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生活与文化水平不均衡的作文)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生活与文化水平不均衡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4-03-09 23:55:17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生活与文化水平不均衡的作文)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一】

今天傍晚,我又端坐在家门口,和往昔的中秋节一样,一面品赏着口中甜美的月饼,一面静待着那一轮皎皎圆月的升起。

广阔的田野改变了以往的寂静,村子里变得热闹起来。绚烂的烟花在夜晚的天幕中绽开了微笑的容颜,我站在天空下助威呐喊,颇有点“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味道。

随着一声声的鞭炮齐鸣,伴着一缕缕的萧瑟秋风,一轮圆月从东边的山谷上缓缓升起,正如东坡所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时眼前虽没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壮观美景,但亦能感受到月光所带来的丝丝温暖。

在月亮慢慢向南移动的同时,满天星斗们也露出了它们璀璨的光芒,好像要与月光共舞似的。万千的星斗围绕着那轮明月,无限的星光衬托出她优美的舞姿。在夜幕下,我感受到了她不同于一般的美:这种美,是清新的,是纯洁的,是淡雅的。试问,这超凡脱俗的美,又岂是李太白笔下的“瑶台镜”“白玉盘”所可比拟的?

虽说月夜无限美好,但在这中秋之夜里,皓月当空下,不免让人产生一些悲伤之情。父亲离开家中出国打工已有四载,中间虽也曾回乡几次,却都只是小聚,不到几日便又出国。每次归乡都是那般不尽人意,更不说什么在月光下促膝长谈。如今,还未下班的他,是否能和我千里共赏这轮婵娟?我悲伤地仰望青天,怀着无限的思念,责怪道:月啊月,你怎么偏偏要在人们分离之时团圆?

月圆之夜,虽然有悲情,但更容易产生美好的遐想。月亮是满天星辰中被人们赋予神话色彩最浓厚的一个。它被中国古代文人描绘成一座金碧辉煌而高耸入云的“琼楼玉宇”,据说这里面还居住着三位神仙:奔月的嫦娥、捣药的玉兔、伐桂的吴刚,他们一同组成了这座神秘的月宫。其中最让古今文人惦记的还是那位据说有着闭月羞花般容貌的广寒仙子嫦娥。她因贪图富贵、偷吃仙药而被永世囚禁在月宫之中。唐人李商隐有诗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所言并非不无道理。其实嫦娥本心并不坏,只因一念之差,才铸成终生之恨。如今,望着皎洁的明月,我在想,她是否已和丈夫后羿团聚在一起?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间,人已有些疲倦,乍一看手表,已然是_时许。我搬回椅子,关上房门,静静地入睡了。在梦境里,依然能朦胧地看见,那一轮明月的光芒笼罩着大地,映照出人间的正义、博爱与光明。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二】

月,如此皎洁,如此华美,宛如一缕最清脆的弦,奏出缥缈的音律。月光淡淡,点亮林荫花道,如那雪中开得无比艳丽的山茶花。

如此明亮皎洁的月,除了在中秋,还会在其他时候见到吗?月,似乎成了中秋节一个永不磨灭的烙印,一个无可替代的标志。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犹记儿时,除了过年以外,最喜欢的节日便是中秋。那是年少懵懂,对古人寄托于中秋明月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不理解,只知道中秋夜热闹非凡,塞一口美味佳肴,手中还捏一个甜甜糯糯的月饼,小小的心,便满满的全是喜悦。

后来渐渐长大,对中秋也有了新的理解。渐渐明白,中秋不仅仅是一桌美味,一块月饼那么简单,它之所以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圆了在外游子,圆了白鬓双亲,圆了一家老小一个团圆梦!月色凄冷,只有与亲人们团聚在一,月才会也被染上一份重相聚的喜悦,这才是中秋节最大的意义!也正是因为没能圆了这个团圆梦,苏轼才会望月思乡饮下凛冽苦痛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惟愿“人长久,共婵娟”。

