在。个人、社会、政府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倡导低碳环保,让清明节回归“清明”。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对故人最大的尊敬,不是买多少纸钱、放多少鞭炮,是应该记住故人留下的好的品质,通过节日里纪念的形式,让好的精神和品质一代代传下去。“植树祭亲人”,“献花表哀思”,“网上祭扫”,“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祭祀方式,成为人们寄托哀思,表达对已故亲友怀念之情的流行方式。

我们相信,这些文明、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最终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让我们更多的人选择文明祭祀、绿色祭祀,做到“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