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格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格式)

更新时间:2024-06-03 19:43:38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格式)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一】

今年55岁的支月英是江西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了让山里孩子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她默默坚守深山36载。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乡镇40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山村小学任教。

36年来,支月英一直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为了让山里孩子们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她筹建新校舍、创办快乐图书室、开设全科特色教学。她既是老师,又是校长,还是保育员,为孩子们做饭、洗衣、垫付学费更是家常便饭。学生们对支月英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奶奶”。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千多个山里娃从这里走出了大山,而支月英却落下了一身病痛:视力、听力减弱,甲减和糖尿病让她每天离不开药。

面临退休的支月英,最担心没有新老师愿意来这偏远的教学点。“乡亲们把我当做亲人,山里娃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支月英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二】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20位候选人近日公布,他们的事迹简介已经在央视官网发布,无锡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位列其中。请广大市民登录“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网站,为吕顺芳投上一票。

今年64岁的吕顺芳,是无锡市宜兴官林镇义庄村农民。她小时因家境贫困,年幼的妹妹被忍痛遗弃。为了圆母亲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她四处奔波寻找妹妹,然而直到母亲去世也未能如愿。在寻亲路上,吕顺芳发现还有更多有着同样遭遇的家庭,她暗下决心:“我要帮天下父母寻找他们失散的儿女!”2000年5月,吕顺芳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先后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区的3000多名寻亲者。为帮人寻亲,吕顺芳辞去工作,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10多年来,吕顺芳帮助300多名寻亲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亲人,使一个个离散多年的家庭破镜重圆,用爱心演绎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抱憾,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感到付出再多也是值得。”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三】

距离郭川船长失联,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时间。

当地时间10月18日,郭川船长从旧金山金门大桥出发前往上海,进行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原定于11月5日前后抵达。可北京时间10月25日,当他航行至夏威夷附近海域时,突然与岸上团队失去了联系。

两个月来,我们望眼欲穿地在期盼着那条关于船长的好消息。“中国-青岛号”早已在檀香山靠岸,可他的主人仍然遍寻不见。

帆船改变的行者人生

拥有两项航海世界纪录的郭川船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

2013年郭川船长驾驶40英尺帆船从青岛出发,历时138天完成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创造了该级别无动力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奇迹。去年,郭川船长又率领国际船队驾驶超级三体船创造了北冰洋(东北航线不间断航行的世界纪录。

如果不是与帆船邂逅,郭川几乎注定会走上旁人眼中的成功人生路。在奔向大海之前,他拥有令人梦寐以求的学历与职位,那是许多人愿意穷其一生去换取的。

是帆船改变了郭川的后半生,用他的话说:“感谢帆船,让我自由的灵魂得以释放,而我放荡不羁的内心也找到了皈依的地方。”

每一个敢于为选择而付出的人,都值得尊重。对梦想与生活的执着,让郭川有勇气踏出这一步,去挑战未知的世界。

远航的意义:人生本该立体而多彩

危险与美景,是大海的两面。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面前,常人无法对一位船长的境遇感同身受。长达数十天甚至数月的航行中,只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刻忍受着危险、孤独与疾病的纠缠,一人一船已是全部。面对未知的海洋,总有人会疑惑,冒险挑战的意义何在。

郭川船长曾说:“人生不应是一条由窄变宽、由急变缓的河流,更应该像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的小溪,时而近乎枯竭,时而一泻千里。你不会知道在下一个弯口会出现怎样的景致和故事,人生本该立体而多彩。”也许,本就没什么能阻止一条河流奔腾入海。

在经历了海上近138天、超过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后,2013年4月5日上午8时左右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母港青岛,成为第一个成就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伟业的中国人,同时将创造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中新社记者徐崇德摄

在资深电视人房学峰看来,郭川船长的追求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也许还要再过一些年,人们才会更好地理解他勇敢和创造的意义。房学峰与郭川相识已十余年,见证了船长拥抱大海的岁月。

“航海是他的爱好,他想在自己这个领域内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就如同每个球员都憧憬最高水平的联赛,每名选手都向往奥运会的领奖台。然而足球明星和奥运会冠军的数量其实很多,但完成过环球航行的水手和船长则很少,这也是很多人不能理解郭川船长的原因所在。

家,归航的地方

12月15日,中国十佳劳伦斯奖颁奖典礼,“最佳体育精神奖”颁给了郭川船长,妻子肖莉代为领奖。舞台上摆放着一艘船模,肖莉几次向其望去,她说,她真的`太想念郭川了。

“我其实什么都不想说,我只想在家里带着孩子们看郭川领奖,听他讲获奖感言。可惜我没有等到。”一家四口的照片静静地躺在肖莉胸前的口袋里,就好像船长一直守护在家人身旁。

