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51劳动节作文全文(关于劳动节作文范文500多字)

51劳动节作文全文(关于劳动节作文范文500多字)

更新时间:2024-06-03 07:25:18
51劳动节作文全文(关于劳动节作文范文500多字)

51劳动节作文全文【一】

哇!五一长假快到了,我真想出去旅游,到哪儿呢?我左思右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对,就到天堂——苏州和杭州。

5月1日:苏州的美景

今天,我早早就起床了,吃了一些东西,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汽车站乘车。到了汽车站,我非常激动,心跳也加快了,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就这样,我们来到了苏州。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苏州的购物天堂——观前街。这里人山人海,人流如潮。商店里济济一堂,那些商品也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个个都是精品。不一会儿,我来到了书城,不用说了,我买的都是科技书呗!

从观前街出来,拐了一个弯,我们到了怡园。一进大门,只见一座亭子,我们在这儿休息了一会儿。经过一个大堂,就到了玉皇厅,据说这里每天只能请一桌客人享受皇帝吃的午餐。走过大厅,我们来到戏剧馆,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吃着苏州的特色小吃——五香豆、豆腐干等,很是惬意。

出了怡园,我们打的来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鸡湖。这里湖水荡漾,正举办汽车展呢!汽车有小轿车、卡车、面包车等型号,有上海大众、日本丰田、德国奔驰等品牌。从高处俯看,汽车几乎包围了金鸡湖喽!再往前看,密密麻麻的汽车一直通向码头。弯下腰看,碧波荡漾的湖水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很是好看。呀!这里真美呀!

51劳动节作文全文【二】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蚌了。’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

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寓意】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认为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51劳动节作文全文【三】

“茅檐常扫净无苔,

花木成蹊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从青来。”

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所作。它告诉我们,古代的宰相、高官同百姓一样,常常为家里的洁净出一份力。作为家中的一位“小朋友”,我没有想把自己应做的家务劳动推卸到别人身上,可实际上,我平时并没有太多机会做家务,这星期又要写一篇有关劳动的作文,于是,我决定帮妈妈做一项家务劳动,并且以此来改掉我好吃懒做的坏毛病。

要做什么呢?都这么长时间没有做过家务活了,洗碗呀、擦桌子呀,事情都太小了,虽然我也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可我还是觉得得做件“大事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正当我找不到机会是姥姥、姥爷来看我了。为了欢迎姥姥姥爷,我把自己屋的两张小床让给了他们。自己睡在哪里呢?挤在大床上吧,怕害羞;跟姥姥睡吧,又挤得不得了。那睡……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微微一笑,对我说:“看来,你得自己搭小床了!”“自己搭小床?妈妈,你没搞错吧,这一向是你的‘专利’,我怎么搞得定?”“我把‘专利’转让给你,保证耐心周到还不收费……”得,我自己装吧。和妈妈的较量我总是胜少负多。再说不装小床,晚上睡哪儿?要知道妈妈决定不做的事,她可是真的不会管。

思想斗争结束后,我最终决定自己把小床装好,毕竟我要做一件大事!可是,从哪儿下手呢?

在北屋站了一会儿,我又开始叫妈妈了:“到底怎么干嘛?”于是,妈妈又开始了她那一贯以小见大的叨唠:“其实,干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的,先计划和准备,再实施,最后检验。”“那装床怎么计划、准备和实施呀?”“得计划床在哪儿?要不要装护栏?先装什么后装什么?准备是准备什么工具?要不要先把地和床架擦干净……”

于是,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我找出了工具桶,经过挨个检查,我又找出了与装床相配的十字螺丝刀与螺丝钉,把小床的支架擦干净扣,在北屋依次摆好。接着确定了小床的.位置。最后拿起墩布,随便划了几下,就撩起袖子,准备正式开工了。可是,回来一看,天呀,怎么比原来还脏?看来是墩布没有洗干净。第二次,可怜的墩布被我洗了又洗,搓了又搓,“毛”都快“掉光”了,这次肯定没问题啦!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墩布,认认真真地打扫起来。“呜,累我了,这次就是刻薄的老妈来检查也没问题!”我边说边把墩布当拐棍靠了起来,“啊?还那么脏?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从我手中拿过墩布,认真地告诉我:“处处留心皆学问。你仔细观察什么地方脏?看看妈妈是怎么拖的。”原来我墩地的时候就来回横着拖,被拖到的脏东西就只是被“平移”了一下,当然会很脏。可妈妈在变墩布要改变墩地的方向时,转了一下墩布的杆,把脏东西牢牢地“摁”在墩布的下面。

接着,我又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床护栏安到床上。这样一来,被子就不会掉下去,我也不会睡着睡着,一下子与地进行“亲密接触”。可是当我正想把护栏插入到下面栏杆的小孔时,却发现下面的栏杆装反了。哎,没办法,只能把螺丝卸下来,翻一个个儿,再拧上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次拧螺丝的时候,我是正着拧完了反着拧,可是不管怎样,我就是拧不上去。怎么什么东西到了妈妈的手里,都那么听话,可一到了我手里,什么也干不了呀!在一旁看我的妈妈知道我出了洋相,用手轻轻推了一下螺丝,再让我拧,一拧就进去了。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妈妈笑了笑:“刚才,你拧的时候,螺丝歪了,所以拧不进去。做事不能只动手,不动眼和脑呀!”

