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想象>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李白作文素材优美开头)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李白作文素材优美开头)

更新时间:2024-02-29 04:31:18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李白作文素材优美开头)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一】

016年高考议论文素材:谈人生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一杯茶,在年轻时候总是多半要受苦,而后慢慢积累,掌握生存技能,才开始享受甘甜。

都说人生苦短,确实是这样。匆匆的,我们走过了多少岁月,而人这一生又有多少岁月,掰着手指算算。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一天的忙碌并不能充实自己。有些人不明白活着的意义,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朋友告诉我,她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或许是为了爸妈,当时的我暗自自嘲,人生是自己的为什么要为父母而读书?但仔细想想,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粗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想想自己,在人的一生,你能够做些什么,你又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你怎能让后世之中留下你的名字。

现在的我们,除了读书还能干什么。现在的我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不知道社会的黯淡,或许现在的我们对社会非常向往,我们满怀憧憬。但是我们没有磕磕绊绊,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学校中提升自己。都说读书是最美的姿态,的确是这样。

如果现在,我们走出了校园,那么顿时之间,从心中涌上来的就是迷茫。你不知道你要去做什么,或许有的人一生就在任务中度过,上学,谈恋爱,结婚,生子,事业,甚至直到老去。我不希望我的人生会是这样,人的一生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活得精彩。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彷徨,那么你就成功的让时间冲淡了岁月。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二】

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7、“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8、高远恢宏的理想。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他执着的人生信念。为此,他“仗剑怯园,辞言远游”,广为交游,诗名远播、以期能入朝为官,实现济世的政治抱负,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为早日平息战乱,复兴大业,在隐逸多年后,又欣然接受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恭请,满怀热忱毅然从戎。即使在“赐金放还”之后,年近六十之时,他仍壮心不已,准备踏上征途,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途中因病折回,不久病当途。

9、傲岸独立的个性。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日,始终保持傲岸不羁的个性。应诏入京之时,他一路狂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放还”之后,他愤然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不失耿介光明之志。“乍向草中耿介,不求黄金笼中生。”面对炙手可势的权贵,他始终保持着人格的尊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西卒不复。”

10、豪迈超脱的人生。李白一生充满自信。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去帆济沧海”,这种乐观的情怀,让诗仙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始终豪迈。他从来不怀疑自己的旷世才华,入永王幕府之后,他曾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沙。”这与隐居隆中却高吟《梁父咏》的诸葛孔明何其相似。他始终以豪迈而超脱的情怀去拥抱阴晴不定的生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即使是寂寞失落之时,也要“花间一壶酒”,用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乐观。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12、桀骜不驯的李白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漂泊,沸腾的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自己设置的轨道上,不为周遭的一切所牵绊,包括富贵功名——尽管他也曾十分向往功名利禄;而淡泊名利的诗人陶渊明则毅然拒绝了朝廷上的钩心斗角,远离喧嚣,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生活;还有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辛弃疾选择了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上阵敌的人生道路——虽然直到双鬓斑白他仍壮志难酬。无论这些伟人的选择是否高尚,无论最终他们是否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选择,就应该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三】

从桃红初放到满目葳蕤,谷雨节气不知不觉来到了我的眼前。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在二十四节气中,谷雨是一个繁衍生机、勃勃荣生的时节。谷雨作为春季的节气之一,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今传承下来的关于谷雨的谚语,也几乎都是围绕有无雨水这个为中心的。这个时节,雨水最多,民间乡下的各种农作物也生长最快。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蝶恋花》,将谷雨时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而山岗上桃李争相怒放、杜鹃漫山竞妍的景象实在难得一见。花儿还是那样娇艳欲滴,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俗话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小时候在农村,每到谷雨时节,村里的人便会忙碌起来。他们除了管理田地,还会把头年储存的蔬菜种子拿出来,或泡或晒,然后把菜园子平整好,再把种子撒下去。在古代农业社会中,耕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手段,而播种便成了头等大事,所以才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说,而春天最重要的便是谷雨时节。陆游曾描绘道:“寒食初过谷雨前,轻衫短帽影翩翩。独辕碾破新堤路,双耜犁残古庙壖。”只有有了好的播种开始,才会有好的收获,因此每年到了谷雨这个时节,修锄整犁,地里的农活就多了起来。

