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写事的作文步骤与技巧和方式)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写事的作文步骤与技巧和方式)

更新时间:2023-11-06 03:05:13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写事的作文步骤与技巧和方式)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一】

1、内容要素

在初中新旧版语文课本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巍巍中山陵》、《晋祠》、《桥之美》、《说屏》等,都是建筑物说明文。

记叙文、议论文和小说都有各自的要素,建筑物说明文也不例外。那么,建筑物说明文一般以什么为说明内容的基本要素呢?

从课本的范文来看,一般地说,它往往说明建筑物的所处位置、地理环境;设计者和设计经过,修建年代和修建过程;整体布局,建筑特征、规模风格;外观轮廓,内部结构、装修和陈设;建筑物的性质、地位、用途;与建筑物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故事;建筑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上述这些便是建筑物说明文内容的基本要素。

我们在写建筑物说明文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去广泛收集材料,才会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范围清晰,做到全面而不盲目。

2、材料的收集途径和筛选办法

收集材料的途径很多。

我们在亲身游览建筑物的过程中,要多看多记多摄。

多看,只用定点、移步换景和散点观察的方法,多多察看建筑物四周的环境,外观轮廓,内部建构和装修陈设,重点建筑驻足流连,次要建筑走马观花,努力把所见记在脑海之中。

多记,之尽量用本子记下建筑物上重要的解说、、碑刻之类的文字。

多摄,指条件允许的话,就用照相机把建筑物周围环境、外观轮廓、内部结构、装修陈设当中关键的东西拍摄下来,这比单靠脑袋记忆和本子记录来得持久牢固和直观形象。成文是时,还可以选取拍摄到的一些相片作辅助说明。

另外,参观游览之前,尽可能阅读与所写建筑物有关的书面材料,如、游记等;参观游览时,购买旅游指南、导游手册、明信片,听导游的解说等,这些书面材料里面常有宝贵的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准备充足了,下一步就要精心筛选素材。我们决不能把收集到的素材一股脑儿塞到文章里,而应根据说明的企图,决定哪些内容要素要详细说明,哪些内容要素要简略说明,哪些内容要素不作说明。凡与说明核心无关的内容就得忍痛割爱。留下的材料,该轻描淡写的就几笔带过,应该浓墨重彩的便绝不吝笔。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避免记流水账,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范文选材就非常讲究。中国石拱桥数不胜数,茅以升仅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牢固、形式优美多样的共同特征,歌颂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度智慧。故宫大小宫殿七十多间,《故宫博物院》一文只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和养心殿的位置、外观、装修、陈设、用途及有关历史,揭露了满清统治者的专制、奢侈和腐败。

2、写作技巧

写建筑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样下笔才能高屋建瓴。如何抓住特征?要靠整体概括和纵横比较。

整体概括,意思是说,无论对单个的建筑物、庞大的建筑群、抑或对星罗棋布的某类建筑物,都要从整体上概括出带有本质性或普遍性的特点。对人民大会堂,就是从外观轮廓和内部结构两方面概括出其“雄伟巍峨”、“浑然一体”的特征的;对故宫,则是从紫禁城宫殿房屋的数量、位置、布局的共性出发,整体把握到这个庞大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地位显要、布局对称、华贵雍容的特征的;对苏州园林,不碍从拙政园、沧浪亭、留园、怡园、狮子林、网狮园这些星布散置于苏州的'园林建筑在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门窗檐墙的雕刷等方面的共性,综合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纵横比较,指的是就相同或相异的地域、时代、民族、宗教等,拿所要介绍的建筑跟同一样式的或不同样式的建筑做比较,找出它们在建筑形式的承继沿革或根本差别,从而发现建筑物的本质特征。提到苏州园林,叶圣陶先生便拿它与故宫——我国传统建筑比较,得出苏州园林亭台轩榭不对称的布局特征。

假如要说明广州石室教堂,只要把哥特式建筑与拜占庭式建筑相比较,就会知道石室的特征在于尖顶。倘若介绍广州文化公园,不妨用天河公园、东方乐园、航天奇观、长隆动物世界与之比较,则不难抓住其特征——没有茂盛的树林,也没有宽阔的湖泊,更没有大型的现代化游乐设施以及各种动物,只有展馆、戏台、棋苑、说书坛、健身房之类,是纯粹的“文化”公园。

写建筑物说明文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说明顺序。

结构布局,首推总分式。一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说明整个建筑群的位置、历史、地位、用途、规模、风格、特征和平面布局,然后逐一分说“前朝”和“内廷”的各部分建筑物的位置、外观轮廓、内部装修和陈设、地位和作用等;一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先总括某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再分说这共同特征的各项具体变现或典型代表;一如《故宫博物院》,先中说“三大殿”,再分说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这样的结构布局,眉目清晰,层次分明,有概括又有具体。

按游踪介绍建筑物的环境和布局,外观和结构的说明文,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多采用空间顺序。采用空间顺序要与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鸟瞰、散点观察的方法步骤相以致。

专门概况建筑物的共同特征的说明文,多运用逻辑顺序,像《中国石拱桥》的由一般到个别,《苏州园林》的有概况到具体,先主后次。

说明建筑物的设计、建造、修葺过程,往往用程序顺序,像《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说明建筑事业发展历史,则采用时间顺序,像《中国石拱桥》末段。

