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

更新时间:2024-06-16 17:16:52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一】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集结了所有军事家、谋略家的智慧的书——《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一句话,于是,我就开始寻找走为上计是不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我好奇地翻开这本书,果然,我在目录几个不太醒目的字中找到了答案: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我欣喜若狂,目光又转移到了其它三十五计身上,突然,我又看到了一计——打草惊蛇。令我疑惑不解,心想:打草惊蛇不是一个成语吗,怎么会是一个计谋呢?我迫不及待地翻到那一页找事典:公元218年,曹操统领大军攻打刘备,刘备见曹军气势凌人,只好把军队扎住在汉水西边。诸葛亮见曹营旁边有一座土山,就派赵云带500多人,藏在土山下面,待敌军休息之时,擂鼓呐喊,不出战,而自己却在楼台上观察敌军动机。到了半夜,那500多人一起击鼓呐喊,曹军信以为真,赶紧起身迎战,却没看见一个蜀兵。就这样一夜折腾了几次,曹兵累得直不起腰,曹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他无可奈何,只得让军队退后30里,把汉中和汉水都丢给了刘备……此时,我猛然醒悟,哦,这就是打草惊蛇啊!

读了这本《三十六计》使我受益匪浅,同时它也教会了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适合把敌人分散开来然后一举消灭;在敌明我暗的情况下可以关门捉贼,把敌人围歼起来打败……总之,只要我们聪明地利用智慧就能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二】

近段时间,一有空,我就在读《三十六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所体悟的,前人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奇异的光芒,他们的智慧、谋略往往使我们叹为观止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优秀遗产,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的军事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战略,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 “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中被用的是淋漓尽致,不能不叫人拍手称快尤其是诸葛亮使用的“空城计”、“反间计”更可谓家喻户晓。从而是蜀国越来越强盛,成为对抗曹魏与东吴的有力对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十六计”不仅能在军事上起到推波助澜,化失败为胜利的作用,而且在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十六计”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围魏救赵”、“借尸还魂”、“连环计”。

“借尸还魂”即“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同蒙,童蒙求我。”意思就是凡是有所作为但难以控制的人,不加以重用;凡是无所作为,多依赖别人,会有求于我的人,完全可以控制和加以重用。利用无所作为的人,不是我收别人支配,而是我去支配别人。这就决定了我才能主导地位,一切都已我的利益

出发,这看似没用的东西,没有头脑的人,没有机会的机会,只要我们肯利用善于利用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宽也。”意思是敌人兵多将广,兵力强大,不可和敌人硬拼,应当运用谋略,使他们自相牵制,削弱其战斗力,将帅英明,指挥正确,克敌制胜就像有天助一般。连环计,顾名思义是一种多步骤或多环节的计谋。步步相接,环环相扣,如同长链一般。为确保成功在每一步骤或环节中,都可以用计。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和管理者者也往往采用一环扣一环的管理策略,其结果却能展现出该机的妙处。这些计谋的使用不是仅仅依靠说辞而是在战场或商场上甚至其他地方,所以就更加要注重计谋的运用。一招不堪,满盘皆输,所以在我们玩弄权术的时候就要更加谨慎,一面引火自焚。最后,我不能不赞叹人类的智慧,《三十六计》是继《孙子兵法》之后有一部走向世界的经典军事科学著作,两者并称且被誉为“兵史双璧”,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又一奇葩。

三十六计故事作文二年级【三】

“浑水摸鱼”一词,起初是渔民们从捕鱼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句经验性俗语。原意是,把水弄浑浊了,鱼儿会晕头转向,此时乘机捕捉,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之际从中谋取利益。在军事上,只有意给对方制造混乱,或乘敌方混乱之际,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在战场上,冒充敌人而蒙混过关是此计常用的手法。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