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军神读后感400字左右)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军神读后感400字左右)

更新时间:2024-03-24 13:35:20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军神读后感400字左右)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一】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700字

看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的高风亮节,敬佩他的高尚人格,更加钦佩他平易朴实的为民情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样崇高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定是来自心系天下百姓、以群众福祉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此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除要认真努力学习、领会各种讲话、文件等材料的精神外,从这位亲民、为民的好总理身上,我们也可以直观的学到许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开展群众路线的好作风。

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实事求是、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周恩来同志轻车简从,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四天四夜里,他走访了几十家农户。为了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他鼓励大家只管说,说错不要紧。在他的鼓励和坚持下,开始隐瞒实情的群众,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总理也以他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最终了解到了实情。

向周恩来同学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与老区伯延的群众同吃同住的四天四夜里,总理从不给自己搞特殊,百姓吃什么他也同着吃什么。即使这样,他都要求有伙食清单,然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扣除。最感人的是,连弟奶为了让周恩来吃上自己亲自做的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棺。总理察知此事后,为不辜负连弟奶的心意,吃了拽面,但也嘱咐他的秘书给连弟奶悄悄赎回了寿棺。

向周恩来同志学习平易近人、心念群众的平民作风。白天忙调研,晚上工作至深夜的'周总理处处体现了平民情怀,和群众相处根本都没有一点大国总理的架子。当他看到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助抚养一个孩子。在征得邓大姐同意,但被张二廷婉拒后,总理不仅没有任何不悦,反倒用最后剩下来的钱给孩子买衣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周总理在伯延调研的这四个昼夜的种种情节、细节,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广大的党员干部应该以周总理为榜样,努力更好、更积极的践行群众路线。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二】

故事的主人翁是贝尔纳,他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

“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怎么样?答案绝妙吧!正是这短短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如果去抢救那些价值连成的画,可能连自己都会葬身火海,那不是“偷鸡不成失把米”吗?其实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你别说我没出息,事实就是这样的呀。现实中上就有这样的人,记得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村人进了城,当了个装修工人,他只有高中文化,但成天梦想金钱、成千上万的金钱,这就是他最大的人生目标,他的家里人都说他有出息。他为了目标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但赚的钱对于目标来说还是少得可怜。10年过去了,20年过去了,他一点进展也没有,仍是装修工人。人们都说,他的梦想是可想而不可即的。我认为,他有目标是对的,但他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这个目标对于他来讲太大而且太遥远,也太抽象,对于他来讲一步实现这个天大的目标的可能性不大,几乎没有,所以要制定小的目标,而且每个小目标都要是自己能实现的,不要把自己想得过于伟大,就是神仙也要一步一步来呀,对吧!对于他来说成千上万的金钱是有价值的目标,但不是成功的最佳目标,而是最佳的幻想,真正的最佳目标则是一个个最有可能实现的计划,对于他来讲,成功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调整心态,把那个远在天边的目标搁在一边,去脚踏实地,面对真真正正的、实实在在的`人生目标。

还有些人整天躺在床上作着计划,怎样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等自己有钱了,要买别墅,要买“大奔”,还要环游世界……这些要是空想,也就罢了,根本不可能做为自己成功的目标。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再有意义的目标也是空的,你说这有可能实现吗?以我的观点,人不可能是一步就迈向成功的,必须有长时间的奋斗,辛勤的汗水,无数的短期小目标才能构成“成功”二字。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是躺在床上做梦所无法比的。这样的人计划的目标,即使再有实现的可能,也实现不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给自己实现的机会。所以,我想应该在得出的道理后,再加上一句:要朝着该目标奋进!

读军神有感的作文四百字【三】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取材于三年困难时期,以周恩来连续四个昼夜在河北武安伯延公社调查研究,经批准后,伯延在全国人民公社中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人民群众为党分忧的赤诚情怀及第一代中央深入群众、扎实调研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精神。该影片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以独特的视角、真切的画面、朴实的话语、诚挚的情感,再现了周恩来总理心系百姓、执政为民的伟大情怀以及老区人民爱党爱国、为国分忧的质朴情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肉联系。

1961年,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周恩来深入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四个昼夜,向毛泽东提出建议,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公社。影片生动再现了周总理下到基层后,从一开始听不到真话,到最终摸到实情的过程。

“当年不敢说真话,是怕给总理添堵,今天主要怕穿小鞋。”

1961年5月的伯延,粮食严重短缺,人浮肿无力,牲畜瘦得能被风刮倒。周恩来一进门,看到桌上已经为他准备了刚出锅的红烧肉,脸一下子沉了下来:“怎么比主席的生活还好啊?”刚开始的座谈中,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可能会“乱说话”的几个人,都被关了起来。公社主任说:“国家这么困难,我们这么点苦算什么?”

“家里的日子过不好,心最痛的是家长,责任最大的也是家长!”

随着调研的一天天深入,周恩来看到了让他揪心的实情。村里的孩子饿得走不动远路,上不了学,只能在农民夜校补课;壮劳力吃玉米芯做成的“代食窝窝头”,有人吃了后肠道堵塞。周恩来痛心地说:“我有责任啊!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的日子过不好,心最痛的'是家长,责任最大的也是家长!”

周恩来的话深深触动了观看影片的每位观众,使我们认识到这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认真思考“我是谁”。要认识到我是一个普通群众,一个共产党员。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怎样走群众路线?

集体食堂到底好不好?大家到底愿不愿意吃?为什么有人不加入?在伯延的四个昼夜,周恩来访贫问苦、开座谈会、吃食堂、和村民一起种红薯,用他的真诚引来了张二廷的“放炮”,也打破了村民的沉默。在他的建议下,毛泽东指示,伯延的集体食堂还办不办,由村民说了算。伯延也因此成了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公社。

观影时,周总理和百姓同甘共苦、爱民如子的情怀,群众在极端困难下依然怀有的对党和国家的赤诚,让我们深受感动。所有人都从中受到深深震撼,得到教育和启发。看看这部影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为民”,什么是“务实”,都有不小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