建筑物说明文可以采用一种说明顺序,也可以交错使用两三种说明顺序。《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一文就用空间顺序介绍印刷所地上地下建筑的结构,用程序顺序介绍印刷所的建造过程,用时间顺序介绍印刷所的毁坏和修复过程。

写建筑物说明文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

第一,按游踪介绍建筑物,要注意游踪线路的交代,要注意表示游历者所处位置和移动方向的方位名词、处所介词、去向动词的使用,还要注意表示观察角度和建筑物位置的方位名词的使用。

第二,要注意标识建筑年代、面积、体积、资金等数字的准确性,合理使用确数和约数。

第三,要掌握所写建筑物的一些术语和专有名词,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恰当运用到文中去。如,亭台、轩榭、楼阁、庵观、寺庙各有所指,切莫张冠李戴,导致知识性错误。

第四,要合理运用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运用修辞方法和记叙、描写、一轮的表达方式是为了辅助说明,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思想性,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以区别于专业的纯粹的建筑物说明文。

写建筑物的环境、外观、陈设、雕饰等多可用修辞方法和描写方式。例如:

(1《晋祠》一文就大篇幅描写晋祠的山、树、水,以刻画其环境之幽美。《故宫博物院》结尾几段就描写了御花园的环境气氛,以及从景山公园回头俯瞰到的故宫景象。

(2《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里“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廓,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就写了人民大会堂的外观轮廓。

(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详细描写了十块汉白玉浮雕上的历史画面。

写与建筑物有关的人事和传说等,多用叙述、议论。例如:

(1《中国石拱桥》一文概述了“七七卢沟桥”事件,以体现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

(2《故宫博物院》一文插说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话以及慈禧挪用军费的事,揭露封建帝皇的专制、腐败和奢靡。

(3《说屏》一文开篇就叙述童年往事,交代自己对屏风心生向往之情的来龙去脉。

(4《故宫博物院》一文在说明太和殿的用途之后,马上描写了大典的盛大场面。

不过,用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切勿过度,以免喧宾夺主,致使把建筑物说明文写成了散文、游记。毕竟,他们有别于诠释、比较、数据、举例、引用、图表、比方等正宗的说明方法。另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和描写方式,虽可发挥想象,但不能言过其实,肆意吹嘘,欺骗读者。

中学生写建筑物说明文要像范文一样具有思想价值,如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揭露反动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反映新制度下建筑事业的突飞猛进等,这一点与专业的建筑物说明文不同,那是纯技术性的。

最后,谈一谈建筑物说明文命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直称式,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晋祠》等,直呼建筑物的名称,不加任何修饰语;其次是特征加名称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等,在其名称前加上表示该建筑物特征的修饰性词语;最后是写意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以蕴含作者对所写建筑物设计的人事物的感情的语句为题。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二】

①改写后的文章不能出现与原文不一致的'中心思想。要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重点部分,确定其取舍、详略和结构安排。

② 要处理好原文和改写文的关系,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应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借助联想又不凭空乱想。 ③要处理好不同体裁、不同写法的关系,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彩之处,又应符合新体裁、新写法的要求。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三】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四】

A.改变人称,即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B.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C.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诗改为短文,改成记叙文等。D.结构的改写。如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重新组织材料。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五】

设悬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悬念,然后将这个悬念不断推进,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释除悬念,抖开包袱,令人恍然大悟。这些悬念的文字和情节,上挂下连,前照后应,形成了很严密的照应关系。

设悬式照应的显著效果,就是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流连忘返的思想情趣,因为它既是情节的延伸发展,又是结构的前后关联。设悬式照应主要是从情节上考虑的,因而它与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延伸、顺序的牵引几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合体的。

例如《枣核》,这篇记叙文以“枣核”为题,也以“枣核”为设悬之物。文章一开头就设置悬念:访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而且是“再三托付”,这是为什么昵?“我”感到“很蹊跷”,悬念由此产生。“我”一下车,他就殷切地问枣核“带来了吗“,显得很急切,“我”给他后,他“托在掌心”,显得很贵重,但没说明原因,情节又向前推进一步,环扣又紧了一次,照应又严密了一层。当“我”问他要枣核的用途时,他却很神秘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情节又近了一层,环扣又紧了一步。然后,他又向“我”介绍他的住房,介绍他的家庭,介绍他的花园栽种和布局,指指点点,让“我”参观,就是不提“枣核”。这几段,未明写枣核,实际上是侧面写枣核,在暗写枣核,是侧面照应,是内容和情节的照应。在悬念多次设置的基础上,主人公才最后交代要同窗带枣核的原因,释除了悬念:“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颗枣树。所以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原来是这样的,是他热爱祖国思恋故乡的集中表现。最后,用了四段文字,记叙了他在外国对祖国和故乡依恋的情景和举动,照应悬念,使悬念的内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和深化。

用作设悬的对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还可以是某句话,某个动作,某个形象特征,某个细节等。设悬式照应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运用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掌握设悬的节奏,越向后发展,悬念就越紧,不能有松散累赘之感。二是设悬要巧妙新颖,“巧”在悬念产生后不能一览无余,看了开头便知结尾,“新”在悬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给人用过之感。三是悬念之处的语句要与开头设悬的语句大同小异,以达到照应的目的,加深读者印象。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六】

1、引出说明对象;2、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七】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

写事的作文的几要素和方法【八】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