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想换工作又舍不得现在的工作文案)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想换工作又舍不得现在的工作文案)

更新时间:2024-04-28 18:18:44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想换工作又舍不得现在的工作文案)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一】

学子欲高飞,十年一轮回。

六岁初入学,十二进初中。

十五迎中考,十八待题名。

二十皆学成,入世两眼生。

回顾这些年,处处都是分。

入学数理化,假期拜师门。

一周一小考,有输也有赢。

输了一巴掌,赢了将我亲。

请问俺爹娘,何必这么真。

胜败常常有,道理要分清。

不是儿不学,考题难为人。

一副破图画,叫我何作文?

书上也木有,想抄也不行。

出题老师谁?可能有神经。

难为我学子,安的什么心?

你儿也高考,看他行不行。

爹说我的儿,不可乱叫真。

应试会高考,一分定乾坤。

你入高学府,从此跃龙门。

继续去深造,就业样样成。

再过四年后,世界任你行。

人生如试卷,考题要看清。

答错赔自己,答对你就赢。

世事皆难料,处处应小心。

赔钱由事可,浪费你青春。

爹说也有理,我依旧我行。

面对四张图,确实伤脑筋。

我该写点啥?快响下课铃。

省略五百字,老师看可行?

分数随你打,不行就给零。

大学考不上,打工出远门。

再等十年后,富豪有我名。

开上保时捷,小蜜随我行。

若问我去哪?立刻见马云。

和他谈合作,收购他股份。

世界五百强,我排第一名。

分数算个毛,有钱说话灵。

今日在考场,独木桥难行。

以分论成败,终究害人。

端阳又将至,唯唱离情。

书为人用兮,有志天下行。

今朝落榜兮,他日功名成。

世事皆学兮,能输就能赢。

人生苦短兮,新坟盖旧坟……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二】

从该学校的做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管理者的良苦用心:呵护童心,保护孩子的上进心。素质教育实行之初,很多事情一夜之间翻了个个。有些地方的教育在还找不着北的情况下一下子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立刻剔除了昨天还当法宝,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糟粕的东西,摇身一变——“素质”起来。君不见,有些农村学校接受素质教育的仓惶和可笑的程度。校长通知开会,老师们拿着笔和本子,边听边记下了所传达的上级文件。学习一段时间之后,脑中的素质教育“概念”就具体起来:不体罚学生、不留校、多多地表扬学生、不排名次、不能让学生家长知道学生详细的分数、不能向家长告状……这就是他们眼里的素质教育的全部。可笑吗?一点也不,有很多山区学校,他们所知道的素质教育还要可怜。正因为懂的少,所以只能一味地模仿,秀着秀着,有些现象虽然心里也疑惑也反对,可是迫于“大局”,还是委屈自己委屈学生,把自己把学生当成了傀儡。的确,孩子们都喜欢看到本子上红通通的100分,都喜欢听称赞的话,都巴望着老师把自己当宝贝。可是,我们也不能无原则地全盘肯定啊。试问:喝彩声中长大的孩子,如何应对以后人生中的挫折?从古到今,师者都知道要从小教育孩子们明是非,而判断对与错的`标记,一般都是用“勾”和“叉”来表示的。如今,用个小小的“?”代替“叉”,当年幼的学子问起这是什么时,难道老师为了说明一个极易说清的对与错的问题还得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吗?教育,如此光明正大之事,居然成了犹把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了?

还有那遍地撒网式的激励温馨式的评语,也是盲目追逐素质教育的产物。试问: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热爱学习,作业敷衍了事,乱七八糟,为什么老师就不能光明磊落地批评使之认识到错误,反而还要假惺惺地写上几句连自己都觉得虚伪的“温馨评语”呢?昨天在一网友的回帖中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好’字害了学生”,说是由于教师给学生的评语经常是“好”或其它肯定的话语,也就养成了评语的习惯。一次一位学生在写时写道:这个世界这么冷漠,苦闷、枯燥,我将结束自己破碎的生命,好不好?……这位教师又是没多想,写了一个“好”。学生认为教师同意他的想法,于是跳楼自了。这是淋淋的现实,人命关天,孩子如此鲜活的生命居然惨于老师一个习惯性的评语里。可悲!教育的悲哀!我认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不能丢掉,不能背叛的,比如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分清这些而不是要孩子们混淆这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教育必须实事求是,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现在再说说受教者——孩子自身。现在的孩子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食五谷却把麦苗当韭菜。父母、爷奶的呵护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学校里如果再加上老师宝贝般地娇宠着,对错不分地暧昧着,这样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何能担当发展中华的大任?中国的教育,被党中央一再提到极高的位置,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教育理论真的很苍白,自己没有权威,总是仿照别人,一味的模仿又怕人笑话,于是加进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实行起来,总让人觉得行走在一条黑暗的遂道里,虽然光明就在前面,可是,接近光明却很难很难。素质教育的实行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可是,中国太大了,城乡的差距也太大了。农村条件差,素质教育推行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都远远不够,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总给人一种邯郸学步的感觉,所以,出现以上种种怪诞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师者特别是农村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一定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忌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请老师们该打“叉”时就打“叉”;该批评时不要口软。不要再用一个比“叉”难懂得多的“?”代替,更不要人人都说“好”,个个都云“行”。

该不该换工作文案【三】

“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一首词,只有寥寥几句,却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一代热男儿,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挥剑自刎于乌江之畔。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千百年来,有太多的人惋惜项羽的结局,有太多的人幻想着他可以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细细想想,倘若项羽当日乘船离开,他真的可以改写历史吗?依我愚见,未必。

且先不论他“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个人荣辱感,就算他回到江东,那里还有多少子弟可以一起同他再度起兵?当时他可是带走了数万名江东子弟啊!就算他费尽千辛万苦,东拼西凑出来一支军队,他们可还“肯于君王卷土来”吗?再者说来,他的劲敌刘邦会给他整装待发的时间吗?只怕不过是祸水东引罢了。计谋过人的项羽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些,既然徒劳无功,到不如拔剑自刎。最后只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破釜沉舟,置之地而后生,逐鹿中原,将五侯而灭秦,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结局也悲壮惨烈。宁要牺牲性命,也要保全尊严,这,就是英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