三年前,郭川驾驶“青岛号”完成环球航行回到母港,48岁的他在帆船还没到岸时便跳进海里,爬上码头跪在妻儿面前,一家四口相拥喜极而泣。这一幕,没有人不想看它重演。

48岁的青岛籍船长郭川在不靠岸、不补给、不间断、无后援的情况下,经太平洋,过合恩角,经大西洋,过好望角,经印度洋,最后返回青岛,爬上码头第一件事情就是跪倒在妻儿面前。出征前,他的小儿子郭伦布才10个月,138天后,小伦布已经长出八颗牙,能走路,学说话了。 中新社记者徐崇德摄

家是船长远航的后盾,亦是最终归航的地方。“好消息我肯定是第一个知道的,坏消息都是从新闻里看到的”,肖莉话中郭川船长的报喜不报忧,透出的是对家深深的爱。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支持郭川航海。其实我觉得理由特别简单,就是爱他。爱他对生活的热情,爱他做事情的执着,爱他的朴实,爱他对人的诚恳,还爱他对我的宽容。我爱郭川,自然就要支持他去做喜欢的事情。”

郭川精神:执着的人是幸福的

房学峰回忆道,他与郭川船长之前一次碰面是在里约奥运会上,但彼时两人的交流中,却几乎没有谈及此次跨太平洋的纪录航行。

纪录航行,在职业航海领域中是一个神圣的概念。此次郭川船长的跨洋航行,不仅是挑战纪录,对所有航海人而言,这条旧金山通向上海的航线,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是帆船史上首次从旧金山到上海的单人无间断跨太平洋航行。虽然此前已有行者完成了跨洋航程,但相较于传统旧金山至横滨的航线,旧金山与上海的连线无疑才是更为完整的跨太平洋。

“这是郭川慎重选择后定下的航线,行程都是按照计划走的。他是以职业、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航行,而非简单的冒险。”房学峰还表示,郭川团队为其每次航行都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使每次挑战都至少在理论上胜利在望、都把危险降到最低。

除体能训练外,航行需要掌握海洋、通讯、导航、船只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过程中的大量时间,郭川都用于与团队中的专家、领域中的佼佼者探讨、学习。这种理性层面的艰苦挑战,绝非感性的一见钟情便可一蹴而就。

“郭川是一个榜样。他有着很好的工作和学业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舍得抛弃这些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房学峰称之为“郭川精神”。这是一种不断学习、不断谋求超越的进取精神;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直面挑战的奋斗精神。

“我们安于现状、循规蹈矩、担心失去,害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郭川把对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至上。” 房学峰表示,理解其实比景仰更重要。

劳伦斯颁奖礼上,肖莉确认搜救郭川的工作仍未结束,搜索还在继续着,我们也在等待着船长远航归来。

“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这是郭川船长追求的境界。正如他所说,在梦想面前,执着的人,是幸福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四】

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浙东海域上,矗立着12座灯塔。这里留下了叶氏家族五代灯塔工的足迹。 自1883年白节山灯塔建成,渔民叶来荣带着一家老小上岛,成为中国第一代灯塔工,一守就是五代人。

年复一年的守望,必须冒着风险,克服无边无际的孤独。灯塔工要在孤岛上连续工作11个月才有20来天的休息,这11个月时间里,只有海风,只见海水。

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家的方向,叶家人为灯塔付出了很多,叶家有三口人因为灯塔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没有气馁,一直坚持下来。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五】

8月24日,“以生命铸就航母舰载机事业丰碑”张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驻京部队官兵代表、首都青年代表近800人在这里感受英雄的梦想,汲取前进的力量。

2016年4月27日,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为保战机安全,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他是为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

报告会现场气氛肃穆,讲台上的电子屏播放着张超的训练照片和部分视频录像。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等5人,讲述了张超对航母舰载机事业的热爱与情怀,还原他们眼里的张超。

“在追寻张超的短暂人生中,他年纪虽小却做了3次重大抉择,次次以家国为重、以使命为先,放弃的是舒适和安逸,选择的是梦想和挑战,取舍之间体现了一名革命军人爱党、强军、报国的赤胆忠诚。”

以身许国,何惧生?报告会上,戴明盟深情地讲述,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正是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

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参谋长助理王亮忘不了张超生命最后的一句话:“我,是不是,再也飞不了了……”只言片语,流露的是张超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眷恋。

“在我们同一批里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飞夜航、第一个打实弹、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与张超既是大学同学,也是同团战友的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飞行中队长聂元闯,这样评价他们心中的“飞行超人”。

“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我虽悲痛,却为他的英勇壮举感到骄傲!”张超同志家属张亚的话令人动容。

“悲壮,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心绪哀伤,但意气激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欣讲述了在采访中的感受。他说,英雄牺牲,精神永存,如今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化悲痛为力量,以中国胆量、中国智慧、中国干劲、中国速度,踏上强军之路“新长征”。