那田垄已被翻耕好,只等人们播撒种子;那被春风吹皱的江水也泛了绿,在人们的引导下,水花欢快地跑进地里,浇灌着满载人们希望的土壤,不多时,便可以看见地里钻出嫩黄的新芽,漫山遍野,仿佛是一床鹅黄色的被褥,很是明亮。一阵微风吹过,那一畦畦嫩芽便随风摇曳,那是生命中最美的意象。地上的种子破土发芽,拔节长高,开花结果。结荚的菜籽,小小的青果,山林中不时传来婉转的布谷声,这一切都是那样地充满着诗意。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四】

谷雨是一个浪漫的节气,此时青苗刚刚抽芽,燕子归巢,杏花疏落,牡丹开得正好,如果说掐着春天的尾巴出去旅行一次,此时刚好处处是风景。若此刻积累点春天的雨水,煮一壶新茶,看一本好书也是惬意的享受。今天我们不妨去掉些浮躁,安安静静聊聊谷雨茶。

诗云“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谷雨茶,顾名思义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喜爱香茗的文人雅客有诸多诗句咏之。

唐昭宗时户部侍郎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之《茗坡》:“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此诗描写的是摘煎新芽的情趣。江苏宜兴古称阳羡,阳羡的茶在唐代为上品,在谷雨季节,将刚刚伸展的茶芽采摘后即入壶中煎饮,用来醒酒和解渴。故陆侍郎在摘煎时也不能不怀着珍惜之情了。

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在《谢中上人寄茶》中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在轻雾如烟的茶丛中,翠绿鲜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天色将晚时,还未采满筐。尽管谷雨佳茗难得,但诗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招来邻院的客人品新茶。元代词人杨朝英《水仙子·自足》写道:“杏花村里旧生涯,瘦竹疏梅处士家。深耕浅种收成罢。酒新刍鱼旋打,有鸡豚竹笋藤花。客到家常饭,僧来谷雨茶,闲时节自炼丹砂。”身在杏花村里的处士,一年劳作虽然辛苦,但酒肉菜蔬都可自给自足,其乐融融也。尤这招待贵客的谷雨茶,更是山野特色。

看来古人都喜欢用谷雨茶招待客人呢,现今制茶人祖辈们口传下来的说法,似乎也更喜欢谷雨前后的茶,尤其是谷雨当天的茶。

中国茶叶学会等有关部门倡议将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作为“全民饮茶日”,并举行各种和茶有关的活动。茶农们说,真正的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做的干茶才算是真正的谷雨茶,而且要上午采的。民间还传说真正的谷雨茶能让人复活,当然这只是传说。可想真正的谷雨茶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之重。茶农们那天采摘来做好的茶都是留起来自己喝或用作来招待客人,他们在泡茶的时候,会颇为炫耀地对客人说,这是谷雨那天做的茶哦。言下之意,只有贵客来了才会拿出来喝。

而今消费水平远比从前高许多,我们在春回大地的谷雨时节,沏一壶鲜嫩的谷雨茶,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染上满身茶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最好也有书可细读,体悟清朝才子纳兰容若提到的“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惬意和欢欣。莫要辜负这韶光,待到佳人远去才徒然嗟叹“当时只道是寻常”。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五】

我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诗词,当时只是觉得诗词很有意思,但没有进一步去了解。到了高年级,慢慢地诗词量日积月累变大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观看诗词大会可以获取许多关于诗词的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主持人出了一道很难的题目:翻译一下整首诗,当时很多人都愣住了被难到了,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诗意是什么。而在电视的另一头观看的我也冥思苦想,想了一会,终极大题答出来了。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主持人宣布答案。终于正确答案揭晓了,我一句一句地对照,“耶!全对!”一声欢呼响彻云霄,我高兴极了,越发对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了。接着往下看,主持人接连出题,我也紧紧跟随着主持人的节奏紧张答题,碰到不懂的问题,我就把题目抄下来,查阅资料,解决难题。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诗词大会就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念念不舍。就这样在诗词大会的帮助下,我慢慢地迷恋上了诗词。