沏一壶桂花蜜酒,探杯中映满合家甜美,这个中秋,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秋。

月夜明,今夜最相思。

我愿一袭白裙立于月下,任淡淡光辉流转周身,只相顾无言。因为我知道,冥冥中会有什么东西在我们心灵间默默碰撞,只待兴起时,低吟一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三】

爷孙俩坐在自家楼上的窗前向外望去,爷爷情不自禁地感叹到:还是以前好啊!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叫人有无限的遐想。孙子说:满街的霓虹闪烁,真漂亮,还是现在好。

这反映了爷孙两代人的不同审美观,客观地体现了如何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空蔚蓝,河水清澈见底,夜晚无以计数的繁星点缀天空,这正是爷爷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环境。可是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远离了刀耕火种,但社会生产力仍不发达,人们的'梦想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随着年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人类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满街的霓虹闪烁,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富裕和繁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开始不注意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暖、山洪暴发,雾霾天气等灾害随即发生。我国当前就是这种状况。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初尝了工业化的恶果。

1952年12月,一场罕见的烟雾笼罩了伦敦上空,整个城市空气刺鼻,气味难闻,以后这个城市的空气就再也没有清新过。由此,伦敦变成了世界闻名的雾都。

经过50年的治理,今日的伦敦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大都市,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绝不能再走伦敦城市发展的老路。

总体来说,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无疑是一种自行为。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做好环保,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在对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的分析中,提出有效措施,是我们务必要做到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进一步谈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应该是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爷爷所青睐的满天繁星和孙子喜欢的五彩霓虹,一定能同时出现在美丽的夜空。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四】

——题记

从小,就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喜爱颇多,也对这神秘的月亮充满了敬畏感。记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就这皎洁的月亮充满了好感。背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诗句,我才明白,原来月亮也有几分哀伤,几分惆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人坐在草地上,遥望明月,许下美丽的誓言……。

太阳落下,升起一轮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所见的月亮有时也是这般。一缕缕轻而薄的云,环绕着月亮周围,给人一种美感。月亮真的就像“白玉盘”一样,又大又圆。月亮散发出皎洁的月光,“烟笼寒水月笼沙”,我们也都被笼罩在这一片月光之中了,也被笼罩在这一片静谧之中了,万籁俱寂,遥望明月,心中多多少少有一些悲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个人在离别时,流着泪,哭诉着,都不想离开彼此,都不想远隔天涯海角,然而事实总是那样残酷,不得不分离,只有在离别之时,对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犹记得,儿时听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故事是那样的凄美,最后,嫦娥升到了月亮之上,住在广寒宫中,旁边只有玉兔相伴,该是怎样的孤独与寂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时的李白,是有多么的惆怅,抬头望明月,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有多么思念故乡,而此时只能把这些思念寄托给高高在上的明月,又是怎样的无奈呢?

遥望明月,真的感觉到一些哀伤,一些悲凉,一些痛楚,一些寂寞。倚在窗边,双手拖住下巴,看着那一轮明月静静地挂在空中,朝我微笑。我猛然觉得:这样的'时光还能有多少?这样仰望明月的时光还能有多少?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只有错过了才会懂得他的珍贵。难道我们不应好好的珍惜这小扇轻摇,遥望明月的时光吗?这样安逸,这样闲适。

我们都睡下了,而那轮明月仍然散发着他那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射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带给我们宁静……。

韩怡雯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五】

雨,淋透了我的心。

在怡雅的最后一个中秋夜,我终是没能望到那轮陪伴了我三年的明月……

我的三年青春,在怡雅,没有骄阳般的热情放纵,亦没有群星般的璀璨夺目,只是像月华一般淳朴,默默地成长着,感恩着。

“有没有信心拿一次年级第一?”初二的一次集团联考,我考了年级第四,班主任刘老师颇为高兴,拉我到走廊上问我,我含蓄地点了点头,心中却没几分把握。我清楚地记得那晚的月,无比的明亮,无比的叫人愉悦。虽然之后的日子里,我并未实现我的诺言,甚至有几次还退到了年级50名之后,但刘老师从未放弃过我,或是鼓励或是开导,一直引导我坚持做好自己。