感受烈士品质,激发奋进力量。报告团成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张超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不少人都流下了眼泪。青年官兵们表示,要像张超烈士那样,牢记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奋力开拓进取,在练兵备战中学习他不怕吃苦、敢于拼搏的精神,在强军兴军道路上奋勇前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六】

孙家栋 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1929年4月出生,1956年8月入党,大学文化。

孙家栋同志是著名的航天专家,“两弹一星”元勋,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100多颗卫星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的就有35颗。50年多来,他倾注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他先后担任月球探测工程一期和北斗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建成北斗导航第一代系统。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解决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各项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提出的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为我国突破卫星基础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础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孙家栋同志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07年被授予“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2010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艰难险阻,不知道熬白了多少科学家的头发,也不知道耗尽了多少和科学家的神力,更不知道工人、战士和科学家们总共流了多少汗水、鲜和脑浆,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我国第一颗卫星终于升空了!卫星总重量为173千克。而苏联第一颗卫星只有83.64千克,美国第一颗卫星只有8.22千克。我们的“东方红”重量相当于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这不仅实现了关于“鸡蛋那般大的我们不抛”的誓言,还在太空唱响了悦耳的《东方红》,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见、收听到。

中国的卫星上天,不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鼓舞了整个第三世界人民的志气!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七】

2月27日晚上,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观看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去年一样,心中都有太多的感动和震撼,一直想写点什么,又面临开学很忙所以耽搁了。每个故事都让我特别的感动,这些人即伟大又平凡,她们做一些很平凡的事,但是平凡中透露着一种无以言转的感动。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朱敏才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退休之后他没有和妻子回到北京安想晚年,而是带着本来就是小学老师的妻子,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朱老师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看到这,我心里有太多的感动,是什么支撑他们放弃优越的城里生活而来到这样条件恶劣的山区支教,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只是为了沽名钓誉,是人受不了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的。作为教师的我看到这夫妻俩无怨无悔,不畏艰难的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太多的羞愧。我在自我反省,我是在无怨无悔的教育孩子吗?很多时候心中是不是也充满了很多的功利性。

还有两位科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和科学先驱师昌绪。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而科学先驱师昌绪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实这些科学家对国家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记住这些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呢?我们整天关心的是哪个歌星又找了小三,哪个明星的生日是哪一天,我们的青少年天天追星。电视媒体天天宣扬的是这些东西,而真的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真正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是不是我们国家的一种悲哀呢?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守护父亲的朱晓晖,他们都是很平凡的人,他们都做一些他们认为很很平凡的事。但试问他们所做的事我们哪个人能一直执着的做下去的。陶艳波就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但是她能一直陪伴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的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和儿子一起学习,这不是彰显一种母爱的伟大吗?朱晓辉本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为了生病的父亲,放弃了一切,甚至是幸福温馨的家庭,从一个爱幻想爱写诗的小女孩变成了满脸沧桑的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太多的感慨,这不也是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传统孝道吗?但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丢失了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浮躁。

其实我们的电视媒体应该多宣扬这些正能量的东西,不要让我们忘本,不要让我们孩子思想上受到污染,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因为我从我儿子看完之后泪眼迷离的小眼中看到了希望,其实我们孩子都是向善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引导!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作文【八】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泪流满面,从中使我的灵魂焕然一新,使我的思想得到了熏陶。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素质也更上了一层新的台阶。该节目对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同桌母子,一个命运不佳的孩子,在小时候得了一种病,因发烧导致耳膜出,从而丧失了他的听说功能,这个令我们痛心的孩子叫杨乃彬。但是,他的妈妈陶艳波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杨乃彬,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弥补孩子的先天残疾。陶艳波到北京学习唇语,教孩子说话,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教杨乃彬叫“妈妈”,都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陶艳波从头至尾没有产生放弃念头一次,一直耐心教导。老天被陶艳波打动了,最终杨乃彬学会了说话,只不过有些吐字不清。看到这里,我更加到了母爱的执着、忘我。

就在这时,陶艳波做出了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行动,让杨乃彬上正常学校,接受正常教育,并辞职陪学。难道这不正是母爱无私的体现吗?在陶艳波的努力指导下,儿子先后考上了重点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与儿子同桌、陪读16年。遇到难题,陶艳波总是在心里想:自己不会儿子就更不会。有时为了一道难题,陶艳波要绞尽脑汁想一晚上,然后给孩子讲。他们母子俩就这样闯过一道道难关。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不为别的,就为世间伟大的母亲陶艳波而流,为她喝彩,她是母亲中的典范,她的母爱是世间最亮的一座灯塔,照亮天下所有的母亲。

到此,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心里更有了好好孝敬母亲的决心。

有许多人说,这简直是一个奇迹,还有人要给这个奇迹起名,有人说是“自强不息的杨乃彬”,有人说是“母爱的光辉”,而我却认为这个奇迹的名字叫“母亲”。

感动中国,今天它却真正的感动到了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