还有一次,我在家里翻看诗词的书,无意中看到我最崇拜的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词——《将进酒》。它深刻地描写出李白爱喝酒,“酒中仙”的形象。但我对这首词的意思不太理解,就跑到爷爷的`房间去问他。爷爷耐心地一句一句给我解释、翻译,还把其中蕴含的故事告诉了我。我津津有味地听着,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有兴趣。趁着兴头上,我又接连找了几篇诗词让爷爷给我翻译,碰到我们俩都不理解的诗句,就一起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这些诗词的创作背景,受益匪浅。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好怀念那些快乐的时光。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自有诗意”,诗词可以读出这首诗作者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吧!

李白作文素材诗意人生【六】

第一次听说竺可桢这个名字,还是在小学的自然课本上,非常简要: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十几年过去,当我第一次踏入浙大校园,与导师讨论未来的科研方向时,送我来的母亲却顶着杭州七月的炙烤高温逛起了校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再和母亲会合时,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们玉泉校区正门草坪里立了一块牌子,写了浙大老校长竺可桢提的两个问题,说的真好。”

一切都安置妥当后,我去寻找母亲提到的牌子。在葱郁的草丛中,我终于看到了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也揭示了我背井离乡来到遥远的南方城市,来到浙大求学的初衷。

我查阅了资料后更为震惊,如此深刻的教育理念,竟然是竺可桢老校长在1936年时就提出来的。从竺老校长的人生经历中,我找到了些许端倪。竺老校长自年轻时就离乡求学,出国深造后毅然选择回国,无论经历怎样的时局变动,无论处于何种的困难环境,竺老校长始终坚持把钻研学问、训练思想、服务国家作为首要目标。竺老校长把热忱倾撒在浙江大学这片育人沃土,他让一代代浙大人受其精神鼓舞走向世界,他也为每一个浙大人注入了灵魂。

从此后,竺老校长的“两问”就成为我在浙大学习的印记。每当在学习和科研中遇到迷茫、态度松懈的时候,我就以这两个问题来鞭策自己,回溯自己来到浙大的初心。

另一个触动我的竺老校长的故事也是在校园里发现的。在我实验室的背后,有一座亭子,题名“费巩亭”,为了纪念曾任浙大训导长费巩先生而设立。费巩先生也曾与竺可桢校长有一段故事:费巩恃才傲物,但很长一段时间对竺可桢非常不满,认为竺校长“只会看天,不会看人”。消息传到竺可桢那里,竺可桢只是一笑了之;还极力推荐费巩使其当上了训导长。费巩先生后来为了浙大的人才培养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恰恰体现了竺可桢老校长做人的大格局、大气度。

在浙大的校园里,有着太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以竺老校长的胸怀为榜样,也让我学会与优秀又有独立思想的浙大人共同交流和成长,从他们身上学习长处来武装自己。

我从事微纳卫星技术的研究,这是一个服务于我国前沿技术和国防事业的研究方向,更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共同攻坚克难完成的工作。在我经历的众多研究项目中,我感受到了浙大人的坚韧和执着,也体悟到了竺老校长精神的传承。20xx到20xx年间,我参与到浙江大学皮星二号研制任务中,时间紧、任务急,整个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全体师生工作时间近乎饱和,无数个日夜坚守,无数次通宵达旦。我至今仍然在思考,是什么让整个团队如此步调一致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想,正是竺老校长传承下来的“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的求是精神深入到每一个师生的骨髓,每一个人不再单纯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体的一部分,团结一心凝聚心和智慧,践行浙大人的共同价值观和使命。

每一个经历过浙大学习生活的浙大人都怀有一个抹不去的心灵印记——竺可桢。竺可桢这个名字,赋予了浙大人太多情怀,也给予了浙大人精神支柱。今年,在优秀学生表彰典礼现场,当我托起吴朝晖校长颁发的竺可桢奖章时,我又感受到了“竺可桢”给予我厚重的责任。我从浙大完成学业走入社会后,当倾尽一生来回答竺老校长的第二个问题,开物前民、树我邦国。