临近中考前,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情绪也不稳定,常常因为学习上的一些阻力而懊恼。记得一天晚自习刘老师又拉着我到走廊上,面对面的说:“你从初中入学以来一直都这么努力认真的对待学习,老师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中考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相信自己!”温暖的话语回荡在耳边,我一扫几天的阴霾,嘴角露出微笑,抬头看看天空,月儿也是弯弯的,笑着看着我。

三年来,当我失意时,当我任性时,当我骄躁时,刘老师总似一弯温和的月光向我走来,来到我身边,丝丝话语抚平我所有的不快,让我快速调整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我铺下前行的道路,同时浸润我的内心。

从初一开始我就当选班长,自然地成了同学们眼中的“铁面无私”,又加上不太愿意表达,“面瘫”似乎成为了同学们眼中我的代名词。

铁面之人终有柔情之处,我也总会有伤心难过之时,每每心情不畅,我便会一个人倚在栏杆上,望着远处的天空发呆。此时,总会有同学跑来安慰我,那时,心中好像阴沉的夜忽地露出一轮皎月,纯净,无暇,给人以温暖与力量!

怡雅,就是那广袤的星空。夜夜斗转星移,精彩无穷。在这片星空中,我看到了一颗颗新星的升起,亦看过了一条条彗星对自我的燃烧与升华,更见证了奋斗之后胜利的极光贯彻南北。

怡雅,是我青春这轮明月升起的地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秋的那轮月定是升到了别处,我对母校怡雅和老师们的感恩却永藏心中!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六】

作为许鞍华导演的超级粉丝,对电影《明月几时有》充满了期待。电影选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今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座无虚席。

影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1940年香港沦陷后平凡人物加入抗战的故事。导演整体拍摄很细腻,战争中的打斗、战争场面并不是激烈、宏大的,方姑和锦荣的爱情也不是轰轰烈烈,但整体拿捏很到位。梁家辉的出现用特别的方式介绍个大时代背景下各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周迅、彭于晏、霍建华三大主演的演技全部在线,一众老戏骨的配角表现同样出彩。值得一提的是叶德娴,演技堪称完美。

整个影片也不乏搞笑的点,其中方太太那句“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是全场观众爆笑最强烈的地方。

影片最后是21世纪繁华的香港,如今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共同抗争换来的,值得铭记。

电影结束后观众分别响起三次掌声,这是属于导演及所有主创们的。

总之,开头热,过程走心,高潮震撼,结尾治愈。

胜利再见!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七】

那夜,夜凉,月亮。

那夜,我站在自家阳台上,朝那寂静的小区望去。一片昏暗,沉寂的可怕。带着丝丝凉意,正视前方,余光不经意间瞄到了天上那明亮的月,泛着皎洁的月光,整个星空中,衬托出它的身姿。令人心醉。

提起天上的万物,人们也许最先想到的是太阳,太阳象征的是永恒,光明,温暖,生机,希望,繁华,自由……一切积极向省的词语,都可以形容他高贵的身影。连古代诗人对此都赞不绝口:“日出江花红胜火。”“映日荷花别样红。”“日日春光斗日光。”“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歌颂的都是太阳的高贵品质。

而月亮呢?悲伤,思乡,再常不过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抒发诗人悲伤思乡之情。他无法和太阳相提并论,只在太阳落山后才敢“正大光明”的现身。它的`月光和阳光相比,的确微不足道,却毫不吝啬的把尽有的全部投射到大地上,毫无惋惜之情。让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让每个家庭变得温馨。若太阳是高贵的,那月,就是冷艳的啊!

月,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我望着月,望着那熟悉的轮廓,体会它发出的光围绕我身旁。啊,那不就是母亲吗?她对我们的爱,不是无私奉献的吗?那慈祥的月光,不就是母亲的目光吗?那轮让人怀念的月,就是母亲的化身啊!