51劳动节作文全文【四】

王磊光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他理想之作,这种“突然的出名”让他感觉很不真实。网友们不断在网上评论博士生返乡手记,王磊光在手记发布的第一天看了看评论之后,便很少关注。他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会有各种评论出现。

更何况,真正生活在文中所述乡村的人们并不知晓博士生返乡手记的走红,王磊光也从来没有向生活其中的长辈们提及文章的事情。“他们都是很本分的人,如果看到我将身边的事情写了出来,一定会为我担心。

对于自己的文章引发的有关农村大学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王磊光则表示,“我所说的,是80后大学生出路难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相比,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的80后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艰难的。”如今,媒体陆续找到他,但王磊光希望人们不要关注他本人,而去关注现实的中国。(采写:南都记者 刘素楠

51劳动节作文全文【五】

五一期间,妈妈带我游了绍兴的儿童公园。

五一的儿童公园,已经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大门口灯笼高挂,彩旗招展。空中的气球高悬着节日的标语。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大人们的带领下,随着门口的人流,缓缓流入公园大门。

公园里真美啊!洁净的水泥路两旁是一个个大小各异、式样不一的花坛,花坛里的各色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还散发出阵阵诱人的芳香。我们来到一块草坪上。草软绵绵的,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儿童,有的坐在转盘上嬉戏,有的在秋千上荡漾,还有的\'坐在绿荫下歇歇。

我们离开了草坪来到了一个小湖边。湖里有许多水划船。其实是电动船。我坐在船头,握住方向盘。船头上还有一个瞄准器。当船前进时,把瞄准器对准湖上的某一目标,一扣板机,那目标就会自动喷水,会喷出很高的水柱,好看极了,显得非常壮观。

我们又来到赛马场。那里有几只膘肥体壮的马供游人骑。我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骑上了马背。在马背上的感觉真不一样,随着马有节奏的跑动,我就在马背上有节奏的颠簸。既惬意,又有点惊慌。

我们还看了耍蛇表演和猴子争食等。

今年的五一儿童公园游,给我在童年的记忆中,增添了美好而又欢乐的一页。

51劳动节作文全文【六】

今年劳动节的主题是“实现体面劳动”,但目前的现实是劳动者不体面,体面者不劳动。

谁是中国的体面者?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有权的,一种是有钱的。有权者一部分是靠政绩工程提上来的,一部分是靠货币、珠宝、字画、肉体等换来的,还有一部分是靠荫庇潜规则上来的官二代。有钱者,特别是其中富豪,据说靠勤劳致富的不过30%,其它多有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有深厚的权力背景。这些权贵用非劳动手段获得很高的经济社会地位,不仅可以在国内炫耀性消费,还把配偶、子女和巨额财富转移到海外。北京车展成为富二代和暴发户竞豪奢的场地,欧美富人区成为他们养尊处优的后花园。按照世俗的标准,他们确实是最体面的人,但他们的体面背后更多是不劳而获。

中国的劳动者主要有三类人:农民、农民工、小白领。农民多数是中老年人,只要不病倒,七老八十都在田间干活,收入一年不如公务员一个月工资;小病不治,大病小治,重病回家等;养老靠儿女,多数儿女打工在外,既不能就近赡养,也几乎提供不了什么赡养费;可以说,纯农民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农村最差的,也是全国最差的。劳动者中的农民工,工薪接近全球最低,居无定所,病无所医,老无所养,妻儿不是远在故乡无法亲近,就是飘零城市,孩子无处接受平等义务教育。蚁族境况类同农民工。劳动者中的小白领,最有机会成为体面的中产阶级,结果政府和房地产商用疯狂的房价摧毁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如今,真正的劳动者唯一可靠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劳动力,境遇近乎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马克思时代的工人阶级确实生活悲惨,包括最发达的英国。但资产阶级政府并没有认为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是天经地义的。马克思去世的第一年,英国自由党政府首相劳埃德.乔治成立了一个负责调查贫民窟问题的委员会。在给议会的报告中,该委员会证明:在城市及乡村普遍存在酗酒、疾病、犯罪及亡率高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贫民都拥挤在极不卫生的、阴暗潮湿的小屋里。根据这个报告,议会在1890年通过一项关于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的法律。1909年又通过一项更为重要的法律———《住房和城市规划法》。这两项法律责成地方政府(州议会关闭潮湿的地下室,拆毁不透气的房屋,并从地主手中购买土地,为穷人建造光线充足、干净和通风良好的住房。结果,到1914年为止,有56318所房子被宣布不适于人居住;州和城市议会购买了20万英亩的土地;在伦敦有10万个租户住在由政府建造的清洁卫生的住房里。100年后的中国,包括其首都北京,中国的新工人阶级——农民工,有谁获得哪怕一间城市政府提供的“清洁卫生的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