我们,不就是天空中的小星星吗?一闪一闪绽放出我们的光芒,是月,滋养了星星的成长,是母亲,培养了我们,让我们成熟。

月,会哭吗?

当然会,在那朵朵黑云来临之际,完全遮住月的时候,月就会在里面偷偷哭泣,它只是不想让我们看见,不想让孩子看见它失落的一面。在我们面前,看到的,只是那光彩照人的月啊。母亲亦是如此,想到这些,我不禁有些自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没了,但母爱,是永远不会变得,那颗心,是永远真诚,永远爱孩子的。

我望着那光彩照人的月,那月光照我身,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我不在感到凉意,大概是因为我发现了母爱的真谛吧,对着月亮,我留下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忏悔。

我笑了,它,也笑了。月,你在哪,离我远吗?我觉得,你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

病态审美几时休的作文【八】

自然事物由于它能够部分或全部象征人的心灵、情欲、感情和人格的各种境界,人们认为它是美的或是丑的。白雪皑皑的积雪,孤耸入云的高峰,群星灿烂、月色朦胧的夜空,大海怒卷的惊涛骇浪……无一不直接或间接地唤起人们的感情,我们从松树那里感到了傲岸,感到了做人的的品格;从鲜花那里我们感到了生命力的充沛和幸福。

不管美是什么,我认为它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自然属性,就象绘画中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显晦,音乐中强弱音的转换,是艺术家们所赋予它的。一朵鲜花,一座巍峨秀丽的山峰,它本身并不存在着美与不美的问题,而是由人的内心世界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

艺术的美又不同于自然的美,因为它不同于物质现实。在艺术中,对象是为了美的目的而塑造出来的;在自然中,对象的存在并不为任何这样的目的服务,它有的只是美的因素并等待着人们去发掘、去想象。

同样,艺术美也不同于概念和知识。纯粹的概念和知识是不能引起人们任何美感的。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并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思维世界中。在欣赏的`漫长过程中,都有个人的情感意志在操纵和指使。当我们把感情色彩投入到客观事物之中去的时候,其实际方式是有着相当大的个性上的差异的。并且我们的审美鉴赏活动有时也是和人的生理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欣赏最好的油画时,能够在观众的身上引起光滑、粗糙、柔软、坚硬、压抑以及我们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肌肉的紧缩和松弛等想象中的生动活泼的感觉,有的甚至包括一些原始的生理上的冲动。

M德苏瓦尔认为,构成审美印象的基本因素是:感性感,即接触审美对象时,对我们感官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形式感,形式的特性对知觉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内容感,包括移情的那一瞬间的活动,以及间接联想二者。通过这三种基本因素,人类从对艺术和自然普遍欣赏中,从创作活动中获得了美感。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在这种情况下其基本特点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对象的审美效果,不仅依赖于它们实际上是什么,而且也依赖于它们的外观唤起了我们什么——审美移情就在这里发生作用了:“我们不仅进入到自然界那个和我们相接近的具有特殊生命感情的领域……我们不仅把我们精神的触角改缩起来进入到最微小的生物中……我们不仅伸展到树枝的由于优雅的低垂和摇曳的快乐所形成的婀娜的姿态中,不仅如此,甚至在没有生命的东西中,我们也移入了这些可以解释的感情……”(见洛采《小宇宙》第一卷585—586页)。

但是审美的情感不及真实的感情那么持久,消失得也更为迅速一些。因为它们更容易被其他感情所抑制,更迅速地从一种微妙的感情转入另一种微妙的感情。

审美判断有它自己的特征,不同于理智和道德的判断,不产生直接的利害作用,而往往受感情的支配。今天我们认为是美的,明天就不一定美了。因为人的感情产生了变化,审美判断也会产生变化。而且在审美活动中,也不存在着某种绝对的标准。

另外,风俗习惯对审美的影响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是颠倒美丑。

但不管怎样说,正是人类对美的不倦追求,以及对科学真理的不断探索,才使人类的生命真正值得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